-
公开(公告)号:CN116259742A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080161.5
申请日:2023-01-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1M4/505 , H01M4/485 , H01M4/04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锰基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所述正极材料化学式表达为NaxCu0.33‑0.5myMy+zMn0.67‑0.25mzO2,0.67
-
公开(公告)号:CN117276530A
公开(公告)日:2023-12-22
申请号:CN202311451112.4
申请日:2023-11-03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反常O3型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正极材料的化学组成表达为O3‑Na2/3TM1‑x‑yLixMyO2,其中过渡金属TM=Cu、Ni、Fe、Mn、Ti、Cr、V的一种或多种,M=Ti、Sn、Sb中的一种或多种,0.05≤x≤0.1,0.2≤y≤0.4。所述正极材料制备方法在于在过渡金属层原位引入Li和Ti、Sn、Sb中至少一种进行掺杂修饰,以及通过低温煅烧,高温煅烧的两段式煅烧工艺。本发明的正极材料表面光滑,粒径均一,元素分布均匀,由其组装的钠离子电池大幅提高了充放电比容量和结构稳定性,表现出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7810426A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410002665.X
申请日:2024-01-0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机酸钠盐包覆的钠离子电池层状正极材料,化学式表达为NaxTMO2@NaaNbOc,NaaNbOc为无机酸盐,均匀包覆在层状金属氧化物NaxTMO2的表面,其中TM为过渡金属Ni、Co、Mn、Cu、Fe、Ti中的至少一种,N则为B、P、Si、S中的至少一种;x为2/3至1,1≤a≤3,1≤b≤4,c满足NaaNbOc的电荷平衡,包覆层厚度为10‑15nm。本发明正极材料制备是将NaxTMO2与包覆材料通过高温融合包覆机进行先中高温包覆、再常温包覆的两段式包覆工艺,进行充分整型包覆,进而得到热稳定性优良的正极包覆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异,特别是高温下循环稳定性优异。
-
公开(公告)号:CN119263247A
公开(公告)日:2025-01-07
申请号:CN202411388453.6
申请日:2024-10-08
Applicant: 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及钠离子电池,该方法步骤为定量称取钠源、钒源、磷酸盐以及碳源并混合溶于水,在40℃加热搅拌至水分完全蒸发,形成凝胶;对凝胶干燥后进行第一预热处理,形成粉末A;定量称取钠源、钒源、磷酸盐以及碳源并充分混合后进行第二预热处理,形成粉末B;将粉末A和粉末B按比例混合均匀,并高温热处理后得到高压实密度磷酸钒钠。该方法通过优化磷酸钒钠正极材料的制备工艺,显著提高其压实密度,有效地增加单位体积或重量内的活性物质含量,进而提高电极的体积能量密度和重量能量密度,从而提高钠离子电池的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870675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673901.0
申请日:2024-05-28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双层绝缘界面晶体形态及其形成过程的观测方法及观测设备。所述观测方法包括:获取第一绝缘片和第二绝缘片,将第一绝缘片和第二绝缘片平行压合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以获得待观测件;将待观测件放置于温控器件,并控制温控器件按照预设温控参数对待观测件进行温控,以使第一绝缘片和第二绝缘片完成结晶过程;提供偏光显微镜,将偏光显微镜调至偏振光模式;通过偏光显微镜在温控过程中观察第一绝缘片与第二绝缘片相接界面的结晶形态。所述观测方法能够实现对两绝缘片相接界面结晶形态的动态观测,观测结果清晰,且操作步骤简单易于实施。
-
公开(公告)号:CN11723839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228740.6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 , 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碳氟化合物作为灭火剂的性质预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对碳氟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提取,得到碳氟化合物分子结构特征矩阵;利用灭火剂分子效果预测神经网络对所述碳氟化合物分子进行计算后输出碳氟化合物分子的灭火性质。经验证,本发明输出的性质参数与所述碳氟化合物分子实际实验的性质比较,性质输出准确率约为91%,验证了基于神经网络的灭火剂分子预测的可行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57968B
公开(公告)日:2017-04-05
申请号:CN201410355899.9
申请日:2014-07-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IPC: C07D495/04 , C07D519/00 , H01L51/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基于二噻吩并引达省单元为核,齐聚五元芳香杂环为桥连单元,末端为拉电子单元的A‑D‑A共轭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类分子作为活性层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基于二噻吩并引达省的A‑D‑A共轭分子可溶液法加工,拥有合适的能级、强的太阳光捕获能力和热稳定性,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的理想材料。其具有以下通式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4557968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355899.9
申请日:2014-07-2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IPC: C07D495/04 , C07D519/00 , H01L51/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9 , C07D495/04 , C07D519/00 , H01L51/0052 , H01L51/0062 , H01L51/0065 , H01L51/0068 , H01L51/0069 , H01L51/0071 , H01L51/0072 , H01L51/007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基于二噻吩并引达省单元为核,齐聚五元芳香杂环为桥连单元,末端为拉电子单元的A-D-A共轭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类分子作为活性层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基于二噻吩并引达省的A-D-A共轭分子可溶液法加工,拥有合适的能级、强的太阳光捕获能力和热稳定性,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的理想材料。其具有以下通式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5315298B
公开(公告)日:2017-10-10
申请号:CN201410380113.9
申请日:2014-08-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IPC: C07D495/22 , H01L51/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基于七并稠环单元为核,齐聚五元芳香杂环为桥连单元,末端为拉电子单元的A‑D‑A共轭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类分子作为活性层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PV)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基于七并稠环单元的A‑D‑A共轭分子可溶液法加工,拥有合适的能级,且拥有较好的太阳光捕获能力和热稳定性,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的理想材料。其具有以下通式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5315298A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410380113.9
申请日:2014-08-04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IPC: C07D495/22 , H01L51/4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10/54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基于七并稠环单元为核,齐聚五元芳香杂环为桥连单元,末端为拉电子单元的A-D-A共轭分子及其制备方法,以及该类分子作为活性层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材料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PV)中的应用。本发明的基于七并稠环单元的A-D-A共轭分子可溶液法加工,拥有合适的能级,且拥有较好的太阳光捕获能力和热稳定性,是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子给体或电子受体的理想材料。其具有以下通式结构。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