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20009746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411928513.9
申请日:2024-12-25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G01R31/385 , G01B21/10 , G01B21/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芯热失控喷射强度的评估装置、方法、设备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获取电芯发生热失控后,第一冲蚀区域的第一最大直径以及第一弯曲度,根据第一最大直径、第一弯曲度以及第一翼板的第一弹性模量确定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第一防爆阀的第一失控喷射强度;获取电芯发生热失控后,第二冲蚀区域的第二最大直径以及第二弯曲度,根据第二最大直径、第二弯曲度以及第二翼板的第二弹性模量确定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第二防爆阀的第二失控喷射强度;根据第一失控喷射强度以及第二失控喷射强度评估电芯发生热失控时的综合喷射强度。本发明的方法,对电池包的热防护、热蔓延等起到指导作用,对整车电池安全性能的评估起到推进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90570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995575.1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10/48 , H01M10/058 , H01M10/056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池及其制备方法和用电装置,该电池包括:壳体;至少一个极组单元,所述极组单元容纳在所述壳体中,包括负极片、电解质膜和正极片,所述电解质膜设置在所述正极片和所述负极片之间;至少一个弹性组件,所述弹性组件容纳在所述壳体中,设置于相邻的所述极组单元之间和/或设置于所述极组单元和所述壳体之间;其中,所述弹性组件处于压缩状态。由此,该电池改善了固固接触问题,减小了电芯内阻,扩大了使用范围和应用场景,利于产业化使用。
-
公开(公告)号:CN11986439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973212.8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二次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极片及二次电池,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括多孔石墨烯和负载在所述多孔石墨烯上的二硫化钼,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比表面积为600m2/g‑1800m2/g。本发明所提出的负极活性材料,具有较多的活性位点,同时具备高电子导电性能,可实现锂离子在负极中快速穿梭到达活性材料,反应速率快,实现高比容量和倍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9252918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25339.9
申请日:2024-09-23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4/62 , H01M4/587 , H01M4/133 , H01M4/139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制备负极极片的方法包括:在负极集流体的至少一个表面上涂布负极浆料,形成负极浆料层,负极浆料包括石墨和定向材料,定向材料包括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中的至少之一;烘干处理,去除负极浆料层中的溶剂,形成负极活性材料层,得到负极极片;在涂布负极浆料以及烘干处理的过程中,施加垂直于负极集流体方向的电场,使定向材料带动石墨进行定向排列。定向材料为片层结构,可以在电场作用下带动石墨进行定向排列,使较多的石墨片层垂直负极集流体排列,增加石墨颗粒材料的有序度,减小石墨的OI值,以提高石墨负极的快充能力,石墨颗粒进行有序排列,可以有效降低负极极片的迂曲度,从而降低极片极化。
-
公开(公告)号:CN116344743B
公开(公告)日:2025-05-13
申请号:CN202310232884.2
申请日:2023-03-07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04 , H01M4/62 , H01M10/0525 , B60L50/6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负极极片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和车辆。其中负极极片包括:集流体和设在集流体至少一个表面的负极涂层,其中,负极涂层包括:负极活性物质和快充助剂,负极活性物质包括石墨微粉,石墨微粉的粒径不大于1μm,快充助剂包括碳基体和沉积在碳基体表面的纳米碳颗粒层。采用该负极极片不仅可以减少充电过程中电解液的浓差极化,有利于提升电池的快充性能,还能够增加负极活性物质的用量,有助于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905524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926201.4
申请日:2024-12-25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双层涂布负极极片的方法,通过在制备活性层浆料之前,首先调控第一负极活性材料和第一辅料的种类和/或混合比例以及第二负极活性材料和第二辅料的种类和/或混合比例,使第一混合物和第二混合物的1T粉末压实密度在预定范围内,在确定原料的种类和混合比例后再制备活性层浆料、涂敷、辊压,如此能够确保所形成的第一活性层和第二活性层的压实密度差异达到理想目标。将本发明的负极极片应用到电池中能够改善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充电倍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628168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973708.5
申请日:2024-12-30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充电策略的确定方法、装置及设备,包括:获取待测电池在目标温度和多个预设温度下的初始充电策略,多个预设温度均低于目标温度;针对多个初始充电策略中的任一第一初始充电策略,确定第一初始充电策略的制定过程中,对待测电池进行充电测试过程中待测电池的多个电池温度;根据第一初始充电策略,确定多个电池温度各自对应的充电参数;基于目标温度,根据各个多个电池温度各自对应的充电参数,确定待测电池在目标温度下的实际充电策略。可以提高电池充电策略的确定精准度和安全性,降低析锂等电池使用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5911400A
公开(公告)日:2023-04-04
申请号:CN202211450209.9
申请日:2022-11-19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4/66 , H01M4/80 , H01M4/04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负极集流体、电芯、电池包、车辆和负极集流体的加工方法,属于电池制造技术领域。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铜箔,所述铜箔具有三维交联的多孔结构;亲锂层,所述亲锂层覆盖在所述铜箔的至少一个表面的至少部分区域;石墨层,所述石墨层覆盖所述亲锂层,且覆盖所述铜箔的表面。根据本申请提供的负极集流体,通过结合具有三维交联的多孔结构的铜箔、亲锂层和石墨层,可以显著提高负极集流体的剥离强度,能够有效抑制析锂行为的发生,且在发生析锂行为时,可以使得沉积的金属锂更均匀,以便于在放电过程中发生可逆的溶解,以防止析出的金属锂、副反应沉积物堵塞石墨负极的离子传输通道。
-
公开(公告)号:CN115172649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699160.4
申请日:2022-06-20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4/13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负极片、电池和制备电池的方法。该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负极活性物质层、粘结涂层,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设在所述负极集流体上;所述粘结涂层设在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至少一部分表面上,所述粘结涂层包括粘结区和间隙区,所述间隙区与所述粘结区交替设置和/或围绕所述粘结区设置。该负极片通过在活性物质层表面形成粘结区,不仅有助于改善热复合叠片电池中隔膜和负极片之间的粘结力,而且多个粘结区的间隔排布还有助于电解液的浸润和保液,使得电池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都得到提升,保证了电池使用时的安全性能,能解决传统热复合工艺难匹配长尺寸电芯、粘结力不均匀、粘结性不强易开胶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905518A
公开(公告)日:2025-04-29
申请号:CN202411987634.0
申请日:2024-12-31
Applicant: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蓝谷动力系统分公司
IPC: H01M4/133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极极片、电池和用电装置,该负极极片的负极集流体上涂覆有不同增厚率的活性层,各活性层中的负极活性物质各自为石墨,从靠近负极集流体到远离负极集流体的方向,控制活性层的增厚率依次递减,并且控制第一活性层的增厚率在12%以上,第二活性层至第n活性层的增厚率在12%以下,从而使得负极极片在充电过程中靠上层的活性层获得较小的厚度变化和孔隙率变化,保证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靠下层的活性层获得较大的厚度变化和孔隙率变化,产生对电解液的吸收作用,利用电解液对流传质来降低电极敷料内层Li+的扩散极化,从而在保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容量发挥的同时,提高电池的充电速率和循环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