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290638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473929.1
申请日:2023-11-07
Applicant: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保定供电分公司 ,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绕组等效电感计算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感应滤波变压器及其绕组等值电感计算方法及装置,其中,感应滤波变压器通过将滤波电容与滤波绕组构成LC单调谐滤波器,取消滤波支路外接调谐电抗器,滤波绕组只外接滤波电容器,减小滤波绕组的轴向高度,使得滤波绕组的第三轴向高度值小于第一轴向高度值和第二轴向高度值,并通过感应滤波变压器的绕组等值电感计算方法,计算将滤波支路上的滤波电感值折算到一次绕组侧形成的等效电感值以及等效电抗值,并调节第三轴向高度值、第一平均轴向高度值、第二平均轴向高度值,以使得等效电感值和等效电抗值均为正值,不但满足工程应用要求,并且降低了设计成本以及降低了占地面积。
-
公开(公告)号:CN117097183A
公开(公告)日:2023-11-21
申请号:CN202311235575.7
申请日:2023-09-22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子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交直流变换器及系统,交直流变换器包括:交交变换器、隔离变压器及整流器,其中,交交变换器,其第一交流侧输入交流电,其第二交流侧与隔离变压器的原边连接,用于将交流电进行幅值和/或频率变换;整流器,其交流侧与隔离变压器的副边连接,其直流侧输出直流电压,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相同或不同电压等级的直流电。本发明仅用一个变压器实现电气隔离与能量交换,大幅度简化了高频隔离变压器的设计难度,有利于减小变压器体积,提升交直流变换器的功率密度,也简化了交直流变换器的结构,方便变压器绝缘和散热,减少占地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764903A
公开(公告)日:2023-03-07
申请号:CN202211673935.7
申请日:2022-12-26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配电台区感应电机机群主动调压方法及系统,将台区内感应电机按照负载特征进行分类,并将每类电机聚合;根据台区无穷大电源可发出的无功的情况,确定调压目标函数;利用多个预设约束条件,对所述调压目标函数优化求解,得到变压器优化分接头,所述预设约束条件包括每类电机的电机群电压‑功率特性约束条件;基于所述变压器优化分接头,调制所述有载调压变压器的分接头位置。本发明根据电机群带载情况对有载调压变压器分接头进行优化调节,满足含电机群台区内的有功、无功的调节需求,实现含感应电机群台区的经济运行,对配电台区调压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5173426B
公开(公告)日:2022-11-18
申请号:CN202211092905.7
申请日:2022-09-08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12 , H02M5/12 , H02M5/18 , H02M5/293 , H02P13/06 , H01F27/40 , H01F27/28 , H01F27/29 , H01F2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压幅值相位调节装置及调节方法,该装置包括:三相多绕组变压器、第一绕组开关及第二绕组开关,其中,三相多绕组变压器每相原边侧均包括第一分裂绕组及第二分裂绕组,其中,第一分裂绕组的首端与本相输入端连接,第一分裂绕组的末端通过第一绕组开关与本相第二分裂绕组的首端连接,或第一分裂绕组的末端通过第二绕组开关与相邻相第二分裂绕组的首端连接。通过控制绕组开关工作状态,切换分裂绕组连接方式,可提高线路调节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5173427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1092909.5
申请日:2022-09-08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12 , H02J3/01 , H02M5/12 , H02M5/18 , H02M5/293 , H02M1/32 , H02P13/06 , H01F38/00 , H01F27/28 , H01F27/29 , H01F27/40 , H01F2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三相电压阻抗可调变压器及控制方法,该三相电压阻抗可调变压器包括:三相并联变压器及三相串联变压器。其中,三相并联变压器并联接入对应相输电线路;三相串联变压器每相原边串联接入对应相输电线路,三相串联变压器中每相副边与三相并联变压器中调压装置连接。通过上述设计可保证三相线路电压阻抗调节所需求的容量一定时大大降低可调装置设计容量,有利于装置的紧凑化设计和降低造价。并且通过调节阻抗设计,降低三相电压阻抗可调变压器故障、损坏几率。
-
公开(公告)号:CN115173426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1092905.7
申请日:2022-09-08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H02J3/12 , H02M5/12 , H02M5/18 , H02M5/293 , H02P13/06 , H01F27/40 , H01F27/28 , H01F27/29 , H01F29/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压幅值相位调节装置及调节方法,该装置包括:三相多绕组变压器、第一绕组开关及第二绕组开关,其中,三相多绕组变压器每相原边侧均包括第一分裂绕组及第二分裂绕组,其中,第一分裂绕组的首端与本相输入端连接,第一分裂绕组的末端通过第一绕组开关与本相第二分裂绕组的首端连接,或第一分裂绕组的末端通过第二绕组开关与相邻相第二分裂绕组的首端连接。通过控制绕组开关工作状态,切换分裂绕组连接方式,可提高线路调节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15789870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679814.3
申请日:2022-12-26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一种变频空调的电压主动支撑控制方法及装置,包括:建立变频空调模型;基于所述变频空调模型模拟多种电压状态下的变频空调的动态特性;基于所述动态特性将所述变频空调的恒功率负荷等效为恒转矩负荷,用于电压主动支撑控制。由此,对变频空调建模,然后模拟不同电压故障下空调动态电压特性,进一步针对电压跌落、电压中断以及电压恢复等不同电压情况将变频空调的恒功率负荷等效为恒转矩负荷,实现电压主动支撑控制,充分发挥智能负荷侧控制的作用,通过改善变频空调的负荷特性来缓解其对电网的冲击。
-
公开(公告)号:CN117578460A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624200.X
申请日:2023-11-30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网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网负荷控制系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本发明根据预设控制需求确定目标负荷调控量,并根据每个电网负荷台区的第一台区数据确定每个电网负荷台区的负荷调控范围,进一步,结合该目标负荷调控量和负荷调控范围,从负荷功率‑电压响应特性出发,利用第一调控子系统控制第二调控子系统中第一调压装置对电网负荷台区进行调节,进一步,实现了电网负荷台区的负荷控制。因此,通过实施本发明,可以通过对电网负荷台区的电压调节实现电网负荷台区的负荷控制,克服了现有需求响应中负荷调控手段单一、过度依赖市场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840748B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1108226.9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保定供电分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控保系统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极性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直流电源及电流发生器,其中,直流电源与电流互感器的原边连接,电流发生器与电流互感器柜子二次端子排连接;直流电源用于检测电流互感器原边及副边极性关系;电流发生器用于检测控保系统内部电流极性;电流互感器原边及副边极性关系、电流互感器副边侧电流相位和控保系统内部电流相位用于综合评价控保系统的极性。与目前常用的电流互感器极性判断方法相比,本发明可实现从电气一次设备到控保系统程序内部的全链条极性判断,避免部分环节极性判断缺失带来的总体极性判断错误风险,保证了总体极性判断的正确性和设备调试运行安全,也可简化极性判断步骤,方面现场人员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5622051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1420729.5
申请日:2022-11-15
Applicant: 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电网群动态组网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微电网基本单元内发电功率预测值和负荷预测值;根据由网络损耗函数确定的目标函数,由潮流约束、功率约束以及容量约束确定的约束条件构建微电网组网模型;基于发电功率预测值和负荷预测值,采用微电网组网模型计算互联时的线路损耗,得到线路损耗最小时的微电网群组网结果。通过实施本发明,根据多个微电网基本单元的电源发电功率预测与负荷预测,并通过网络损耗函数以及约束条件构建微电网组网模型,基于该模型求解微电网基本单元间联络功率损失最小的微电网基本单元间连接途径,实现不同微电网基本单元间的动态连接,提高电源与负荷的实时动态平衡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