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萃取物与聚丙烯腈共纺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

    公开(公告)号:CN108277558B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1711453452.5

    申请日:2017-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萃取物与聚丙烯腈共纺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该方法利用有机溶剂萃取生物质原料,获得常温下可溶的低分子量萃取物,接着利用高分子量萃取物、聚丙烯腈及纺丝溶剂配制纺丝液,水浴加热并搅拌,然后静电纺丝;最后,将纺出的丝进行氧化及高温碳化获得碳纤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制备路径,其原料成本较传统碳纤维制备工艺原料低廉且可部分替代成本较高的聚丙烯腈前驱体,制备工艺相对较简单,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并且,本发明所得碳纤维品质良好,拥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836.82m2/g,比体积最高可达188.41cm3/g,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一种用低阶煤萃取残渣制备活性炭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19049A

    公开(公告)日:2018-01-23

    申请号:CN201710725953.8

    申请日:2017-08-2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煤化工、活性炭制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低阶煤热溶萃取残渣制备活性炭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对低阶煤进行热溶剂萃取处理,收集萃取处理后废弃的萃取残渣作为制备活性炭的原材料;将收集的热溶剂萃取处理后的萃取残渣在惰性气体气氛下热解,再经过物理活化处理或化学活化处理,制得活性炭。通过本发明制备的活性炭具备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具有广泛应用。本发明既实现了低阶煤的梯级利用、提高了低阶煤热溶萃取技术的经济性,又能制备出高品质的活性炭。本发明工艺简单,产物附加值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种煤的脱碱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238488A

    公开(公告)日:2016-01-13

    申请号:CN201510638511.0

    申请日:2015-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的脱碱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待脱碱的原煤进行破碎,得到煤粉;(2)将步骤(1)中得到的煤粉与洗脱液进行混合,得到煤水混合液,所述洗脱液为水溶性有机溶剂的水溶液,其中水溶性有机溶剂的体积分数在5%至20%之间;(3)向步骤(2)中得到的煤水混合液通入含二氧化碳的气体,在20~60℃下搅拌浸洗3~24小时,使得二氧化碳过量;(4)将经步骤(3)处理的煤水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的固形物干燥后即为脱碱煤。本方法脱碱效果好,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一种两段式固体燃料分级反应动力学分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04880479A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10242635.7

    申请日:2015-05-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两段式固体燃料分级反应动力学分析设备,包括分级反应发生装置、耦连装置、气路装置、炉温控制装置和分析检测装置,该分级反应发生装置包括独立设置的热解反应器和焦炭气固反应器,所述微型气流床与所述微型流化床由带斜度的通管相连,所述固体燃料颗粒在微型气流床中发生热解反应,随后通过耦连装置实现气固分离,残焦被脉冲气流携带进入微型流化床中进行气固反应,所述耦连装置为采用带筛板的旋转截止阀门,通过气相快速过程质谱仪和与其连接的计算机获得气固反应动力学参数。本发明可直接解耦固体燃料热解及焦炭气固反应过程,微型气流床和流化床内温度和气氛均可独立控制,反应装置结构简单、检测结果精确。

    一种将生物质萃取产物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73346A

    公开(公告)日:2015-06-03

    申请号:CN201510081203.2

    申请日:2015-02-1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生物质萃取产物作为添加剂应用于配煤炼焦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使用有机溶剂萃取提质生物质,得到高分子量生物质萃取物和低分子量生物质萃取物;(2)将生物质萃取物用于配煤炼焦:将高分子量生物质萃取物和低分子量生物质萃取物的至少一种按0.5%~3%的质量百分比与配合煤混合炼焦。通过将低分子量生物质萃取物和高分子量生物质萃取物的至少一种与配合煤混合炼焦,能够在普通配合煤的基础上,降低焦炭粒焦反应性PRI,并大大提高制得的焦炭的强度,从而在确保制得焦炭强度好、焦炭反应性低的前提下,增加配合煤中弱黏煤或不黏煤的使用比例,降低炼焦成本。

    基于生物质热溶萃取物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281298B

    公开(公告)日:2019-10-08

    申请号:CN201810113584.1

    申请日:2018-02-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超级电容器制备相关技术领域,并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质热溶萃取物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方法,其包括:对生物质原料进行热溶剂萃取分离,获得高分子量萃取产物;将高分子量萃取产物作为原材料,对其进行碳化和活化处理,制备成热化学处理萃取物;将热化学处理萃取物作为原料制备电极活性材料,并获得所需的超级电容器电极。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的电极材料产品。通过本发明,能够充分利用高分子量萃取物良好的热塑性,在活化过程中有效增大反应接触面积的优点,提高活化效果,使制备的热化学处理萃取物的孔道结构更加均匀,进而显著提高了制备电极材料时的稳定性和平行性,同时还提供了生物质废弃物的高附加值利用渠道。

    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002442A

    公开(公告)日:2019-07-12

    申请号:CN201910068458.3

    申请日:2019-01-2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质可再生利用领域,并具体公开了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的步骤包括将热溶富碳残渣与活化剂充分混合后,置于惰性气氛下加热并保温一段时间,然后冷却至室温获得中间产物;将所述中间产物酸洗后用去离子水清洗至中性,最后烘干制得所述具有高比表面积的活性炭。本发明充分利用生物质热溶富碳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制备活性炭,不仅为生物质废弃物的高附加值利用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并且补充了热溶富碳技术的不足,实现了热溶富碳技术中各种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

    一种煤的脱碱方法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238488B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510638511.0

    申请日:2015-09-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的脱碱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待脱碱的原煤进行破碎,得到煤粉;(2)将步骤(1)中得到的煤粉与洗脱液进行混合,得到煤水混合液,所述洗脱液为水溶性有机溶剂的水溶液,其中水溶性有机溶剂的体积分数在5%至20%之间;(3)向步骤(2)中得到的煤水混合液通入含二氧化碳的气体,在20~60℃下搅拌浸洗3~24小时,使得二氧化碳过量;(4)将经步骤(3)处理的煤水混合液进行固液分离,得到的固形物干燥后即为脱碱煤。本方法脱碱效果好,反应条件温和,工艺简单,成本低廉。

    一种耦合热溶萃取和热解制备高品质生物油和气体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318429B

    公开(公告)日:2017-08-11

    申请号:CN201610834375.7

    申请日:2016-09-2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50/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耦合热溶萃取和热解制备高品质生物油和气体的方法,首先采用热溶萃取法对生物质进行脱氧提质萃取,得到无水无灰、高碳含量、低氧含量和含有大量芳香碳结构的低分子量萃取物;然后将所述的低分子量萃取物进行热解,收集气体产物、液体产物(生物油)和固体产物(焦)。本发明通过耦合热溶萃取和热解技术所得到的生物油碳含量高、氧含量低、热值高,并且生物油腐蚀性低、高附加值的芳香烃类化合物含量高,可以大大减少生物油的后处理工艺。另外,所得到的气体产物的热值增大。本发明工艺简单,无需催化剂和氢气,生产成本低,产物附加值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生物质萃取物与聚丙烯腈共纺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

    公开(公告)号:CN108277558A

    公开(公告)日:2018-07-13

    申请号:CN201711453452.5

    申请日:2017-12-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质萃取物与聚丙烯腈共纺制备碳纤维的方法及碳纤维。该方法利用有机溶剂萃取生物质原料,获得常温下可溶的低分子量萃取物,接着利用高分子量萃取物、聚丙烯腈及纺丝溶剂配制纺丝液,水浴加热并搅拌,然后静电纺丝;最后,将纺出的丝进行氧化及高温碳化获得碳纤维。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制备路径,其原料成本较传统碳纤维制备工艺原料低廉且可部分替代成本较高的聚丙烯腈前驱体,制备工艺相对较简单,环境污染相对较小。并且,本发明所得碳纤维品质良好,拥有发达的孔隙结构,比表面积最高可达836.82m2/g,比体积最高可达188.41cm3/g,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应用前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