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适应智能预应力FRP加固系统及其加固调节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145260A

    公开(公告)日:2023-12-01

    申请号:CN202311111524.3

    申请日:2023-08-30

    申请人: 同济大学

    IPC分类号: E04G23/02 G06N3/1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适应智能预应力FRP加固系统及其加固调节方法,属于预应力加固技术领域。包括锚固装置、FRP板、传感装置、顶推作动装置和计算机控制系统,所述锚固装置将FRP的两端锚固于被加固构件的两端,若干所述顶推作动装置沿着FRP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FRP板和被加固构件之间,所述顶推作动装置的一端固定连接于被加固构件上,所述顶推作动装置的另一端与FRP板抵接,所述传感装置分别设置于FRP板和被加固构件上分别用以监测被加固构件的应变、变形数据以及FRP板上的预应力损失数据。本技术方案通过计算机控制系统分析并发出指令,控制作动装置实时调节FRP板的预应力大小,实现自适应智能加固。

    基于图像多参数提取的区域建筑损伤等级评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512247A

    公开(公告)日:2022-12-23

    申请号:CN202211184445.0

    申请日:2022-09-27

    申请人: 同济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图像多参数提取的区域建筑损伤等级评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使用无人机获取待评估区域建筑的图像数据;S2使用面向对象的图像分析、归一化数字表面模型重建以及立面图像分类分析方法,从步骤S1获取的无人机图像数据中提取震后建筑面积、高度变化以及屋顶、立面破损情况四类建筑震害参数并计算对应特征值;S3输入四类状态特征值,使用预先训练的模糊系统进行推断,将输出R映射为损伤等级,集成所有建筑的评定结果,得到区域范围内建筑的破坏程度与空间分布信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评定结果可靠、概念清晰、可行性较高的优点,可以在震后快速准确获取区域建筑损伤情况,为震后救援安置工作提供依据。

    一种含可弯曲片的梁柱榫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89832B

    公开(公告)日:2022-10-28

    申请号:CN202110315376.1

    申请日:2021-03-24

    申请人: 同济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可弯曲片的梁柱榫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该结构包括榫卯连接的木横梁(1)和木柱(2),还包括可弯曲片(7);所述的木横梁(1)和木柱(2)上均设有至少四个可滑动铰接支座(5);所述的可弯曲片(7)两端与可滑动铰接支座(5)铰接,所述的木柱(2)上设有至少两个柱紧固件,该柱紧固件靠近木横梁(1)的一侧设有固定板(4),所述的可滑动铰接支座(5)与该固定板(4)滑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能提高榫卯节点的抗拔出能力和抗转动能力等优点。

    一种高性能阻尼梁柱榫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089831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315368.7

    申请日:2021-03-24

    申请人: 同济大学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性能阻尼梁柱榫卯结构及其制作方法,该结构包括榫卯连接的木横梁(1)和木柱(2),还包括阻尼机构;所述的木横梁(1)上设有至少两个可滑动铰接支座(5),所述的木柱(2)上设有至少两个固定铰接支座(6);所述的阻尼机构一端与可滑动铰接支座(5)铰接,另一端与固定铰接支座(6)铰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维护,且能提高榫卯节点的抗拔出能力和抗转动能力等优点。

    一种基于钢拉索加固结构的砖砌体墙

    公开(公告)号:CN113047469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110372162.8

    申请日:2021-04-07

    申请人: 同济大学

    IPC分类号: E04B2/02 E04G23/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钢拉索加固结构的砖砌体墙,包括底部基础、顶部建筑结构、设于底部基础与顶部建筑结构之间的砖砌墙体,以及设于砖砌墙体上的钢拉索加固结构;其中钢拉索加固结构包括多个阵列布设于砖砌墙体上的固定节点,以及依次经过多个固定节点的钢拉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钢拉索将砖砌体墙各部分紧密拉结,以水平、竖向及斜向方式拉紧加固;并通过钢拉索能有效提升砖块与砂浆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从而延缓墙体开裂,增强墙体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一种利用电磁铁测量钢构件锈蚀率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405974A

    公开(公告)日:2021-09-17

    申请号:CN202110544132.0

    申请日:2021-05-19

    申请人: 同济大学

    IPC分类号: G01N17/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电磁铁测量钢构件锈蚀率的方法,将一连接电源的电磁铁放置在待测钢构件锈蚀面相对的背面,通电后用铁粉填充所述钢构件锈蚀面的锈蚀区域,使其充满该锈蚀区域,并刮平,去除多余的铁粉,然后将所述电磁铁断电,收集填充的所述铁粉,计算其体积,即为锈坑体积,进而计算得到所测部位局部锈蚀率。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省时高效,可便捷地对构件进行现场测试,适应任何形状的试件,可以随意改变测量区域大小。

    一种基于热成像的榫卯节点内部尺寸检测系统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03375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372163.2

    申请日:2021-04-07

    申请人: 同济大学

    IPC分类号: G01B21/00 G01J5/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热成像的榫卯节点内部尺寸检测系统,用于梁柱榫卯节点内部尺寸的检测,包括热辐射加热组件、热像仪和图像处理模块,所述的热辐射加热组件设置于梁柱榫卯节点周围,用于向梁柱榫卯节点产生热流,所述的热像仪正对梁柱榫卯节点,用于对梁柱榫卯节点进行红外探测得到热成像图片,并将热成像图片发送至图像处理模块,所述的图像处理模块对热成像图片进行图像处理,根据热成像图片显示的温度高低确定梁柱榫卯节点连接界面位置,实现对榫卯节点内部尺寸的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对结构无损伤且操作简便、合理可靠等优点。

    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榫卯节点内部尺寸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03373A

    公开(公告)日:2021-08-03

    申请号:CN202110371559.5

    申请日:2021-04-07

    申请人: 同济大学

    IPC分类号: G01B17/00 G01B17/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种基于超声波的榫卯节点内部尺寸检测方法,用于测梁柱榫卯节点内部尺寸的检测,该方法首先利用超声波检测仪探头向榫卯节点发射超声波并接收反射信号,再根据反射信号的波形变化和反射时间间隔,确定榫卯节点的内部尺寸,该方法在梁柱榫卯节点处设置不同的测点位置组合,所述的超声波检测仪探头通过向不同的测点位置组合发射超声波,分别实现对榫头长度方向尺寸、宽度方向尺寸和高度方向尺寸的检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对结构无损伤且操作简便、合理可靠等优点。

    一种基于钢拉索加固结构的砖砌体墙

    公开(公告)号:CN113047469A

    公开(公告)日:2021-06-29

    申请号:CN202110372162.8

    申请日:2021-04-07

    申请人: 同济大学

    IPC分类号: E04B2/02 E04G23/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钢拉索加固结构的砖砌体墙,包括底部基础、顶部建筑结构、设于底部基础与顶部建筑结构之间的砖砌墙体,以及设于砖砌墙体上的钢拉索加固结构;其中钢拉索加固结构包括多个阵列布设于砖砌墙体上的固定节点,以及依次经过多个固定节点的钢拉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钢拉索将砖砌体墙各部分紧密拉结,以水平、竖向及斜向方式拉紧加固;并通过钢拉索能有效提升砖块与砂浆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墙体的抗弯、抗剪能力,从而延缓墙体开裂,增强墙体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基于二次杠杆作用的新型受弯构件持续加载试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2749252A

    公开(公告)日:2012-10-24

    申请号:CN201110100064.5

    申请日:2011-04-20

    申请人: 同济大学

    IPC分类号: G01N3/20

    摘要: 本发明涉及基于二次杠杆作用的新型受弯构件持续加载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斜撑a(1),嵌固梁(2),螺杆(3),杠杆梁b(4),杠杆梁a(5),分配梁(6),砝码吊盘(7),钢板b(8),百分表支架(9),斜撑b(10),受弯试件(11),钢板a(12),反力梁(13)和静态数据采集系统,所述的杠杆梁b(4)一端悬挂砝码吊盘(7),另一端固定在钢板b(8)上,所述的杠杆梁a(5)设置在钢板b(8)和钢板a(12)之间,所述的受弯试件(11)设置在反力梁(13)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组装方便,适用性强,加载性能稳定,可方便地应用于受弯构件长期性能试验和荷载与环境共同作用下受弯构件耐久性试验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