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科用腿部骨折复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550619B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1711000626.2

    申请日:2017-10-24

    发明人: 刘念

    IPC分类号: A61F5/042 A61B17/62 A61B17/64

    摘要: 本发明属于骨科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科用腿部骨折复位装置,包括柱状支撑机构,与所述柱状支撑机构相配合的牵引机构,以及与所述柱状支撑机构与牵引机构进行配合支撑的腿部支撑机构,本发明采用对骨折部位上方进行周向预先固定,并通过牵引机构进行牵拉,最后进行渐进式推顶复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牵拉力度无法掌控的问题,有效降低了复位过程中的医疗风险,提高了治疗过程中的可控性,同时设置有支撑机构,避免局部支撑造成患者身体晃动而使得本装置发生失效的现象。

    一种骨科腿部骨折复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693095B

    公开(公告)日:2020-01-31

    申请号:CN201710924721.5

    申请日:2017-10-01

    发明人: 刘念

    IPC分类号: A61B17/62

    摘要: 本发明属于骨科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科腿部骨折复位装置,柱状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弧形框架,弧形框架包括两个支撑板和固定在两个支撑板之间的多个第一弧形板,第一弧形板设置多个第一螺纹通孔,第一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第一螺杆,第一螺杆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弧形板,柱状支撑机构的下端设置两个贯穿孔;牵引机构包括脚踏板和扎带,脚踏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第二螺杆,第二螺杆的端部与贯穿孔转动连接。本发明采用对骨折部位上方进行周向预先固定,并通过牵引机构进行牵拉,最后进行渐进式推顶复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牵拉力度无法掌控的问题,提高了治疗过程中的可控性。

    一种声控假肢机械手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5455929B

    公开(公告)日:2017-04-19

    申请号:CN201610083568.3

    申请日:2016-02-12

    发明人: 刘念 张红

    IPC分类号: A61F2/56 G10L15/22 B25J13/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声控假肢机械手,包括大臂、小臂、手指安装盘、固定手指和四个活动手指、电动推杆、连杆盘安装架和连杆盘、四个第一连杆和四个第二连杆、四个球铰连杆、四个减震弹簧和四个弹簧连杆、控制盒,四个活动手指分别铰接安装在手指安装盘上;连杆盘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四个第一连杆,四个第一连杆的另一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四个球铰连杆的端部,四个球铰连杆的底端分别铰接安装在手指安装盘上,四个第二连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安装在四个球铰连杆的端部。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大臂和小臂,实现了模仿人体手部功能的目的;本发明通过设置有声控开关,方便操作;本发明结构合理,操作方便,成本较低。

    一种骨科腿部骨折复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693095A

    公开(公告)日:2018-02-16

    申请号:CN201710924721.5

    申请日:2017-10-01

    发明人: 刘念

    IPC分类号: A61B17/62

    摘要: 本发明属于骨科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科腿部骨折复位装置,柱状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弧形框架,弧形框架包括两个支撑板和固定在两个支撑板之间的多个第一弧形板,第一弧形板设置多个第一螺纹通孔,第一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第一螺杆,第一螺杆一端转动连接第二弧形板,柱状支撑机构的下端设置两个贯穿孔;牵引机构包括脚踏板和扎带,脚踏板的两端分别设置第二螺纹通孔,第二螺纹通孔内螺纹连接第二螺杆,第二螺杆的端部与贯穿孔转动连接。本发明采用对骨折部位上方进行周向预先固定,并通过牵引机构进行牵拉,最后进行渐进式推顶复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牵拉力度无法掌控的问题,提高了治疗过程中的可控性。

    一种骨科用腿部骨折复位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7550619A

    公开(公告)日:2018-01-09

    申请号:CN201711000626.2

    申请日:2017-10-24

    发明人: 刘念

    IPC分类号: A61F5/042 A61B17/62 A61B17/64

    摘要: 本发明属于骨科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骨科用腿部骨折复位装置,包括柱状支撑机构,与所述柱状支撑机构相配合的牵引机构,以及与所述柱状支撑机构与牵引机构进行配合支撑的腿部支撑机构,本发明采用对骨折部位上方进行周向预先固定,并通过牵引机构进行牵拉,最后进行渐进式推顶复位,避免了现有技术中牵拉力度无法掌控的问题,有效降低了复位过程中的医疗风险,提高了治疗过程中的可控性,同时设置有支撑机构,避免局部支撑造成患者身体晃动而使得本装置发生失效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