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486544B
公开(公告)日:2020-06-05
申请号:CN201810125540.0
申请日:2018-02-08
Applicant: 佛山市顺德区中山大学研究院 ,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 中山大学
IPC: C23C16/26 , C23C16/40 , C23C16/455 , C23C18/12 , C23C28/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清洁超疏液特性的石墨烯氧化锌微纳分级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这种石墨烯氧化锌微纳分级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衬底上生成垂直石墨烯;S2:通过原子层沉积法,在石墨烯表面浸涂吸附氧化锌纳米颗粒晶种;S3:通过水热法,在石墨烯上生长氧化锌纳米线,形成石墨烯‑氧化锌微纳结构材料;S4:将石墨烯‑氧化锌微纳结构材料进行改性处理,即可。同时也公开了这种石墨烯氧化锌微纳分级功能材料的应用。本发明制得的石墨烯氧化锌微纳分级功能材料具有超疏水、超疏油、超疏血的良好性能,是一种功能性自清洁材料。这种材料可作为电极或者修饰电极,作为传感器来检测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640147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237697.2
申请日:2018-03-22
Applicant: 佛山市顺德区中山大学研究院 ,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端部生长有氧化锌纳米线的氧化锌纳米管阵列,氧化锌纳米管为中空结构,氧化锌纳米管端部管壁生长有氧化锌纳米线。相比于现有的氧化锌纳米管/棒阵列,本发明的纳米管端部生长有许多纳米线,增加纳米材料表面的液/气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材料在光催化降低反应中的降解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氧化锌纳米材料的自清洁能力,从而满足特殊环境长时间工作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8578888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120628.3
申请日:2018-02-07
Applicant: 佛山市顺德区中山大学研究院 ,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 中山大学
IPC: A61M3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皮输送活性益生菌的可溶性微针阵列贴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可溶性益生菌微针由微针基底与可溶性微针针体组成,其中可溶性微针针体由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微针针体内包含有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的益生菌冻干粉。申请人首次将益生菌和微针技术结合起来,首创益生菌微针。所述微针针体利用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以和皮肤融为一体,不会造成创伤。益生菌利用低聚异麦芽糖作为壁材制备成冻干粉的状态,此时益生菌处于有活性且未复苏的状态。而在将微针阵列插入皮肤后,微针针体会被表皮层和真皮上层的组织间液溶解,释放活性有益菌到表皮及真皮组织并进行扩散,并通过益生菌自身的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乳酸等物质。
-
公开(公告)号:CN113929818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0893579.9
申请日:2021-08-04
Applicant: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山大学
IPC: C08F251/00 , C08F220/56 , C08F222/38 , C08F2/48 , C08F2/44 , C08K3/16 , C08J3/075 , C08L51/02 , G01N27/409 , G01N27/4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聚丙烯酰胺‑卡拉胶的导电水凝胶在柔性氧气传感器中的应用,利用基于聚丙烯酰胺‑卡拉胶的导电水凝胶作为柔性氧气传感器,采用有机单体、交联剂、光引发剂等通过光诱导聚合得到聚丙烯酰胺‑卡拉胶的交联网络,然后利用多元醇溶液进行溶剂置换后,将交联网络中的水置换成多元醇,所制得的导电水凝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抗冻和抗干燥性能,还兼具良好的柔性、氧气响应性和拉伸性能,可以进一步用作柔性氧气传感器,响应速度快,工作时间长,有利于长时间氧气浓度变化监测,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氧气监测、人体呼吸监测、运动氧气监测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8640147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810237697.2
申请日:2018-03-22
Applicant: 佛山市顺德区中山大学研究院 ,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端部生长有氧化锌纳米线的氧化锌纳米管阵列,氧化锌纳米管为中空结构,氧化锌纳米管端部管壁生长有氧化锌纳米线。相比于现有的氧化锌纳米管/棒阵列,本发明的纳米管端部生长有许多纳米线,增加纳米材料表面的液/气接触面积,从而提高材料在光催化降低反应中的降解效率,同时也提高了氧化锌纳米材料的自清洁能力,从而满足特殊环境长时间工作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8486544A
公开(公告)日:2018-09-04
申请号:CN201810125540.0
申请日:2018-02-08
Applicant: 佛山市顺德区中山大学研究院 , 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 , 中山大学
IPC: C23C16/26 , C23C16/40 , C23C16/455 , C23C18/12 , C23C28/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自清洁超疏液特性的石墨烯氧化锌微纳分级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这种石墨烯氧化锌微纳分级功能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衬底上生成垂直石墨烯;S2:通过原子层沉积法,在石墨烯表面浸涂吸附氧化锌纳米颗粒晶种;S3:通过水热法,在石墨烯上生长氧化锌纳米线,形成石墨烯-氧化锌微纳结构材料;S4:将石墨烯-氧化锌微纳结构材料进行改性处理,即可。同时也公开了这种石墨烯氧化锌微纳分级功能材料的应用。本发明制得的石墨烯氧化锌微纳分级功能材料具有超疏水、超疏油、超疏血的良好性能,是一种功能性自清洁材料。这种材料可作为电极或者修饰电极,作为传感器来检测物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7683717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421929.7
申请日:2023-10-30
Applicant: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山大学
IPC: C12N5/07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物理机械力提升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树突状细胞置于中空纳米管阵列上进行培养。本发明还提供了中空纳米管阵列用于提升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的用途。本发明可作为长时间的物理机械调控树突状细胞的安全方式,还可诱导树突状细胞核发生适应性形变,诱导BMDC的自主性成熟,促进抗原交叉递呈能力,同时保持PD‑L1低水平表达。
-
公开(公告)号:CN113929818B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110893579.9
申请日:2021-08-04
Applicant: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山大学
IPC: C08F251/00 , C08F220/56 , C08F222/38 , C08F2/48 , C08F2/44 , C08K3/16 , C08J3/075 , C08L51/02 , G01N27/409 , G01N27/44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聚丙烯酰胺‑卡拉胶的导电水凝胶在柔性氧气传感器中的应用,利用基于聚丙烯酰胺‑卡拉胶的导电水凝胶作为柔性氧气传感器,采用有机单体、交联剂、光引发剂等通过光诱导聚合得到聚丙烯酰胺‑卡拉胶的交联网络,然后利用多元醇溶液进行溶剂置换后,将交联网络中的水置换成多元醇,所制得的导电水凝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抗冻和抗干燥性能,还兼具良好的柔性、氧气响应性和拉伸性能,可以进一步用作柔性氧气传感器,响应速度快,工作时间长,有利于长时间氧气浓度变化监测,可以广泛应用于环境氧气监测、人体呼吸监测、运动氧气监测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7683714A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422012.9
申请日:2023-10-30
Applicant: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中山大学
IPC: C12N5/078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记忆性T细胞高效体外扩增体系的构建方法,其中,将T细胞与中空纳米管阵列上高表达共刺激分子低表达PD‑L1的BMDC进行共培养。本发明还提供了中空纳米管系统在促进记忆性T细胞体外扩增方面的应用。本发明目的在于构建体外抗原特异性CD8+T,包含记忆性Tscm亚群细胞的快速扩增体系。本发明能显著促进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的增殖。
-
公开(公告)号:CN119279499A
公开(公告)日:2025-01-10
申请号:CN202411250431.3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中山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纳米酶微电极的模拟前端系统及检测方法。该系统包括:纳米酶微电极阵列、电生理采集模块、电化学采集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电化学采集模块用于对电化学信号进行采集,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电化学采集模式下接收并处理所述电化学信号;所述纳米酶微电极阵列用于接触被测对象的肢体,以采集肌电信号;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电生理采集模式下接收并处理所述肌电信号,通过所述肌电信号确定所述电生理信号;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切换采集模式。本申请实施例有利于提升模拟前端电路系统在神经信号采集方面的准确度;同时,通过多模块集成的方式,降低系统的体积。本发明可广泛应用于电化学信号检测技术领域内。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