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919824A
公开(公告)日:2020-11-13
申请号:CN202010948719.3
申请日:2020-09-10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M1/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粉虱等小型昆虫的多方式诱虫装置及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顶部挂钩(1)、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底部圆锥件(6)和固定柱(5);所述的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中部设置有贯通孔,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通过贯通孔与固定柱(5)套连接;调节平台(4)设置在诱集板固定体的下方。本发明采用方形诱集板固定体和圆形诱集板固定体,前者方便定向诱集,后者可全方位诱集;可调节的装置高度可解决植物生长过程中高度变化的问题;而挂钩和底部圆锥件能针对设施大棚和露地栽培环境,不易受环境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1903623A
公开(公告)日:2020-11-10
申请号:CN202010949650.6
申请日:2020-09-10
申请人: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云南农业大学
IPC分类号: A01K67/033 , A01M1/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集合羽化粉虱若虫和收集分装粉虱成虫的装置及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集收集、分装粉虱成虫于一体的多功能养虫笼(6)和粉虱若虫羽化装置(3);多功能养虫笼(6)包括笼子框架(6.4)、纱网活动门(2)、遮光活动门(1)和分装收集装置(5)。本发明采用纱网活动门、遮光活动门,利用了粉虱类昆虫成虫的趋光性进行收集,避免了传统吸虫管、吸虫枪收集时可能对虫造成的损伤,还可以控制收集的虫量,且便于拆卸、清洗,解决了传统养虫笼不易清洁的缺点。同时,使用有琼脂的白瓷盘来羽化粉虱若虫,解决了传统羽化方法叶子易干枯,羽化率低的缺点,能够更加有效地羽化野外采集的粉虱若虫并进行分装收集。
-
公开(公告)号:CN111919824B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010948719.3
申请日:2020-09-10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M1/1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对粉虱等小型昆虫的多方式诱虫装置及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顶部挂钩(1)、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底部圆锥件(6)和固定柱(5);所述的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中部设置有贯通孔,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通过贯通孔与固定柱(5)套连接;调节平台(4)设置在诱集板固定体的下方。本发明采用方形诱集板固定体和圆形诱集板固定体,前者方便定向诱集,后者可全方位诱集;可调节的装置高度可解决植物生长过程中高度变化的问题;而挂钩和底部圆锥件能针对设施大棚和露地栽培环境,不易受环境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212877289U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21971028.7
申请日:2020-09-10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M1/1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针对粉虱等小型昆虫的多方式诱虫装置,该装置包括顶部挂钩(1)、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底部圆锥件(6)和固定柱(5);所述的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中部设置有贯通孔,诱集板固定体、调节平台(4)通过贯通孔与固定柱(5)套连接;调节平台(4)设置在诱集板固定体的下方。本实用新型采用方形诱集板固定体和圆形诱集板固定体,前者方便定向诱集,后者可全方位诱集;可调节的装置高度可解决植物生长过程中高度变化的问题;而挂钩和底部圆锥件能针对设施大棚和露地栽培环境,不易受环境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212325165U
公开(公告)日:2021-01-12
申请号:CN202021972576.1
申请日:2020-09-10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K67/033 , A01M1/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合羽化粉虱若虫和收集分装粉虱成虫的装置,该装置包括集收集、分装粉虱成虫于一体的多功能养虫笼(6)和粉虱若虫羽化装置(3);多功能养虫笼(6)包括笼子框架(6.4)、纱网活动门(2)、遮光活动门(1)和分装收集装置(5)。本实用新型采用纱网活动门、遮光活动门,利用了粉虱类昆虫成虫的趋光性进行收集,避免了传统吸虫管、吸虫枪收集时可能对虫造成的损伤,还可以控制收集的虫量,且便于拆卸、清洗,解决了传统养虫笼不易清洁的缺点。同时,使用有琼脂的白瓷盘来羽化粉虱若虫,解决了传统羽化方法叶子易干枯,羽化率低的缺点,能够更加有效地羽化野外采集的粉虱若虫并进行分装收集。(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09845705B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1910234185.5
申请日:2019-03-26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IPC分类号: A01K67/033 , A01M1/2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小型寄生蜂成虫胃毒、触杀毒力测定装置及使用方法,包括载物台、毒力测定管和储药管;毒力测定管和储药管活动连接设置于载物台之上;毒力测定管包括相互适配的测定管管体、管塞和饲喂网;载物台上均匀设置有若干圆形凹陷;测定管管体活动连接在载物台的圆形凹陷内;所述管塞设置为与测定管管体过盈配合的圆台;所述饲喂网设置为与测定管管体过盈配合的圆台型铁丝网兜,饲喂网设置在测定管管体与管塞之间。利用本发明的装置,可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可分别进行胃毒毒力和触杀毒力的单独毒力测定,亦也实现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测定。本发明代替传统的药膜制作方法,便于操作,有效减少农药用量以及和人体的接触,提高实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315356B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1811100453.6
申请日:2018-09-20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IPC分类号: A01K67/033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粉虱类或寄生蜂类昆虫孵化、饲喂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饲喂层和储液层,饲喂层叠放设置在储液层之上配合连接;所述的饲喂层和储液层均为上底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在饲喂层的顶部设置有直径略大于其侧壁的卡叠圈;在饲喂层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开口;在饲喂层的底部具有若干孔洞,在孔洞中穿插设有棉花柱,棉花柱外部包裹有纱布,在孔洞上部覆盖有保水棉花,在保水棉花上面盖设有滤纸。本发明不仅使用方便、制作简单、能对粉虱和寄生蜂类的昆虫进行不同的孵化和饲养,有效的延长饲喂添加饲料的间隔周期,而且做到提高两种昆虫羽化率和存活率的目的,使饲养扩繁变得快速而简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616108B
公开(公告)日:2024-07-09
申请号:CN202010615799.0
申请日:2020-06-29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K67/033 , A01M1/02 , A01G27/00 , A01C23/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烟粉虱野外便携采集及饲养为一体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两种形态:a)采集装置形态结构和b)饲养装置形态结构;所述的采集装置形态结构包括透气的顶盖、压缩罐、透气的底盖,所述的透气的顶盖、压缩罐、透气的底盖由上至下依序卡套连接或螺纹连接或嵌套连接;所述的饲养装置形态结构包括透气的顶盖、压缩罐、硬质罐,所述的透气的顶盖、压缩罐、硬质罐由上至下依序卡套连接或螺纹连接或嵌套连接;本发明具有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灵活性高、能有效的将烟粉虱采集及饲养装置结合为一体、省时省力的优点,且装置制作成本低,能为粉虱类害虫防治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很大便利,可在本领域进行推广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1789081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839100.9
申请日:2020-08-19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IPC分类号: A01K67/033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释放和保护粉虱类害虫寄生蜂蛹的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顶盖(1)、围网结构(2)、底座(3)和横架(6)四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座(3)和横架(6)分别设置在围网结构(2)的底部和顶部,所述的顶盖(1)设置在横架(6)上部;所述的底座(3)设置为一平板,包括成虫的饲喂装置;所述的饲喂装置包括设置在底座(3)四周的凹槽(3.3)和嵌设在凹槽(3.3)内部的四块梯形吸水海绵(3.1);底座(3)上设置有四个安装孔A(3.2);四个安装孔A(3.2)与围网结构(2)的支撑主柱(2.1)尺寸一致紧密连接。本发明解决了田间释放粉虱寄生蜂时受天气影响严重的问题,也便于田间收集粉虱被寄生黑蛹进行集中保护。
-
公开(公告)号:CN111257547A
公开(公告)日:2020-06-09
申请号:CN202010087245.8
申请日:2020-02-11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IPC分类号: G01N33/5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定杀虫剂对粉虱类害虫寄生蜂寄主定位能力影响的装置及使用方法,该装置包括活性炭洗气室,气体流量计,液体洗气瓶,测定管和抽气泵;本发明所述测定管管体底部右侧设置有待测寄生蜂接入口,左侧设置有与寄生蜂寄主定位相关的挥发物接入口。测定管数量设置为4根,可同时观察4头寄生蜂;测定管放置于管架上,测定管之间设置隔离挡板,可有效避免寄生蜂之间的学习行为。本发明采用较长的玻璃管作为主要测定器材,一般测定昆虫嗅觉反应的装置主要测定昆虫对不同物质的选择性,而本发明着重测定在杀虫剂影响下,寄生蜂对寄主定位时间的变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