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可再生能源/氢能交直流混联系统分散式运行管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44693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206828.9

    申请日:2021-10-18

    IPC分类号: H02J3/38 H02J5/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分散式运行管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各端VSC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及控制结构;步骤S2:根据步骤S1中的控制结构,本发明根据各系统参数关系构建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各端VSC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传递函数;步骤S3:通过步骤S2中得出的各端VSC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传递函数G(s);构造新的协调控制器,为在分散式运行管控下的各端VSC提供了电流指令的更新值;步骤S4:根据步骤S3中得到的分散式运行管控下各端VSC的电流指令更新值,各端VSC各自根据相应的电流指令更新值执行操作,分散自治地完成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分散式运行管控。

    含可再生能源/氢能交直流混联系统分散式运行管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644693A

    公开(公告)日:2021-11-12

    申请号:CN202111206828.9

    申请日:2021-10-18

    IPC分类号: H02J3/38 H02J5/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分散式运行管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构建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各端VSC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及控制结构;步骤S2:根据步骤S1中的控制结构,本发明根据各系统参数关系构建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各端VSC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传递函数;步骤S3:通过步骤S2中得出的各端VSC的自适应下垂控制策略传递函数G(s);构造新的协调控制器,为在分散式运行管控下的各端VSC提供了电流指令的更新值;步骤S4:根据步骤S3中得到的分散式运行管控下各端VSC的电流指令更新值,各端VSC各自根据相应的电流指令更新值执行操作,分散自治地完成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分散式运行管控。

    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构网跟网统一化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65281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381767.8

    申请日:2022-04-13

    IPC分类号: H02J3/38 H02J3/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构网跟网统一化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构网/跟网统一化控制结构;S2:根据S1中的所述控制结构,构建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约束关系;S3:根据S2中的约束关系,设计虚拟分配系数,推导虚拟电压合成方程;S4:设计附加主动阻尼控制器。本发明能够兼备构网型控制策略的电网支撑能力以及跟网型控制策略的面对系统扰动时的快速响应能力,同时通过主动阻尼控制器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的阻尼调节能力,进一步提升所述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一种分布式能源微网群的聚合惯量能力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96980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941091.3

    申请日:2022-08-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能源微网群的聚合惯量能力评估方法,其为一种针对微电网群的聚合惯量能力评估方法,在精确计算各微电网惯量的同时,也能够准确评估出微电网群整体的惯量,从而实现对微电网群的精准控制。本发明的方法为基于Minkowski Sum算法评估微网群的聚合惯量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各微网的状态以及惯量值,准确计算出微网群整体的聚合惯量,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微网的惯量计算方法,其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和灵活性,具有更大的工程实践意义,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种跟网型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直接功率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65720A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2210791169.8

    申请日:2022-07-07

    IPC分类号: H02J3/46 H02J3/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跟网型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直接功率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S2:构建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直接功率调控结构;S3:计算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瞬时有功、无功功率P、Q;S4:构建鲁棒控制器。本发明中提出的直接功率调控方法,相较于传统直接电流控制方法,避免了锁相环的使用,降低了对电网相位的依赖程度,提高了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稳定性。

    一种分布式能源聚合自主构网能力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96981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941099.X

    申请日:2022-08-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能源聚合自主构网能力分析方法,包括针对包括超级电容器、蓄电池组的多分布式能源系统,超级电容器、蓄电池组各自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控制策略;针对蓄电池组和超级电容器进行能量分析;对蓄电池组阻尼系数和超级电容器阻尼系数分别进行设定;结合上述步骤,超级电容器、蓄电池组各自均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控制下的聚合转动惯量。本发明将采用虚拟同步发电控制下的蓄电池组和超级电容器的虚拟转动惯量等关键性能指标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计算思路,实践性强,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快速计算评估分布式能源聚合自主构网能力。

    一种分布式能源微网群的聚合惯量能力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996980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0941091.3

    申请日:2022-08-0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布式能源微网群的聚合惯量能力评估方法,其为一种针对微电网群的聚合惯量能力评估方法,在精确计算各微电网惯量的同时,也能够准确评估出微电网群整体的惯量,从而实现对微电网群的精准控制。本发明的方法为基于Minkowski Sum算法评估微网群的聚合惯量的方法,该方法能够根据各微网的状态以及惯量值,准确计算出微网群整体的聚合惯量,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微网的惯量计算方法,其具有更好的普适性和灵活性,具有更大的工程实践意义,以及更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种跟网型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直接功率调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865720B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791169.8

    申请日:2022-07-07

    IPC分类号: H02J3/46 H02J3/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跟网型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直接功率调控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构建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数学模型;S2:构建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直接功率调控结构;S3:计算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的瞬时有功、无功功率P、Q;S4:构建鲁棒控制器。本发明中提出的直接功率调控方法,相较于传统直接电流控制方法,避免了锁相环的使用,降低了对电网相位的依赖程度,提高了分布式能源并网系统稳定性。

    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集中式运行管控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824154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11365360.8

    申请日:2021-11-18

    IPC分类号: H02J3/46 H02J3/36

    摘要: 一种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集中式运行管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系统的大信号模型表示为,获取系统系数矩阵A和B,其中X为系统的状态变量矩阵,u为系统控制率;S2:构建李雅普诺夫函数,设计新的系统控制率表示为:unew=‑kBTPΔX;3:构建新的系统模型:,为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提供了集中式运行管控的控制架构;S4:利用,获得各控制对象的功率指令;S5:信息网络将各功率指令传输至对应的各控制对象,实现含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的集中式运行管控。本发明降低了传统方法在交直流混联系统中控制器设计复杂,参数设计困难的问题,提升了可再生能源/氢能的交直流混联系统的运行性能。

    一种新能源构网型变换器功率-相位角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157241A

    公开(公告)日:2024-06-07

    申请号:CN202410565076.2

    申请日:2024-05-09

    IPC分类号: H02J3/48 H02J3/38 H02J3/2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能源构网型变换器功率‑相位角控制方法,属于能源领域,基于功率‑相位角关系,首先构建了构网型变换器的输出有功功率和输出相位角间的控制率,使构网型变换器的有功功率‑相位角输出特性表现为最小完备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控制相位角的变化,间接控制构网型变换器的输出频率,实现构网变换器输出频率的无误差控制。进一步的,根据控制参数与惯性响应过程控制目标间的解析关系,设计参数调整规则,从而实现了新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控制灵活性的提升。本发明构建了构网型变换器惯性响应过程中各控制目标与控制器参数间的关系,降低了控制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参数调整难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