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膜厚与磨损的推力轴承全寿命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503822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568909.0

    申请日:2024-05-09

    摘要: 一种基于膜厚与磨损的推力轴承全寿命故障诊断方法及系统,先建立润滑与磨损失效的两阶段的失效概率模型,以概率的形式同时表征轴承的润滑状态与磨损状态;再对监测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对于非正态分布数据,进行正态分布转换;最后利用建立的润滑与磨损失效的两阶段失效概率模型与获取的正态分布数据,基于3σ准则对轴承的润滑状态与磨损状态进行诊断,实现全寿命的故障监测;本发明以概率的形式表征推力轴承润滑与磨损两阶段的失效演变情况,实现对推力轴承全寿命的故障诊断,解决目前推力轴承全寿命周期的动态故障诊断研究空白现状,提高实际工况下的推力轴承故障预警和视情维护的准确性。

    面向核主泵密封的端面密封装置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469401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443130.8

    申请日:2023-11-01

    IPC分类号: F16J15/40 F16J15/3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核主泵密封的端面密封装置,包括:第一密封环和第二密封环。所述第一密封环柔性固定在密封腔体上,所述第一密封环的端面包括锥面和坝区;所述锥面位于所述坝区外,所述锥面自高压侧向低压侧收敛,直至与所述坝区的外径侧相接;所述坝区的下游沿周向均匀分布有多个动压槽。所述第二密封环固定在主轴上,所述第二密封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密封环的端面配合。本发明可以在高压环境下利用流体静压效应和流体动压效应,提供额外的开启力和密封刚度,有效地改善在静止状态下密封端面的摩擦磨损情况,并有效地抑制密封介质的泄漏量。

    一种核电站主泵集成验证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9555712B

    公开(公告)日:2020-08-11

    申请号:CN201811390458.7

    申请日:2018-11-21

    IPC分类号: F04D15/0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核电站主泵集成验证试验装置,包括具有第一阀门组件的第一试验回路和具有第二阀门组件的第二试验回路,第一试验回路和第二试验回路以相互隔离的方式并联连接;还包括一辅助系统,第一试验回路和第二试验回路共用该辅助系统、且分别与第一试验回路和第二试验回路并联连接,辅助系统用于为第一试验回路或第二试验回路提供试验所需回路用介质;在第一阀门组件打开,第二阀门组件闭合时,利用第一试验回路进行小流量试验;在第一阀门组件闭合,第二阀门组件打开时,利用第二试验回路进行全流量试验。本发明为集成验证试验装置可用于开展不同类型主泵的小流量试验和全流量试验解决了主泵集成验证试验装置建造成本高、利用率低的问题。

    管壳式换热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883803B

    公开(公告)日:2019-10-15

    申请号:CN201711077035.5

    申请日:2017-11-06

    发明人: 叶泉流 陈兴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侧筒体、管箱筒体、管板和换热管,换热管固定于管板且主体设置在壳侧筒体中,壳侧筒体中布置有折流杆组件,折流杆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折流杆和多根第二折流杆,第一折流杆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与连接部两端连接的第一折流部和第二折流部,第一折流杆的设置用于形成双螺旋流流道。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壳侧流体随着第一折流杆的布置,在壳侧形成双螺旋流,从而使得壳侧流体在通过第一折流杆斜掠换热管的同时,还在随着第一折流杆间形成的双螺旋流流道,在换热管束上旋转冲刷,促进了强化传热效果,并减小了弓形折流杆等时的流动死区,增强了换热效果。

    管壳式换热器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883803A

    公开(公告)日:2018-04-06

    申请号:CN201711077035.5

    申请日:2017-11-06

    发明人: 叶泉流 陈兴江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侧筒体、管箱筒体、管板和换热管,换热管固定于管板且主体设置在壳侧筒体中,壳侧筒体中布置有折流杆组件,折流杆组件包括多根第一折流杆和多根第二折流杆,第一折流杆包括连接部以及分别与连接部两端连接的第一折流部和第二折流部,第一折流杆的设置用于形成双螺旋流流道。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管壳式换热器具有以下优点:壳侧流体随着第一折流杆的布置,在壳侧形成双螺旋流,从而使得壳侧流体在通过第一折流杆斜掠换热管的同时,还在随着第一折流杆间形成的双螺旋流流道,在换热管束上旋转冲刷,促进了强化传热效果,并减小了弓形折流杆等时的流动死区,增强了换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