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作面顶板离层水害的超前防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81707B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1810922032.5

    申请日:2018-08-14

    IPC分类号: E21F16/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层水害的超前防治方法,属于矿山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煤矿工作面顶板离层水害的超前防治方法。本工作面顶板离层水害超前防治方法可以结合工作面采动条件、覆岩结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利用井下钻孔对离层空间的充水含水层进行水位疏降;对离层空间注浆驱水,同时达到对离层空间下伏隔水层进行加厚的目的;对已形成的离层水体采用束状钻孔靶向探放的技术方案,可以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避免离层水体的形成、减少离层水体的规模或对大规模离层水体进行集中探放,从而避免离层水害事故的发生。

    掘进工作面突水溃沙远程射流扰动注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69967B

    公开(公告)日:2018-10-19

    申请号:CN201710217486.8

    申请日:2017-04-05

    IPC分类号: E21D11/10

    摘要: 一种掘进工作面突水溃沙远程射流扰动注浆方法,包括在突水溃沙出现暂时平衡,沙体不再流动时,在安全工作面施工设置钻场;选择靶点,该靶点位置应为邻近溃沙通道区域的巷道位置,从钻场向靶点施工钻入;靶点采用钻具进行高压射流扰动注浆,在靶点形成水泥‑沙圆柱状固结体,通过多个水泥‑沙圆柱状固结体组成咬合固结体,以形成靶点处的巷道可靠封堵,采用钻孔取心试验、原位水压加压试验等方法对靶点处的咬合固结体进行质量检测,保障清淤至巷道靶点的安全;由此,本发明在巷道淤积沙条件下能形成具有一定范围、强度的封堵体,工程可靠性高,对于抢险工程及恢复生产,防止次生灾害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封堵废弃油井的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4293951A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11674134.8

    申请日:2021-12-31

    IPC分类号: E21B33/13

    摘要: 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封堵废弃油井的方法,封堵废弃油井的方法包括步骤一,对废弃油井进行透孔操作,并至预设位置;步骤二,向废弃油井中送入阻底件;步骤三,向废弃油井中送入封堵料并在所述阻底件的上方形成封堵层;步骤四,进行检测以判断封堵是否成功,其中,如果封堵不成功,则重复步骤二到四,该封堵废弃油井的方法的采取了施工人工井底的方式,在废弃油井的井筒内设置封堵层,从而将废弃井筒进行全面封堵,保障后续煤矿的施工安全,并且本申请的封堵方法实施简单,投资小。

    一种工作面顶板离层水害的超前防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281707A

    公开(公告)日:2019-01-29

    申请号:CN201810922032.5

    申请日:2018-08-14

    IPC分类号: E21F16/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层水害的超前防治方法,属于矿山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煤矿工作面顶板离层水害的超前防治方法。本工作面顶板离层水害超前防治方法可以结合工作面采动条件、覆岩结构、含隔水层水文地质条件等特征,利用井下钻孔对离层空间的充水含水层进行水位疏降;对离层空间注浆驱水,同时达到对离层空间下伏隔水层进行加厚的目的;对已形成的离层水体采用束状钻孔靶向探放的技术方案,可以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避免离层水体的形成、减少离层水体的规模或对大规模离层水体进行集中探放,从而避免离层水害事故的发生。

    掘进工作面突水溃沙远程射流扰动注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869967A

    公开(公告)日:2017-06-20

    申请号:CN201710217486.8

    申请日:2017-04-05

    IPC分类号: E21D11/10

    CPC分类号: E21D11/10

    摘要: 一种掘进工作面突水溃沙远程射流扰动注浆方法,包括在突水溃沙出现暂时平衡,沙体不再流动时,在安全工作面施工设置钻场;选择靶点,该靶点位置应为邻近溃沙通道区域的巷道位置,从钻场向靶点施工钻入;靶点采用钻具进行高压射流扰动注浆,在靶点形成水泥‑沙圆柱状固结体,通过多个水泥‑沙圆柱状固结体组成咬合固结体,以形成靶点处的巷道可靠封堵,采用钻孔取心试验、原位水压加压试验等方法对靶点处的咬合固结体进行质量检测,保障清淤至巷道靶点的安全;由此,本发明在巷道淤积沙条件下能形成具有一定范围、强度的封堵体,工程可靠性高,对于抢险工程及恢复生产,防止次生灾害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