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光声微血管成像测试的仿体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958751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127284.4

    申请日:2024-0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光声微血管成像测试的仿体系统,包括:光声成像设备和依次连接的微血管网络光声仿体、蓄液池及蠕动泵;所述光声成像设备用于生产待测光声图像,所述蓄液池用于装光声造影剂的可加热容器,所述微血管网络光声仿体用于对待测光声图像进行测试,得到目标数据;所述蠕动泵用于向微血管网络光声仿体输入液体;其中,所述目标数据包括:可靠性数据、校准数据和检测数据,所述可靠性数据用于验证待测光声图像的可靠性,所述校准数据用于对所述待测光声图像的质量进行校准,所述检测数据用于对待测光声图像的质量进行检测。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对光声微血管成像特点进行表征和校准的问题。

    一种重症患者排泄装置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747089A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738406.9

    申请日:2023-06-21

    Inventor: 王睿 余愿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排泄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重症患者排泄装置,包括床体;辅助装置,用于辅助患者进行排泄姿势改变;排泄处自动清理装置,用于对患者排泄处进行移动冲洗与烘干;控制装置,用于对辅助装置进行动力提供。本发明通过辅助装置依次驱动控制装置和排泄处自动清理装置运作,利用排泄处自动清理装置解决现有排泄装置不具备臀部清理的问题,自动对患者排泄处进行清理,避免了患者自身处理或者他人的手动帮助,极大程度上降低患者排泄的困难,降低排泄所需的运动量,通过辅助装置辅助患者在排泄时进行坐姿调整,模拟常态下排泄的姿势辅助患者在床上排泄,通过增加腹压促进排泄,同时达到避免腿部平放产生酸麻感的问题的效果。

    一种腹部挤压式呼吸机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02842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812291.4

    申请日:2024-12-10

    Inventor: 王睿 余愿 郭慧玲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腹部挤压式呼吸机,属于呼吸机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支撑架,用于支撑呼吸组件;呼吸组件,用于患者进行呼吸支持治疗;第二支撑架,用于支撑按压组件;按压组件,用于辅助按压呼吸;第一支撑架上安装有第一传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通过第二传动组件连接移动组件,第一传动组件和第二传动组件用于调节按压组件的位置;限位组件,用于对调节后的按压组件进行限位。本发明通过设置电机,电机启动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进而能够便于带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转动时进而能够便于转动转轮,转轮转动时带动主连杆转动,主连杆转动时配合辅连杆,能够推动主挤压块,主挤压块移动时挤压辅挤压块。

    一种纤支镜手术用固定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725802A

    公开(公告)日:2023-09-12

    申请号:CN202310738407.3

    申请日:2023-06-2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纤支镜手术用固定装置,包括底座;头部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患者头部的活动;肩部限位机构,用于限制患者肩部的活动;软管限位机构,用于限制纤支镜软管的移动;传动机构,用于为所述肩部限位机构的运行提供动力;控制机构,用于改变所述软管限位机构的角度。该纤支镜手术用固定装置,通过设置头部限位机构,能够对患者头部进行包裹,在患者干呕等原因而不受控的进行头部运动时,其头部不会与头部限位机构之间产生摩擦,从而避免患者受伤。通过设置软管限位机构,能够对纤支镜软管进行限位,当患者头部进行意外动作时,能够带动软管一起移动,从而避免对软管造成拉扯,降低手术风险。

    一种重症患者俯卧通气翻身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61701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738408.8

    申请日:2023-06-21

    Inventor: 王睿 余愿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重症患者俯卧通气翻身装置及方法,包括床板,所述床板上固定安装有伺服电机;胸前定位支撑装置,用于对不同体型的重症患者进行胸前的辅助定位;侧臂自动定位夹持装置,用于对患者两侧进行自动且自适应性定位夹持;驱动装置。本发明通过驱动装置控制胸前定位支撑装置和侧臂自动定位夹持装置进行运作,对不同体型的重症患者进行胸前和身体两侧的限位夹持,避免患者在转动翻身期间因两侧未固定导致患者偏移的问题,提高翻身稳定性与安全性,利用电机的控制进行全自动的辅助方式避免了医护人员的体力辅助,极大程度上减少医用人员的浪费,同时避免传统绑带勒伤患者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