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密实度及振捣质量的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771124A

    公开(公告)日:2023-09-19

    申请号:CN202310713376.6

    申请日:2023-06-16

    IPC分类号: E04G21/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密实度及振捣质量的装置,其包括:振动钢筋网,其包括纵向振动钢筋和横向振动钢筋,所述纵向振动钢筋布置在混凝土结构物构造钢筋的空隙间,纵向振动钢筋的一端通过固定套筒与内模板连接,另一端通过固定套筒与外模板连接;所述横向振动钢筋布置在混凝土结构物构造钢筋的空隙间,并横向振动钢筋与纵向振动钢筋连接;振捣电机,其通过振动传递件与振动钢筋网连接以将振动传递至振动钢筋网。本发明通过在混凝土结构物构造钢筋的空隙内铺设振动钢筋网,利用振捣电机带动振动钢筋网振动从而实现对混凝土的振捣。以振动钢筋网的方式进行振捣,具有振捣均匀、全面等优点,有效避免了漏振、振捣不均等现象的发生。

    判识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空洞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19052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314555.3

    申请日:2021-03-24

    IPC分类号: G01N29/04 G01N19/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判识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空洞的方法,包括:对初期支护可直接接触的区域进行敲击检测,出现空响的位置进行钻孔处理,并根据钻孔后是否有虚碴掉落进行判识空洞位置;对初期支护不可直接接触的区域按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钻孔点,所述一定距离为小于100厘米;对钻孔点进行钻孔处理,并根据钻孔时钻头钻进的速度得到初步判定,当钻孔位置钻头钻进时出现瞬间进入太快的现象、且钻孔位置有虚碴掉落时,则在该钻孔点的上部10~15厘米的位置再钻第二个孔,并根据第二个孔钻孔时钻头钻进的速度进行判识空洞的位置。本发明的判识软弱围岩隧道初期支护空洞的方法能够对初期支护内部更全面的检查判识。

    隧道拱顶防空洞报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751084B

    公开(公告)日:2020-07-31

    申请号:CN201811628152.0

    申请日:2018-12-28

    IPC分类号: E21F17/18 E21D11/38 E21D11/1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隧道拱顶防空洞报警方法,包括:将报警装置的球形壳体固定在隧道拱顶的防水板上,在进行二次衬砌混凝土浇筑时,若报警装置发出报警信号,则停止浇筑;其中,报警装置包括:球形壳体,其表面开设有至少六个安装孔和总导线孔;至少六个筒体,筒体的第一端开口,筒体的第二端覆盖有底板,筒体从安装孔伸入球形壳体,筒体内部可轴向滑动设置有一金属板,筒体内部还设置有一弹簧;至少六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至少六个报警单元。本发明在二次衬砌混凝土浇筑之前,将报警装置的球形壳体固定在防水板上,浇筑时若报警装置不发出报警信号,则表明存在空洞需要进一步浇筑,操作简单,对空洞的判断更直观。

    新型旋挖钻机掏渣筒
    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564435U

    公开(公告)日:2020-05-19

    申请号:CN201921265848.1

    申请日:2019-08-06

    IPC分类号: E21B27/00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旋挖钻机掏渣筒,包括筒体和同轴安装在筒体下端的刀盘,所述刀盘边缘和所述筒体下端边缘铰接,所述刀盘上开设有沿所述刀盘中心对称分布的两扇形进渣口,在所述刀盘背离筒体的盘面上,每一扇形进渣口的一径向边缘连接有一耐磨板,两耐磨板沿所述刀盘中心呈中心对称分布,所述耐磨板与所述刀盘间形成的锐角夹角呈20~40°,且所述耐磨板向所述进渣口一侧倾斜。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成孔底部沉渣厚度过厚的问题,满足成孔后孔底沉渣厚度≤5cm的要求。

    雷达天线智能移动装置
    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0604962U

    公开(公告)日:2020-05-22

    申请号:CN201920751481.8

    申请日:2019-05-23

    IPC分类号: G01S7/02 G01S13/88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雷达天线智能移动装置,包括:用于置放雷达天线的盒体,所述盒体设有开口以允许雷达天线贴近受测面;弹性支撑所述盒体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与所述盒体可转动连接;承接在所述盒体与支撑件之间的压力传感模块,用于测量并提示雷达天线与受测面之间的压力。本实用新型控制雷达天线与受测面的压力在合适范围内,有效确保雷达天线与受测面密贴,使得雷达天线对受测面的检测稳定准确。解决了传统使用人工手扶雷达天线进行检测,雷达与受测面脱离,造成检测数据不真实,无法准确分析检测结果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