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增透方法及电子设备、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

    公开(公告)号:CN119860209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743286.2

    申请日:2024-11-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增透方法及电子设备、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其中,该方法属于矿业工程领域,包括:获取待增透区域的初始地质参数,其中,待增透区域包括:地面增透区域和地下增透区域,地面增透区域和地下增透区域相对应;基于初始地质参数,从地面增透区域中确定地面压裂区域,并基于初始地质参数,确定地面压裂区域对应的地面压裂参数;基于地面压裂参数对地面压裂区域进行增透,得到地面增透结果;基于地面增透结果,从地下增透区域中确定地下压裂区域,并基于地面增透结果,确定地下压裂区域对应的地下压裂参数;基于地下压裂参数对地下压裂区域进行增透。本发明解决了相关技术中煤层增透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巷道支护装置
    2.
    发明公开
    巷道支护装置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703451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410052589.3

    申请日:2024-01-1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巷道支护装置,包括:支撑横管,用于对巷道进行支撑;支撑竖管,包括第一管体和连接部件,第一管体的顶端通过连接部件与支撑横管连接,连接部件沿第一管体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连接部件的至少部分用于与第一管体的顶部管口相对以封堵第一管体的顶部管口,以在向第一管体内注入浆体的过程中,连接部件在第一管体内的气压的作用下沿朝向靠近支撑横管的方向移动直至与支撑横管卡接;其中,连接部件包括缓冲件,连接部件通过缓冲件与支撑横管连接,以在支撑横管上承载的压力超过预定压力时压碎缓冲件,以使支撑竖管承载支撑横管所传递的压力,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可伸缩钢管混凝土支架的最大承载力不可调整的问题。

    支护连接装置
    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378299U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22036440.X

    申请日:2023-07-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护连接装置,支护连接装置包括两个支护单元,每个支护单元包括:支撑杆,支撑杆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用于与巷道支架的顶部连接;支护组件,支护组件具有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铰接端,连接端与第二端连接,第一端与铰接端之间的间距可调;其中,两个支护单元相对设置并通过铰接端相互铰接,两个支护单元能够在水平方向相对转动,两个支护单元位于相邻两个巷道支架之间,其中一个支护单元的第一端与其中一个巷道支架的顶部连接,另一个支护单元的第一端与另一个巷道支架的顶部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连接装置的角度和长度无法调整的问题。

    一种自动加液装置
    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979563U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322953235.X

    申请日:2023-10-3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加液装置,包括底板,底板的上表面固定安装有供水管路、储液罐,储液罐的底部连接有加液管路,加液管路远离储液罐的一端连接在供水管路上,储液罐的侧壁上连接有用于向储液罐的内部注入气体的进气管,当进气管向着储液罐注入气体后,储液罐内的化学助剂液体会顺着加液管路挤入供水管路内,本实用新型利用进气管将气体注入至储液罐内,致使储液罐内的气压增大,这样增大的气压会对储液罐内的液体施加压力,致使储液罐内的液体会通过加液管路流至供水管路内,实现向供水管路中加入化学助剂。

    支护结构
    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20566104U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21862825.5

    申请日:2023-07-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支护结构,该支护结构包括:棚腿、连接板、棚梁以及连接结构,棚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第二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之间,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第三支撑板围成开口槽;连接板封堵在开口槽的端部,第一支撑板的端部、第二支撑板的端部和第三支撑板的端部均与连接板连接;棚梁设置在连接板远离棚腿的一侧,以使棚腿通过连接板对棚梁进行支撑;连接结构的至少部分穿过棚梁的至少部分与连接板连接。该支护结构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能有效限制棚梁的侧翻以及提高支护结构的支护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支护结构支护强度不够、棚梁易出现侧翻的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