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898369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09527.0
申请日:2022-11-11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基于多参数的水平钻孔轨迹控制系统,包括:孔内随钻测量探管、孔深记录装置、孔口监视器和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用于根据每个测点的钻孔轨迹数据、每个测点的伽马测量数据、每个测点的钻孔雷达数据和每个测点的钻孔雷达仪的深度确定每个测点的钻孔与界面的距离,并将每个测点的钻孔与界面的距离发送至孔口监视器,进行钻孔轨迹控制。本申请根据孔内仪器探测数据判断地质情况,更新地质模型,调整钻头,使钻孔轨迹沿着目标前进,可以探测钻孔周围0.5m~10m范围内的地质异常体、含水异常体、目标层上覆岩层及下方地层界面位置,分辨率达到0.15m~0.3m,为地面水平井、煤矿井下顺层孔快速定向钻进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881545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24373.4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煤矿井下钻孔测深装置及测深方法,装置包括壳体、穿设在壳体内的深度测量管,以及设置在壳体上的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存储处理单元和供电单元;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深度测量管的图像和磁信号,并将采集到的图像和磁信号发送给数据存储处理单元;数据存储处理单元与数据采集单元相连,对数据采集单元发送的图像和磁信号进行接收和处理,并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送给远端服务器;供电单元用于为数据采集单元和数据存储处理单元供电。本发明方法借助使钻孔深度的确定更准确、合理,测深效率和测深精度得到很好的平衡,可以减少环境对钻孔深度测量的影响,极大提升了钻孔深度确定的可靠性,适应性强,具有很强的推广使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343772B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211077218.8
申请日:2022-09-05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矿井下集中式电磁透视探查方法,该方法采用一个电磁发射器和多个电磁接收器采集并获得电磁波的信号数据,将电磁波的信号数据解编后获取原始数据;根据原始数据确定待探查区域的初步异常区域分布范围图,再对初步异常区域分布范围图内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获得待探查区域的最终异常区域分布范围图。本发明的煤矿井下集中式电磁透视探查方法,通过对待探查区域的初步异常区域分布范围图内的数据进一步分析,获得待探查区域的最终异常区域分布范围图,该最终异常区域分布范围图中的最终异常区更接近于实际的异常体分布区,即实现了待探查区域内异常体的精准定位。
-
公开(公告)号:CN118167226A
公开(公告)日:2024-06-11
申请号:CN202410285756.9
申请日:2024-03-13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21B23/00 , E21B17/00 , E21B17/04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快速插接式手持推送装置,包括沿轴向依次相连的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第一杆体包括依次相接的螺纹公接头、杆体和贯穿式凹槽型母接头;第二杆体包括依次相接的异形公接头、杆体和贯穿式凹槽型母接头;螺纹公接头能与被推送探测仪器相接,贯穿式凹槽型母接头能与异形公接头相接;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相接时将二者置于相互垂直,使异形公接头能径向插入贯穿式凹槽型母接头的通孔,再将二者拉直使异形公接头经贯通槽旋转至贯穿式凹槽型母接头内并由两组弹簧限位组件限位使第一杆体与第二杆体保持同轴并形成紧密连接。本发明能快速插接和拆卸,省时省力;能应对现场复杂的使用环境,解决了误操作反转带来脱杆风险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988734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051583.4
申请日:2024-01-12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孔中物探仪器推送用环形键槽式快速连杆,包括第一插接单元和第二插接单元;第一插接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连接头、杆体I和键槽式插座端I;第二插接单元包括依次相连的插头、连杆II和键槽式插座端II;第二插接单元的插头与第一插接单元的键槽式插座端插接旋转限位后相连实现第一插接单元与第二插接单元同轴相连。本发明能实现两两连杆快速连接且轴向径向稳固连接不脱出,实现整个钻孔内环形键槽式快速连杆快速连接,达到省时省力且可靠连接的目的;应用连接快速可靠、抗拉抗扭强度高,明显提高孔中物探使用安全性;应用过程中因连接产生的无效工作时间小,工作量小,明显提高孔中物探施工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898369B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211409527.0
申请日:2022-11-11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基于多参数的水平钻孔轨迹控制系统,包括:孔内随钻测量探管、孔深记录装置、孔口监视器和云计算平台;云计算平台用于根据每个测点的钻孔轨迹数据、每个测点的伽马测量数据、每个测点的钻孔雷达数据和每个测点的钻孔雷达仪的深度确定每个测点的钻孔与界面的距离,并将每个测点的钻孔与界面的距离发送至孔口监视器,进行钻孔轨迹控制。本申请根据孔内仪器探测数据判断地质情况,更新地质模型,调整钻头,使钻孔轨迹沿着目标前进,可以探测钻孔周围0.5m~10m范围内的地质异常体、含水异常体、目标层上覆岩层及下方地层界面位置,分辨率达到0.15m~0.3m,为地面水平井、煤矿井下顺层孔快速定向钻进提供技术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666100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599050.5
申请日:2023-05-25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工作面内部构造三维电磁透视探查方法,将钻孔布置为折线型,上下两排分别为发射钻孔和接收钻孔,按照一发多收开展电磁波透视探测,获得透视数据;三维观测数据处理时,将探测的空间剖分成网格单元,电磁波射线从发射点到接收点穿过若干网格,计算射线在每个网格的长度和吸收衰减系数;基于吸收衰减系数,采用K‑means聚类算法进行异常划分,实现工作面内部异常体三维探查。本发明实现了异常体在煤层高度方向上的定位,解决了异常体的空间三维定位问题,能实现工作面内部不均匀异常体的三维空间展布呈现,助力煤矿开采进一步走向无人化、智能化。
-
公开(公告)号:CN115661441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29110.3
申请日:2022-10-27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V10/24 , G06V10/28 , G06V10/422 , G06V10/4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煤矿井下近水平钻孔图像的工具面校正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及系统结合煤矿井下钻孔的特殊工况和观测方式,从图像特征上入手校正探头工具面向角旋转造成的钻孔图像旋转问题,该方法不需要借助其他传感器即可对画面的工具面向角旋转进行校正,校正方法的精度和速度不受工具面向角传感器精度和采样频率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每一帧画面都自带校正信息,因此其抗干扰能力强、校正速度不受其他因素制约。本发明无需安装其他传感器即可实现工具面向角校正,节约了探头的硬件成本。本发明的校正精度不依赖与外界传感器,尽依赖于图像算法中参数的选取,相较于现有依赖工具面向角传感器的校正方法和传感器精度和采样速度对校正方法的制约,其效果更佳。
-
公开(公告)号:CN115576021A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1174649.6
申请日:2022-09-26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钻孔远透距电磁波发射探管,包括外管,所述的外管中沿轴向依次布置有信号发生电路、双路发射电路和双路天线,所述的外管的轴向前端设置有转接结构;信号发生电路产生固定频率交流信号,通过带屏蔽作用的同轴连接线同步输入双路发射电路的第一发射电路和第二发射电路中,经处理同步输入双路天线中对应两个单路天线上并同步辐射入孔间煤层中,发射信号强度与传播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信号能量提高为原来的2倍,其电磁波透射距离是原来的1.4倍,从而在保证煤安要求的情况下实现孔中电磁波信号的远距离透射目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矿井下巷道无线电波透视发射仪器对于孔间小范围的地质构造分辨能力较低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59639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1596824.X
申请日:2024-11-11
Applicant: 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钻孔孔底瞬变电磁水害实时探测装置,采用水力推动转动线圈方式实现对钻孔底部径向一定范围内隐伏水害进行探查,使用孔底中继和通缆钻杆内部信号传输线等常规方法即可实现与探测装置的连接,实现孔底数据的实时传输,为钻探提供时效性指导,突破了二次推送工作量增加、时效性不够的弊端。同时,在探测装置内部设置了水力发电原理驱动的充供电组件,能够满足长时间使用下对设备的供电,两块独立的电池充电、供电周期性切换的方式持续支撑旋转发射转动线圈工作,突破了电池电量限制,为实时探测提供保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