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215851A
公开(公告)日:2019-09-10
申请号:CN201910524895.1
申请日:2019-06-1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碳纳米管保护层的石墨烯中空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该石墨烯中空纤维膜的特点在于石墨烯分离层被束缚在碳纳米管保护层和中空纤维支撑体之间。此结构不仅解决了石墨烯分离层在水中结构不稳定的问题以及有效减缓膜污染,而且还可以使石墨烯膜反冲洗再生。具有碳纳米管保护层的石墨烯中空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具有以下特征:先把石墨烯涂覆到多孔中空纤维基底上,再在石墨烯表面上负载一层碳纳米管。该制备方法简单可靠,无需昂贵的设备和药品。
-
公开(公告)号:CN101817574A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1010150149.X
申请日:2010-04-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2F1/461 , C02F101/34 , C02F101/36
Abstract: 规整化铁碳微电解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属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本发明填料为铁屑:直径0.1~1mm,重量百分比50~80%;粉末状活性炭:直径小于0.1mm,重量百分比5~17%;粘土:直径小于0.15mm,重量百分比15~35%。本发明铁碳微电解填料制备方法的步骤:a.将按重量百分比的填料均匀混合;b.加水将混合物制成直径3~10mm的颗粒状填料;c.将上述填料入烘箱,于30~50℃下烘干;d.将填料移入马弗炉,隔绝氧条件下于250~600℃下焙烧2~4小时;e.待填料焙烧结束、冷却后,制得规整化铁碳微电解填料。本发明可防止铁碳微电解填料板结、钝化,填料易装填,污水处理效果良好,成本低廉,制备简单。
-
公开(公告)号:CN117434236A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1549406.0
申请日:2023-11-20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G01N33/1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原位空气扰动实验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原位空气扰动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用于环境修复领域地下水中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物的修复模拟,包括设置在承托平台上的模拟装置主体,模拟装置主体包括二维模拟槽、供液及废液收集装置、曝气装置和废气净化装置,供液及废液收集装置、曝气装置和废气净化装置均与二维模拟槽连接,本发明所提供的实验方法可操作性强,能够针对修复技术机理、修复效果、影响因素以及强化修复等进行全方位的实验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5677956A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211352736.6
申请日:2022-11-01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8G12/08 , B01J20/26 , B01J20/28 , B01J20/30 , C02F1/28 , C02F101/34 , C02F101/36 , C02F101/38
Abstract: 多组分共价有机聚合物材料SLEL‑1的合成方法及应用,该方法是:将苯‑1,3,5‑三酰肼溶于有机溶剂二甲基亚砜中,命名为A溶液;将对苯二胺溶于A溶液中,命名为B溶液;将4‑正丁基苯胺溶于B溶液,该混合溶液命名为C溶液;将对苯二甲醛溶于C溶液,命名为D溶液;将D溶液放置在恒温油浴锅内,100℃加热反应30分钟,得到橘色聚合物。将得到的橘色聚合物置于透析袋中,以蒸馏水作为透析液,除去有机溶剂,2‑3天后,透析袋内出现明显分层后取出,得到获取物;将得到的获取物倒入烧杯中低温条件下冷冻,随后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多组分共价有机聚合物材料SLEL‑1。本发明的SLEL‑1合成方法快捷简便,制备成本低廉,具有分级多孔环境,化学稳定性高,水溶液分散性强,本发明合成的SLEL‑1能够经济高效地去除水体中的左氧氟沙星。
-
公开(公告)号:CN113277577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611596.9
申请日:2021-06-02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2F1/00 , B01D53/78 , B01D53/44 , B01D53/04 , C02F10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气泡脉动理论的地下水污染原位循环修复系统,属于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领域。循环井管的上、下部分布有上、下段透水筛孔,循环井管内安装气体注入管,气体注入管底部安装穿孔曝气头;循环井管内安装若干层气流隔板,气流隔板上部分布有透水筛孔,气流隔板均匀的安装在气体注入管与循环井管之间;循环井管内安装有尾气回收管、药剂注入管。本发明只使用一个无需特殊设计的循环井管,无需抽注气或水来提供地下水循环的动力,仅通过气泡脉动作用实现了地下水的循环,利用井内压力直接实现尾气收集,从而有效的实现地下水挥发和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快速去除,简化了井结构和工艺流程,降低了设备维修概率,节约了修复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0395804A
公开(公告)日:2019-11-01
申请号:CN201910681691.9
申请日:2019-07-2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2F3/34 , C02F103/06 , C02F1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Cr(Ⅵ)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剂MOC及制法,属于污染地下水生物修复技术领域。主要由快速启动药剂、有机碳源(包含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两种基质)和化学稳定剂组成。其中快速启动试剂为抗坏血酸,有机碳源为工业糖浆(快速释放基质)和乳化植物油(缓慢释放基质),化学稳定剂为NaHCO3。在实际应用MOC修复剂时,将MOC修复剂注入污染区域形成原位生物反应带,在Cr(Ⅵ)还原菌及异化铁还原菌等相关菌群的作用下将毒性大、迁移性较好的Cr(Ⅵ)还原为毒性小、迁移性能差的Cr(Ⅲ),且Cr(Ⅲ)极易形成具有良好稳定性的沉淀固定在介质上。具有还原效果好,稳定性高、操作简单和适应范围广的优点,在水温10℃或pH范围4-10的地下水中仍能发挥作用。
-
公开(公告)号:CN104709957A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510084980.2
申请日:2015-02-16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2F1/26 , C02F103/0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间歇式溶剂萃取分离地下污染水中有机污染物和表面活性剂的装置,该装置的萃取柱顶部设有第一进样口,萃取柱的底部设有第二进样口和萃取液转移出口,第二进样口通过电磁阀与沉淀池、萃余液回注管路连接;萃取液转移出口通过电磁阀与萃取液后续处理系统连通;萃取柱的侧面设置有取样口;金属编织网安装固定于萃取柱内且萃取时位于萃取柱中增溶混合液与萃取剂的交界处;喷头安装在萃取柱的底部,萃取柱的顶部通过循环管道与泵的入口连通,泵的出口与喷头连通;金属编织网上网孔与喷头喷射孔的孔径比为1:1~1:1.5。本发明提高了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去除率,具有工艺简单,易于操作,成本低等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02219293A
公开(公告)日:2011-10-19
申请号:CN201110062196.3
申请日:2011-03-15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2F1/7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位修复受污染地下水的改进曝气井及修复方法。是由外井管内套装有内井管,通过上部固定支架和下部固定支架将内井管固定在外井管中,内井管下部装有曝气头,通过曝气管与曝气泵连接,外井管的上部设有排气孔,排气孔连接污染气体监测仪,外井管上部排气孔的下部设有上部花管,上部花管的顶孔低于内井管,外井管的下段设有下部花管,下部花管的顶孔高于内井管的底端面,外井管的底端面与地下水层的底板接触。本发明的优点是通过增加地下水的垂直流动达到减少污染物的横向扩散。与现有的地下水曝气技术和抽出处理技术相比,工艺更简单,只需常规维护便能连续运行,提高了修复效率,降低了修复成本和维护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1792214B
公开(公告)日:2011-07-20
申请号:CN200910218127.X
申请日:2009-12-28
Applicant: 吉林大学
IPC: C02F7/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W10/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位强化曝气修复受污染地下水的方法。在地下水污染区域打一口以上表面活性剂注入井、曝气井和抽提井,将表面活性剂通过泵注入到地下水污染区域,使其溶解于地下水中,在地下水污染区域形成表面张力,开动抽提泵,将包气带抽成负压,启动曝气泵,进行连续曝气。有效的解决了曝气井附近孔道狭窄,大部分污染物只能通过扩散进入孔道后才得以去除的问题。提高了地下水中的空气饱和度,污染物有更多的机会和空气接触。经试验,当曝气量为100mL/min时,表面张力由70.5dyn/cm降低50.4dyn/cm时,污染物氯苯去除的半衰期由31min缩短至16min,同时拖尾浓度也由22.08mg/L降至5.1mg/L。经过420min,去除率由89.2%提高至98.5%。该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且表面活性剂注入量少,对环境影响较小。
-
公开(公告)号:CN117505507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537787.0
申请日:2023-11-17
Applicant: 吉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修复污染地下水技术领域,具体地而言为一种微生物原位构建原位反应带修复/拦截污染地下水的方法,是在低浓度污染羽区域垂直打一个或多个注入井,注入井下游垂直打一个或多个观测井,注入井可作为观测井使用。在注入井中注入硫酸盐还原菌富集培养液和营养物质的混合溶液,注入后通过注入井和观测井观测亚铁和硫化物的含量,也可以观测含水层介质固相中硫化亚铁的生成。硫酸盐还原菌和营养物质可随着水流方向进行迁移,在地下发生生物地球化学反应,形成以硫化亚铁为主的还原反应带。生物成因的硫化亚铁反应带,具有绿色可持续性,无二次污染,并且能够使得硫化亚铁反应后再生,维持硫化亚铁反应带长期发挥作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