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99447B
公开(公告)日:2019-09-13
申请号:CN201611138397.6
申请日:2016-12-12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气间隔的变电站分层拓扑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变电站一次设备按照变压器绕组、母线组、电气间隔的分层结构进行划分;2)在拓扑至母线组为双母线的情况下,根据开关个数识别电气间隔中的3/2结构接线,根据接线方式进行3/2结构接线的相关设备识别;3)在拓扑至母线组为单母线的情况下,根据开关个数及开关类型识别电气间隔中的内桥结构接线,根据接线方式进行内桥结构接线的相关设备的识别。本发明将变电站一次主接线设备按照变压器绕组、母线组、电气间隔的分层结构进行划分,使得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具组织性、直观性,更方便得满足了故障诊断、间隔状态分析等高级应用中的拓扑需求,提高了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599447A
公开(公告)日:2017-04-26
申请号:CN201611138397.6
申请日:2016-12-12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电气间隔的变电站分层拓扑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变电站一次设备按照变压器绕组、母线组、电气间隔的分层结构进行划分;2)在拓扑至母线组为双母线的情况下,根据开关个数识别电气间隔中的3/2结构接线,根据接线方式进行3/2结构接线的相关设备识别;3)在拓扑至母线组为单母线的情况下,根据开关个数及开关类型识别电气间隔中的内桥结构接线,根据接线方式进行内桥结构接线的相关设备的识别。本发明将变电站一次主接线设备按照变压器绕组、母线组、电气间隔的分层结构进行划分,使得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更具组织性、直观性,更方便得满足了故障诊断、间隔状态分析等高级应用中的拓扑需求,提高了灵活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647303A
公开(公告)日:2018-10-12
申请号:CN201810437028.X
申请日:2018-05-09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IM/G规范的变电站图形库导出方法,用于将变电站图形以电力系统图形描述规范CIM/G的格式导出,具体包括如下步骤:导出变电站图形的基本属性和图层信息;导出各图层中的图元信息,包括基本图元及其属性、电网图元及其属性。本发明实现了变电站系统的图形以电力系统图形描述规范CIM/G的格式一键式自动导出,有效提高了变电站监控系统升级改造的效率和可靠性,完成了跨平台、跨版本监控图形的平稳迁移。
-
公开(公告)号:CN107656761A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10940791.X
申请日:2017-10-11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G语言的智能变电站虚端子可视化图形的自动生成方法,方法通过解析变电站配置描述SCD文件,按照“电压等级—间隔—装置—控制块—虚端子”分层展示架构自动批量生成虚端子可视化监控画面以及代表装置之间连接关系的二维表格,支持SCD模型数据与画面图元的自动关联,支持各层级图形之间的自动链接与灵活切换,从而实现对智能变电站二次虚端子回路静态连接关系与实时链路状态的就地与远方可视化展示。本发明提升了二次设备状态可视化展示效果,方便了运维人员全方位、多层次的掌握站内二次设备的运行情况,为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监测功能的全面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2650808B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011308319.2
申请日:2020-11-20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时校验和模拟校验的变电站防误逻辑可视化方法,包括:以文本形式配置防误闭锁逻辑规则,生成全站共享的规则库;将防误闭锁逻辑规则校验所需的数据保存在实时数据库的内存缓冲区中;在图形浏览器中展示变电站一次接线图;对接线图中各设备进行防误闭锁逻辑规则实时校验,并将实时校验过程及结果可视化显示;对全站一次设备进行防误逻辑规则模拟校验,并将模拟校验过程及结果可视化显示。本发明极大简化防误闭锁逻辑规则,以图形化方式直观展示逻辑关系,提高变电站工作人员对闭锁逻辑的审核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2650808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1308319.2
申请日:2020-11-20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南瑞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实时校验和模拟校验的变电站防误逻辑可视化方法,包括:以文本形式配置防误闭锁逻辑规则,生成全站共享的规则库;将防误闭锁逻辑规则校验所需的数据保存在实时数据库的内存缓冲区中;在图形浏览器中展示变电站一次接线图;对接线图中各设备进行防误闭锁逻辑规则实时校验,并将实时校验过程及结果可视化显示;对全站一次设备进行防误逻辑规则模拟校验,并将模拟校验过程及结果可视化显示。本发明极大简化防误闭锁逻辑规则,以图形化方式直观展示逻辑关系,提高变电站工作人员对闭锁逻辑的审核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309927A
公开(公告)日:2019-10-08
申请号:CN201910521132.1
申请日:2019-06-17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提供一种变电站自动化设备远程运维中心与变电站的信息交互方法,包括主站侧和变电站侧,主站侧设有服务管理中心和远程运维中心,变电站侧部署变电站服务。在主、子站之间建立可以自由传输各种应用数据的信息高速公路,采用三层服务体系架构,包括公共服务层、高性能通用服务服务层及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部署在主站侧,服务管理中心作为运维中心和变电站服务信息交互的唯一通讯链路,通过调度数据网以及高性能通用服务,实现远程运维中心运维系统对变电站公共服务的远程调阅。
-
公开(公告)号:CN117856439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674223.1
申请日:2023-12-07
Applicant: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2J1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监视预警方法及系统包括,对二次设备的不同遥测值进行采样,并将遥测值进行存储;通过对遥测值进行越限分析、同期数据比对、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监测,并发送预警信息;利用电力通信协议获取预警信息,以达到在远方对站内对二次设备的监视预警;本发明对遥测值进行越限分析、同期数据比对、变化趋势分析和突变监测,不仅能够发现站内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发现站外存在的问题,同时结合遥测值的存储数据可以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有效降低了潜在风险,避免事故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8713996A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410651880.2
申请日:2024-05-24
Applicant: 国电南瑞南京控制系统有限公司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4L41/0803 , H04L41/0631 , H04L41/069 , H04L4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MQTT协议的变电站远动通信参数管理方法及系统,远动运维管理单元通过人机显示界面,召唤指定远动机的通信参数,指定远动机在本地生成通信参数定值文件,上送至远动运维管理单元,保存为本地标准定值文件,系统校核指定远动机的通信参数,将召唤的远动通信参数定值文件与本地标准定值文件比对,不一致时将触发不一致告警并生成告警日志文件,系统制定相应远动通信参数管理策略。本发明通过部署在变电站本地或主站远端的远动运维管理单元,基于轻量级的消息协议MQTT实现对变电站远动通信参数的统一维护和管理,有效降低系统运维的时间及人力成本,同时保障了高质量、高效率的运维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8365159A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76766.0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6Q10/0637 , G06Q50/06 , G06N2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容器架构的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评价方法及系统,涉及变电站自动化技术领域,包括:从二次设备中实时采集运行数据;使用容器内运行的数据集成服务,将收集的数据统一格式化和存储;利用容器提取运行数据中关键性能指标和故障指示特征;在容器中部署机器学习模型,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分析二次设备特征;二次设备特征通过通用服务接口推送到基础平台,基础平台基于不同的特征采取对应的措施。本发明通过在容器内部署机器学习模型,实现了对二次设备数据的高效和精确处理,从而显著提高了变电站二次设备状态评估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容器架构的使用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允许快速响应设备状态变化并适应不同的运行环境。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