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623639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512598.1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协同利用矿业固废的土壤重构方法,在矿区废弃地表面自下而上分别设置碎石层、粗砂层、混合基质层Ⅰ、夹层、混合基质层Ⅱ,混合基质层Ⅰ、混合基质层II均采用粒径2~0.5mm质量占比≥80%的粗尾矿、城市污水处理厂发酵后污泥混合构建而成,厚度为10~15cm;体积百分含量为:粗尾矿30%~70%,生活污水处理厂发酵后污泥30%~70%;夹层为保留、阻隔降水下渗的防渗层,采用粒径小于0.05mm质量占比≥85%的细粒尾砂铺设而成,其中0.125~0.25mm粒级质量含量占10%~15%,厚度为5~8cm。本发明以尾砂、生活污水处理发酵污泥等混合后作为表土替代材料,可有效解决矿区废弃地的土源问题,同时加速该区域的生态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6762515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515076.7
申请日:2023-05-09
Applicant: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的多固废协同的土壤重构方法,在矿区废弃地表面自下而上分别设置碎石层、粗砂层、混合基质层Ⅰ、夹层、混合基质层Ⅱ,混合基质层Ⅰ、混合基质层II均采用粒径2~0.5mm质量占比≥80%的粗尾矿、城市污水处理厂发酵后污泥、土壤保水剂、秸秆混合构建而成;夹层为保留、阻隔降水下渗的防渗层,采用粒径小于0.05mm质量占比≥85%的细粒尾砂铺设而成,其中0.125~0.25mm粒级质量含量占10%~15%,厚度为5~8cm。本发明以尾砂、生活污水处理发酵污泥等混合后作为表土替代材料,经过一个生长季后,披碱草、碱茅、碱蓬、马蔺仍正常存活,可有效解决矿区废弃地的土源问题,同时加速该区域的生态修复。
-
公开(公告)号:CN113853868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111313499.8
申请日:2021-11-08
Applicant: 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铁尾矿对荒漠化草原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的方法,在矿区废弃地表面自下而上分别设置防渗层、重构土层Ⅰ、重构土层Ⅱ、种子层、覆盖层;重构土层Ⅰ采用细粒尾矿构建而成,厚度为8~15cm;重构土层Ⅱ的材料是由尾矿、城市污水处理厂发酵后污泥混合而成,种子层采用磁选尾矿与种子混合后覆盖1.5~3.0cm于重构土层Ⅱ之上;在种子层中种植披碱草、碱茅、碱蓬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搭。本发明重构土壤采用尾矿作为表土替代材料,同时加入污泥,提高重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在重构土壤中种植披碱草、碱茅等植物,植物存活率高,且长势良好,能有效解决荒漠化草原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853868A
公开(公告)日:2021-12-31
申请号:CN202111313499.8
申请日:2021-11-08
Applicant: 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 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铁尾矿对荒漠化草原矿区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的方法,在矿区废弃地表面自下而上分别设置防渗层、重构土层Ⅰ、重构土层Ⅱ、种子层、覆盖层;重构土层Ⅰ采用细粒尾矿构建而成,厚度为8~15cm;重构土层Ⅱ的材料是由尾矿、城市污水处理厂发酵后污泥混合而成,种子层采用磁选尾矿与种子混合后覆盖1.5~3.0cm于重构土层Ⅱ之上;在种子层中种植披碱草、碱茅、碱蓬中的一种或两种及以上的混搭。本发明重构土壤采用尾矿作为表土替代材料,同时加入污泥,提高重构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在重构土壤中种植披碱草、碱茅等植物,植物存活率高,且长势良好,能有效解决荒漠化草原矿区废弃地的生态修复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04892019B
公开(公告)日:2017-09-26
申请号:CN201510279164.7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C04B38/00 , C04B33/1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40/6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部以固体废物为原料制备的超轻陶粒,采用的原料组分及总份数按100份计的各组分质量分数、含水率、粒度要求为:粘土性含铁尾矿40~45份,含水率
-
公开(公告)号:CN104892019A
公开(公告)日:2015-09-09
申请号:CN201510279164.7
申请日:2015-05-27
Applicant: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C04B38/00 , C04B33/13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P40/6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部以固体废物为原料制备的超轻陶粒,采用的原料组分及总份数按100份计的各组分质量分数、含水率、粒度要求为:粘土性含铁尾矿?40~45份,含水率
-
公开(公告)号:CN209957476U
公开(公告)日:2020-01-17
申请号:CN201920355877.0
申请日:2019-03-20
Applicant: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 , 华唯金属矿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IPC: C02F3/30 , C02F3/10 , C02F9/14 , C02F103/3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焦化废水的联合生化处理系统,由厌氧池、好氧池、混合水池、变氧池组合构成。厌氧池底部布设曝气管(3),池内悬挂纤维滤料(6);好氧池为膜生物反应池MBR,池内布置膜组件(8),池底亦布置曝气管(3),厌氧池的出水槽(7)通过管道与好氧池的进水槽(2)连接,厌氧池的出水槽(7)还通过另一个管道与混合水池连接;变氧池通过挡板(10)分隔为6个区,左、右两边各3个区。本实用新型具有COD、NH4+-N处理效率高、污泥产生量少、无需回流、工艺池体占地面积小、无需外加碳源、节约能耗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309231A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410295264.8
申请日:2024-03-15
Applicant: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旧建设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复合防渗结构,包括以下步骤构建防渗结构:原地面及墙面处理、素混凝土垫层施工、两布一膜铺设、细石混凝土层浇筑、防水水泥砂浆抹面、环氧树脂涂覆,从而形成自下而上、自内向外的素混凝土垫层(2)、两布一膜(3)、细石混凝土层(4)、防水水泥砂浆(5)、环氧树脂地面涂层(6)的复合防渗结构,该复合防渗结构在保证高密度聚乙烯土工防渗膜的完整性基础上,可有效解决高密度聚乙烯土工防渗膜在墙面裙脚表面不易铺设且贴合度较差的问题,同时墙面部分可有效防止高密度聚乙烯土工防渗膜错位及防渗层脱落情况发生,为防渗结构长期的完整性、可靠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6720797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310827945.X
申请日:2023-07-07
Applicant: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7 , G06Q10/0631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矿石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模型方法,属于矿山行业碳排放碳减排技术领域。本发明的步骤为:S1:在矿石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确定碳足迹的系统边界;S2:将露天开采矿石产品碳足迹划分为露天采矿阶段和选矿阶段,将地下开采矿石产品碳足迹划分为地下采矿阶段和选矿阶段;S3:根据矿石产品碳足迹划分阶段确定直接碳排放源和间接碳排放源;S4:分别确定各阶段内的直接碳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和间接碳排放源的排放因子;S5:建立各阶段的碳排放核算模型;S6:根据企业实际生产包括的阶段,利用涉及阶段的碳排放核算模型获得矿石产品的碳足迹。本发明对矿山企业正确核算矿石产品碳足迹进而针对性实施降碳技术具有实用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222083958U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20500773.5
申请日:2024-03-15
Applicant: 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利用已有建筑物改建的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防渗结构,是由在已有建筑物地面(1)自下而上、已有建筑物墙体(7)表面自内向外铺设的素混凝土垫层(2)、两布一膜(3)、细石混凝土层(4)、防水水泥砂浆层(5)、环氧树脂地面涂层(6)复合构成。该复合防渗结构在保证高密度聚乙烯土工防渗膜的完整性基础上,可有效解决高密度聚乙烯土工防渗膜在墙面裙脚表面不易铺设且贴合度较差的问题,同时墙面部分可有效防止高密度聚乙烯土工防渗膜错位及防渗层脱落情况发生,为防渗结构长期的完整性、可靠性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