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大型高碱煤燃烧锅炉中气相碱金属浓度检测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58775A

    公开(公告)日:2024-06-28

    申请号:CN202410304608.7

    申请日:2024-03-15

    Inventor: 娄春 蒲旸 胡振中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碱金属测量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用于大型高碱煤燃烧锅炉的气相碱金属浓度检测方法及系统,方法包括:S1:获得钠原子特征谱线积分强度与火焰温度和气相钠浓度的第一标定关系,以及锂原子特征谱线积分强度与火焰温度和气相锂浓度的第二标定关系,采用所述第一标定关系和第二标定关系对光谱检测设备进行标定;S2:在机组低负荷下,采用标定后的光谱检测设备获得当前燃用煤种下炉内气相钠浓度和锂浓度的浓度比;S3:在其他负荷下,采用标定后的光谱检测设备获得气相锂浓度,基于所述浓度比获得对应的气相钠浓度。本申请解决大型高碱锅炉中无法实现全负荷下碱金属浓度检测的技术问题。

    一种利用生物油加压制备改性氧化钙的方法、产品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07836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9

    申请号:CN202211104829.7

    申请日:2022-09-0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氧化钙制备方法相关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利用生物油加压制备改性氧化钙的方法、产品及装置。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选取生物油和钙源作为原料,将二者混合并搅拌均匀,以此获得混合物;S2所述混合物在惰性气体和预设压力氛围下,加热,所述混合物进行碳化反应获得改性钙盐与生物油混合物,将其过滤,过滤获得固体有机钙前驱体和液体含钙生物油;S3将所述有机钙前驱体进行煅烧,以此获得所需的改性氧化钙,所述液体含钙生物油作为原料返回步骤S1。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制备方法对应的产品和装置。通过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备改性氧化钙过程中成本高以及工艺复杂的问题。

    速生木制质基复合显热-热化学蓄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06782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111489441.9

    申请日:2021-12-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化学储热材料相关技术领域,其公开了一种速生木制质基复合显热‑热化学蓄热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以速生木材为基体材料,并在碱性条件下通过蒸煮去除基体材料中的木质素;接着,依次对基体材料进行表面碳化及亲水树脂处理;最后,将基体材料置于水合物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以制备得到速生木制质基复合显热‑热化学蓄热材料。本发明所公开的速生木制质基复合显热‑热化学蓄热材料成型方便,可加工为任意形状,为新型化学储热材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一种纳米碳化硅强化蓄热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29940B

    公开(公告)日:2022-05-20

    申请号:CN202110784306.0

    申请日:2021-07-1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储热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碳化硅强化蓄热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及制备方法。本发明复合相变储热材料以重量份计,包括多元碳酸盐40‑70份,骨架材料30‑60份,导热强化材料5‑20份和纳米碳化硅0.5‑5份。本发明使用多元碳酸盐、导热强化材料、骨架材料组成基体材料,通过添加纳米碳化硅来提高材料的储热密度,经强化后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储热密度超过1100KJ/Kg,且复合储热材料在750℃时基本无分解,热稳定性好,可满足高温使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一种煤基活性碳纤维、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184685A

    公开(公告)日:2019-08-30

    申请号:CN201910431614.8

    申请日:2019-05-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及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煤基活性碳纤维、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煤热溶萃取物与能够进行静电纺丝的聚合物充分混合,并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成静电纺丝液;所述静电纺丝液经静电纺丝,制成纳米纺丝纤维后经过预氧化,得到预氧化后的纳米纺丝纤维;对所述预氧化后的纳米纺丝纤维进行碳化和气体活化,得到所述煤基活性碳纤维。活化纳米碳纤维作为一种柔性材料,自身具有高比表面积,并可直接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发明充分利用低阶煤热溶萃取处理过程中的高分子量萃取物制备活性碳纤维,实现了热溶萃取技术中萃取产物的综合利用,同时为低阶煤的高质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生物质萃取物与聚丙烯腈共纺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

    公开(公告)号:CN108277558A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711453452.5

    申请日:2017-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萃取物与聚丙烯腈共纺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该方法利用有机溶剂萃取生物质原料,获得常温下可溶的低分子量萃取物,接着利用高分子量萃取物、聚丙烯腈及纺丝溶剂配制纺丝液,水浴加热并搅拌,然后静电纺丝;最后,将纺出的丝进行氧化及高温碳化获得碳纤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制备路径,其原料成本较传统碳纤维制备工艺原料低廉且可部分替代成本较高的聚丙烯腈前驱体,制备工艺相对较简单,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并且,本发明所得碳纤维品质良好,拥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836.82m2/g,比体积最高可达188.41cm3/g,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一种低阶煤热溶剂萃取提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510955A

    公开(公告)日:2017-12-26

    申请号:CN201710769336.8

    申请日:2017-08-31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低阶煤提质方法领域,并公开了一种低阶煤热溶剂萃取提质方法,首先对低阶煤进行热溶剂萃取提质,获得高分子量萃取物、低分子量萃取物溶液;然后以低分子量萃取物溶液作为下一次萃取实验的有机溶剂进行循环萃取实验,并以所得的高分子量萃取物为目标产物,如此重复以上步骤,可进行多次循环萃取实验。并均以高分子萃取物为目标产物。通过本发明,可以避免溶剂与低分子量萃取物的分离所消耗的巨大能量,简化工艺,并最终实现无需外加溶剂的低阶煤热溶剂萃取提质。并且,可以同时提高高分子量萃取物的收率和品质,提高了低阶煤热溶萃取技术的经济性。本发明产物附加值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生物质萃取物与聚丙烯腈共纺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

    公开(公告)号:CN108277558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1453452.5

    申请日:2017-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萃取物与聚丙烯腈共纺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该方法利用有机溶剂萃取生物质原料,获得常温下可溶的低分子量萃取物,接着利用高分子量萃取物、聚丙烯腈及纺丝溶剂配制纺丝液,水浴加热并搅拌,然后静电纺丝;最后,将纺出的丝进行氧化及高温碳化获得碳纤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制备路径,其原料成本较传统碳纤维制备工艺原料低廉且可部分替代成本较高的聚丙烯腈前驱体,制备工艺相对较简单,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并且,本发明所得碳纤维品质良好,拥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836.82m2/g,比体积最高可达188.41cm3/g,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一种煤基活性碳纤维、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0184685B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910431614.8

    申请日:2019-05-2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及碳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煤基活性碳纤维、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将煤热溶萃取物与能够进行静电纺丝的聚合物充分混合,并溶解于有机溶剂中制成静电纺丝液;所述静电纺丝液经静电纺丝,制成纳米纺丝纤维后经过预氧化,得到预氧化后的纳米纺丝纤维;对所述预氧化后的纳米纺丝纤维进行碳化和气体活化,得到所述煤基活性碳纤维。活化纳米碳纤维作为一种柔性材料,自身具有高比表面积,并可直接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本发明充分利用低阶煤热溶萃取处理过程中的高分子量萃取物制备活性碳纤维,实现了热溶萃取技术中萃取产物的综合利用,同时为低阶煤的高质化利用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一种用低阶煤萃取残渣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19049A

    公开(公告)日:2018-01-23

    申请号:CN201710725953.8

    申请日:2017-08-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活性炭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低阶煤热溶萃取残渣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对低阶煤进行热溶剂萃取处理,收集萃取处理后废弃的萃取残渣作为制备活性炭的原材料;将收集的热溶剂萃取处理后的萃取残渣在惰性气体气氛下热解,再经过物理活化处理或化学活化处理,制得活性炭。通过本发明制备的活性炭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具有广泛应用。本发明既实现了低阶煤的梯级利用、提高了低阶煤热溶萃取技术的经济性,又能制备出高品质的活性炭。本发明工艺简单,产物附加值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