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压试验用变频电源功率曲线的检测电路及评价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308632B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110427840.6

    申请日:2021-04-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源电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试验用变频电源功率曲线的检测电路及评价方法;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调节可变负载装置内负载至最大值10Ω,并使其功率因数角为0°;调节变频电源的输出频率至50Hz后,以5V电压为步调,调节变频电源的输出电压,直至输出电压达到最大350V;每个电压节点Un处通过调节可变负载装置至变频电源可以输出的电流最大,记录此时的电流值In;试验完成后通过变频电源控制箱降低被检变频电源的输出电压至0并断开;通过N组数据,拟合此工况下的In=K·Un工作直线,记录此时比例系数K1;本发明用于变频电源功率曲线的检测电路。

    一种并联电抗器磁分路的结构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278286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501722.9

    申请日:2024-04-2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抗器理论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并联电抗器磁分路的结构参数优化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并联电抗器三种磁分路结构的结构参数;根据所述结构参数构建神经网络模型;根据自适应权重寻优智能算法对所述结构参数进行计算,生成目标结构参数;将所述目标结构参数输入至神经网络模型生成杂散损耗计算值;计算所述杂散损耗计算值的杂散损耗变化率;根据所述杂散损耗变化率生成最优结构参数。通过将神经网络模型与自适应权重寻优算法相结合,能够获得以并联电抗器杂散损耗为目标下的最优磁分路结构参数,从设计阶段减少并联电抗器的异常发热,保证并联电抗器安全稳定运行。

    一种电抗器热点温度反演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10180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062635.8

    申请日:2024-01-1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抗器热点温度预测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电抗器热点温度反演检测方法,具体包括:根据电抗器类型,确定光纤测温传感器的支数,并设置光纤布点位置;根据光纤布点位置,在电抗器表面布置多台光纤测温装置,实时获取电抗器外表面温度数据,得出电抗器外表面温度之间的温差;根据电抗器内部传热结构,结合光纤布点的位置,建立分布式参数热路模型;通过改变热路模型中输入电压和电流的大小,进行不同工况下的温升试验,求解热路模型,得到电抗器热点温度。本发明实现了电抗器运行状态检测的实时在线监控,增强了电抗器运行的可靠性;在建立分布式热路模型时,同时考虑了绕组损耗和铁芯损耗,考虑更加全面和细致,提高了热路模型精度。

    特高压充油设备采样用对接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124296B

    公开(公告)日:2024-03-12

    申请号:CN202311316642.8

    申请日:2023-10-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特高压充油设备采样用对接装置,其包括:采样箱,包括采样箱体,采样箱体内设置有采样管;对接导向管,套设在采样管外侧;导向口开合机构,设置在采样箱的一侧与对接导向管连接;对接机构,对接机构包括拔插驱动组件、开合驱动组件、对插管驱动组件和对插管,对插管驱动组件用于驱动对插管依次穿过开合驱动组件和基体底板通孔后进入对接导向管内与采样管的自由端对接。本申请的导向口开合机构和对接机构的设计减少了采样管出油口的污染,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同时通过导向口开合机构与对接机构的旋转锁合,实现了对接机构的限位,减少了工作中对接机构的震动和位移,增加了取油采样的稳定性。

    具有补油功能的变压器内部油位监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7637301A

    公开(公告)日:2024-03-01

    申请号:CN202311420519.0

    申请日:2023-10-3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具有补油功能的变压器内部油位监测装置,涉及变压器油位监测技术领域,包括外壳,外壳侧面设有散热片,外壳内部设有内壳,外壳与内壳之间形成密封的外冷却油腔;外壳上端支撑块上设有油枕,油枕外侧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泵油机构与第二泵油机构,第二泵油机构一侧还设有回流管,油枕内部设有多层冷却隔板,冷却隔板底端设有沉淀板,油枕下端设有两根输油管与排渣管;本发明通过油枕为变压器输送冷却油,冷却油通过输油管进入内壳,通过第一泵油机构将内壳中热的冷却油抽回油枕,再通过油枕内的冷却隔板进行散热降温,再经回流管输送至外壳与内壳的隔层中通过散热片进一步散热降温,之后再通过第二泵油机构抽回油枕中形成循环。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