陡前沿冲击与雷电冲击电压交互产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235164A

    公开(公告)日:2013-08-07

    申请号:CN201310147587.4

    申请日:2013-04-25

    IPC分类号: G01R1/2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陡前沿冲击与雷电冲击电压交互产生装置。在该陡前沿冲击与雷电冲击电压交互产生装置中,油浸式冲击电压发生器通过中间储能峰化油线与锐化间隙单元的第一端口连接,锐化间隙单元的第二端口通过传输线与试品连接。锐化间隙单元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时,不对雷电冲击电压进行处理;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的间隙距离为预定距离时,通过击穿实现对雷电冲击电压的波形进行锐化,以得到陡前沿冲击电压。从而将陡前沿冲击与雷电冲击电压交互产生装置生成的雷电冲击电压或者陡前沿冲击电压提供给试品。通过简单地切换个别电路元件的参数,便可实现陡前沿冲击电压和雷电冲击电压的交互产生,非常便于现场安装和使用。

    陡前沿冲击与雷电冲击电压交互产生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03235164B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310147587.4

    申请日:2013-04-25

    IPC分类号: G01R1/2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陡前沿冲击与雷电冲击电压交互产生装置。在该陡前沿冲击与雷电冲击电压交互产生装置中,油浸式冲击电压发生器通过中间储能峰化油线与锐化间隙单元的第一端口连接,锐化间隙单元的第二端口通过传输线与试品连接。锐化间隙单元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短接时,不对雷电冲击电压进行处理;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的间隙距离为预定距离时,通过击穿实现对雷电冲击电压的波形进行锐化,以得到陡前沿冲击电压。从而将陡前沿冲击与雷电冲击电压交互产生装置生成的雷电冲击电压或者陡前沿冲击电压提供给试品。通过简单地切换个别电路元件的参数,便可实现陡前沿冲击电压和雷电冲击电压的交互产生,非常便于现场安装和使用。

    一种基于冲击大电流下的冲击接地阻抗现场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69608B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410770672.0

    申请日:2014-12-12

    IPC分类号: G01R27/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冲击大电流下的冲击接地阻抗的现场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对电流极的布线、冲击电流发生器的布线、注入点电压信号的测量布线和注入点电流信号的测量布线。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真实反映冲击电流在土壤中散流的特性,可以实现阻抗在大冲击电流下冲击接地特性的实测,准确测量冲击接地阻抗,有助于掌握接地体的冲击特性,指导和检验工程防雷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高工程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可操作性。

    一种测试接地网导通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652139A

    公开(公告)日:2016-06-08

    申请号:CN201511027777.8

    申请日:2015-12-30

    IPC分类号: G01R31/02

    CPC分类号: G01R31/0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测试接地网导通性的方法:使用30kHz交流电源替代现有的直流电源,与现有的直流电流测量相比,电压信号更容易测得,测量结果更加可靠。高频下由于电流引线与接地网的互感作用,接地网上的电流主要集中在接地点和电流引线附近,难以流到接地网的其他区域,电流分布很集中;本发明测量结果主要体现接地点和电流引线附近的接地体导通情况,从而实现接地网局部测量,反映接地网局部的腐蚀、断裂情况。由于电流从接地网一点流入,从另外一点流出,电流主要在接地导体内流动,流入周围土壤的电流很少,因此测试结果受土壤电阻率在历史上的变化影响很小,因此可以通过与历史上的测试结果进行比对来判断接地网的导通状况和腐蚀状况。

    一种基于冲击大电流下的冲击接地阻抗现场测量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569608A

    公开(公告)日:2015-04-29

    申请号:CN201410770672.0

    申请日:2014-12-12

    IPC分类号: G01R27/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冲击大电流下的冲击接地阻抗的现场测量方法,该方法包括对电流极的布线、冲击电流发生器的布线、注入点电压信号的测量布线和注入点电流信号的测量布线。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真实反映冲击电流在土壤中散流的特性,可以实现阻抗在大冲击电流下冲击接地特性的实测,准确测量冲击接地阻抗,有助于掌握接地体的冲击特性,指导和检验工程防雷的设计、施工和运行,提高工程整体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