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52790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1811459872.9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 广东兴发铝业(河南)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环保型化学转化处理技术,属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其制备化学转化膜的工艺步骤即先将铝合金表面经过除油、碱蚀、酸洗工序得到预处理铝合金;再将所述预处理铝合金表面进行化学转化成膜、封孔处理工序;其中化学转化成膜处理所需的化学转化处理液包括如下组分及其含量:H3PO4溶液浓度为10~50mL/L、NaF 3.5~10.5g/L、K2TiF6 1.0~4.0g/L、Na2WO4 1.0~5.0g/L、5‑磺基水杨酸1.5~5.0g/L,所述化学转化处理液的pH值为2.00~4.00之间,转化温度为30~50℃,铝合金化学转化处理时间为5~15min;所述封孔处理所采用的溶液及其含量是钼酸钠10‑20g/L,本发明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绿色环保,所形成的转化膜具有良好耐蚀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892873A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2010700519.6
申请日:2020-07-17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PC: C09D183/06 , C09D5/08 , C09D7/61 , B05D7/1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结合力超疏水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其包括粘结剂和疏水涂料,制备方法主要包括喷涂粘结剂、喷涂疏水涂料、加热固化处理,使用受体为金属基体。粘结剂组分原料体积配比为:γ-缩水甘油醚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蒸馏水:乙醇体积比2:1:9至4:7:9;疏水涂料体积配比为:多壁碳纳米管1.5~3g/L,碳化硅粉末1~4 g/L,硅酸四乙酯40~100mL/L,十七氟癸基三甲氧基硅烷水解液20~80mL/L,乙醇作溶剂。本发明采用的粘结剂可与疏水涂料中的多壁碳纳米管与碳化硅形成共价键,结合力高,金属表面划格法测试脱落面积小于5%,可确保疏水功能的长效稳定。本发明中使用的多壁碳纳米管可填补硅烷固化脱水过程中形成的孔隙,使涂层致密性良好,能有效提高耐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9652790A
公开(公告)日:2019-04-19
申请号:CN201811459872.9
申请日:2018-11-30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 广东兴发铝业(河南)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合金环保型化学转化处理技术,属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领域,其制备化学转化膜的工艺步骤即先将铝合金表面经过除油、碱蚀、酸洗工序得到预处理铝合金;再将所述预处理铝合金表面进行化学转化成膜、封孔处理工序;其中化学转化成膜处理所需的化学转化处理液包括如下组分及其含量:H3PO4溶液浓度为10~50mL/L、NaF 3.5~10.5g/L、K2TiF6 1.0~4.0g/L、Na2WO4 1.0~5.0g/L、5-磺基水杨酸1.5~5.0g/L,所述化学转化处理液的pH值为2.00~4.00之间,转化温度为30~50℃,铝合金化学转化处理时间为5~15min;所述封孔处理所采用的溶液及其含量是钼酸钠10-20g/L,本发明处理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绿色环保,所形成的转化膜具有良好耐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328394B
公开(公告)日:2016-12-07
申请号:CN201410614537.7
申请日:2014-11-03
Applicant: 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 , 华南理工大学
IPC: C23C18/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差异化复合式化学镀方法,即首先将工件欲处理表面划区,然后对各独立子区域分别镀覆,由点到面逐步完成整体镀覆的“横向式”复合镀方法。本发明方法实现了表面处理由常规的同质化朝新颖的差异化方向的转变,使表面处理的针对性更强、成本更低。利用本发明技术,还能调控所制备的各独立镀层具有电化学阳极性和阴极性之分,从而利用牺牲阳极阴极保护法的电化学原理,构建镀层/基体之间以及镀层/镀层之间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最终实现对工件重点表面实施重点保护从而延长工件使役寿命、拓展工件应用领域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2899702B
公开(公告)日:2015-10-28
申请号:CN201210320161.X
申请日:2012-08-31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镁合金表面复合处理方法:在对镁合金具有化学转化能力且自身具有阴极沉积特性的电解液中,对镁合金首先进行化学转化处理,然后进行阴极沉积处理,所述电解液包括可溶性镁盐的水基或乙醇基溶液,或磷酸二氢盐与可溶性钙盐之水基复配溶液,或模拟体液。本发明将阴极沉积和化学转化有机复合,同时克服了孤立化学转化技术膜层薄且孔隙/裂纹等微观缺陷多以及孤立阴极沉积技术涂层/基体结合力欠佳等主要应用缺陷。利用本发明技术,可实现综合性能优异的功能化复合膜层的原位绿色制备,显著提高镁合金的使役性能,尤其是耐蚀(抗降解)性能及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3272287B
公开(公告)日:2015-03-11
申请号:CN201310200358.4
申请日:2013-05-24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生物医用可降解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主要步骤:1)熔炼和成形,2)阳极极化,3)阴极沉积,和4)涂覆。本发明材料包括纯镁或镁合金基体以及覆盖基体表面的兼具降解防护和自降解特性的功能膜,整体具有可控完全降解吸收特性,切合可降解生物材料理想特性的严苛要求。本发明对于解决可吸收生物医用材料尤其是医用镁合金生物降解特性利用和降解速率控制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优选方案,涉及的材料和技术不仅适用于普通医疗器械产品,在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如植入器械尤其是“免二次手术”内植物的制造中更具竞争优势。
-
公开(公告)号:CN104328392A
公开(公告)日:2015-02-04
申请号:CN201410604352.8
申请日:2014-10-30
Applicant: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华南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23C18/1601 , C23C18/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低温镀液的涂布式化学镀方法,包括(1)表面整理、(2)表面预热、(3)镀前活化和(4)涂布施镀四个主要步骤。其中表面预热采取以饱和蒸汽、过热蒸汽、电磁感应、红外线或火焰加热的方式进行;涂布施镀采取刷涂、辊涂、敷涂、裹涂、喷涂或浇涂的方式进行。本发明技术突破了现有“浸入式”化学镀模式的束缚,具有节材节能、减排环保、应用灵活和用途广泛的特点。利用本发明技术可对工件表面整体或特定局部进行金属化处理,实现表面强化、装饰或对腐蚀、磨损及超差表面修复尤其是在线修复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01975740B
公开(公告)日:2012-08-08
申请号:CN201010265209.2
申请日:2010-08-27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医用镁合金生物降解性能体外动态模拟测试设备,包括动力罐、测试舱、下位载样器、量气器、吸液管、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等,其中吸液管、第一回流管和第二回流管分别置于储液罐中,储液罐置于恒温槽中,流量计竖直固定,下位载样器置于测试舱内,量气器竖直固定于下位载样器正上方,动力罐和测试舱分别水平固定于高度差可调的底座上;吸液管与循环泵入口间、循环泵出口与流量计入口间、流量计出口与动力罐进罐管间、动力罐出罐管与测试舱进舱管间、测试舱出舱管与第一回流管间、动力罐外溢流管与第二回流管间分别通过水管相连,构成液态介质循环通路。该设备可实现液体在循环系统的受控流动及不溶性气体产物的实时收集和同步精确计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275262B
公开(公告)日:2011-12-28
申请号:CN200710032664.6
申请日:2007-12-18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nventor: 张永君
IPC: C25D1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弧氧化过程电参数的控制方法:将经过表面整理的预处理件和对电极分别与电源的输出端口连接后浸入微弧氧化电解液中,先以电流密度起始值imi启动电流施加,随后以阶梯降流方式进行控流处理,当电流密度降至终止值iend后维持该电流密度,直到控流处理过程的总时间tT结束,最后进行控压处理,直到处理时间或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仅能有效削弱控压微弧氧化启动瞬间产生的电流脉冲对电源系统的冲击,显著降低对微弧氧化恒压功能相关技术参数的要求,大幅节约电源的制造/采购成本,而且能够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热损耗,在提高微弧氧化处理效率的同时,有效改善成膜质量。
-
公开(公告)号:CN101281114B
公开(公告)日:2011-06-15
申请号:CN200810028153.1
申请日:2008-05-16
Applicant: 华南理工大学
Inventor: 张永君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评价镁、铝及其合金耐蚀性的浸泡转色法,即将镁、铝或其合金按容面比2~100ml/cm2浸入腐蚀促进液,观察溶液颜色发生完全转变所需要的时间。所述腐蚀促进液为水基溶液,其中指示剂为KMnO4,其浓度为2~500mg/L,侵蚀剂为HNO3,其浓度以密度为1.4g/mL的硝酸计为0.2~50ml/L。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简单易行,无需特殊仪器设备,克服了现有点滴试验法的缺陷,提高了测试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