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178667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273354.6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云南大学 ,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选用多年生性较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旱育秧;移栽至稻田内,对稻田进行施肥管理和控水晒田,在乳熟期到收获前控水晒田,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齐穗后20天~25天内施加保根促芽肥;一季稻区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15cm~25cm进行越冬;双季稻区早稻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2cm~5cm进行晚稻生产,晚稻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15cm~25cm进行越冬;越冬后如果发苗整齐度不好,再次整理稻桩高度时保留稻桩2cm~5cm;多年生稻进入越冬期前在多年生稻稻桩周围播套作农作物。本方法通过施肥提高多年生稻产量同时兼顾稻米品质,留稻桩为冬腋芽休眠提供足够营养,配合越冬期套作其他作物,提高稻桩存活率,增加种植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0178667B
公开(公告)日:2021-07-13
申请号:CN201910273354.6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云南大学 ,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多年生稻的栽培方法,选用多年生性较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旱育秧;移栽至稻田内,对稻田进行施肥管理和控水晒田,在乳熟期到收获前控水晒田,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齐穗后20天~25天内施加保根促芽肥;一季稻区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15cm~25cm进行越冬;双季稻区早稻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2cm~5cm进行晚稻生产,晚稻收获多年生稻时保留稻桩15cm~25cm进行越冬;越冬后如果发苗整齐度不好,再次整理稻桩高度时保留稻桩2cm~5cm;多年生稻进入越冬期前在多年生稻稻桩周围播套作农作物。本方法通过施肥提高多年生稻产量同时兼顾稻米品质,留稻桩为冬腋芽休眠提供足够营养,配合越冬期套作其他作物,提高稻桩存活率,增加种植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0178666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272898.0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云南大学
IPC分类号: A01G22/2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多年生稻越冬期通过套作农作物提高稻桩成活率的栽培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多年生稻进入稻桩越冬期前在多年生稻稻桩周围套作农作物,所述农作物选择生长期、生态适宜性均与多年生稻越冬期时间和环境条件相符的品种。本发明的多年生稻越冬期通过套作农作物提高稻桩成活率的栽培方法,能充分提高多年生稻越冬期稻桩成活率,在冬季对多年生稻的稻桩起到保温保湿、固氮作用,能有效增加土壤疏松度和肥力,控制杂草,为多年生稻越冬后高产、高效栽培打下坚实基础,从而进一步提高冬季土地利用率,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益。
-
公开(公告)号:CN109964764A
公开(公告)日:2019-07-05
申请号:CN201910273363.5
申请日:2019-04-04
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云南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效提高多年生稻稻桩存活率和产量的多年生稻田间管理方法,选用多年生性较强、产量稳定的多年生稻品种,进行旱育秧方式育秧;按每亩移栽1万丛~2万丛移栽至稻田内;精细施肥管理,并在收获前或收获后施加保根促芽肥;在乳熟期后进行控水晒田,使得田块不淹水且土壤相对湿度为35%~55%,本发明能够解决多年生稻产量不够理想、稻桩存活率低的问题,提高再生季稻桩存活率,实现再生季增产的田间管理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209171046U
公开(公告)日:2019-07-30
申请号:CN201821814984.7
申请日:2018-11-06
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云南农业大学
IPC分类号: A01G13/02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种植业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葡萄套袋装置,设置有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通过多个支架安装有防护袋;多个所述支架的下端连接有拉绳,所述拉绳的末端设置在箱体的外部;所述箱体的底部焊接安装有手柄。该葡萄套袋装置结构简单,通过拉绳对支架的下端进行拉动,在弹性带的作用力下可实现簧片的弯曲,方便将防护袋套装在支架内部的葡萄上省时省工、既能近距离套袋,也能远距离操作,实现葡萄套袋的半自动化加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方便人们葡萄种植。
-
公开(公告)号:CN209105792U
公开(公告)日:2019-07-16
申请号:CN201821779778.7
申请日:2018-10-31
申请人: 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 云南农业大学
IPC分类号: A01G17/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葡萄架及葡萄支撑装置,设置有顶棚,顶棚下端焊接连接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两侧悬挂有挂梯,所述第一支架下端焊接连接有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地面上;所述顶棚的两侧边均铰接有遮雨板,所述遮雨板的表面设置有若干导水槽;所述遮雨板的内壁上粘贴有若干挂钩,所述挂钩上悬挂有盛放袋。通过设有带通孔的顶棚,可保证在遮阳的同时,葡萄可在雨水天气进行灌溉;通过设置导水槽可实现大量水的导出,避免较大雨水对葡萄的冲击;设有可转动的遮雨板,在雨势较大时,可通过遮雨板遮挡雨水。根据葡萄的生长位置不同,在遮雨板的内侧粘贴挂钩,以实现对盛放袋的悬挂,方便葡萄的盛放。
-
公开(公告)号:CN101785393A
公开(公告)日:2010-07-28
申请号:CN201010107832.5
申请日:2010-02-10
申请人: 云南农业大学
发明人: 高峻 , 李荣春 , 刘跃明 , 武卫 , 王俊 , 马建文 , 李梦杰 , 蔡新 , 段学良 , 陈贤 , 杨国育 , 黄伟 , 查金仁 , 蒋新能 , 周新孝 , 罗朝光 , 李斌 , 陈小波 , 洪杰 , 洪常青 , 钟颜 , 李双荣 , 熊能 , 马佶 , 刘新 , 冯卫庆 , 张广辉
摘要: 本发明一种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方法,属于复合生态茶园建设、中低产茶园改造、食用菌覆土栽培、食用菌地栽及茶园土壤改良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针对茶园的多样性和食用菌的多样性,利用茶树修剪枝屑、茶园环境,并结合茶叶、食用菌品质特征及符合发展循环经济生产要求,而创新发明的一种复合生态茶园生态生产体系关键技术,同时也是一项能有效提升复合生态茶园生产效益的创新技术。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主要包括:以茶树修剪枝屑为主料制作生产香菇、茶树菇等食用菌菌包及在茶园内的食用菌套种技术,利用食用菌废菌包培肥茶园土壤的循环模式技术。本发明可用于茶园和食用菌复合生态生产体系的建立、中低产茶园改造及茶园土壤改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