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灰胡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及再生体系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5207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632479.4

    申请日:2024-05-2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灰胡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及再生体系构建方法,属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领域,灰胡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包括以下原料制备而成:1/2MS培养基1L、0.5~1mg6‑BA、1~2mg NAA。利用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的再生体系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灰胡杨种子消毒处理,1/2MS培养基进行种子萌发培养得无菌苗;取无菌苗的子叶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中,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得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得不定芽,生根诱导培养得再生无菌苗,切取带腋芽的茎段,生根扩繁培养,得灰胡杨小苗,移栽,覆膜,暗培养,揭膜,自然生长。本发明加速了灰胡杨优良种质资源的扩繁,也为灰胡杨遗传转化体系和种质创新提供了前期基础。

    一种通过滴灌结合地下水补植胡杨及其伴生物种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80987A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456398.5

    申请日:2023-11-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滴灌结合地下水补植胡杨及其伴生物种的方法,步骤如下:S1、确定补植地块和水源,整地;S2、计算出所需胡杨棵数,并确定伴生物种种类、种植模式及所需数目;S3、根据补植时间合理安排育苗;S4、进行补植苗移栽及种子直播;S5、合理的苗期管理。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通过滴灌结合地下水补植胡杨及其伴生物种的方法具有多效性,可以显著提高胡杨林种子更新成活率,同时充分利用地形优势和上年残余的洪水蓄积量,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起到很好的节水作用;方法经济实用性好,从育苗、移栽、配置滴灌设施及遮荫棚保护装置,技术操作简便,容易掌握,且材料经济实用,大大降低了生态林保护修复的投入成本,适合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一种新疆南疆沙地抗旱固沙造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12156A

    公开(公告)日:2016-12-14

    申请号:CN201610590766.9

    申请日:2016-0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疆南疆沙地抗旱固沙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造林地整地;2)造林时间的选择;3)苗木的准备;4)苗木种植前处理;5)辅助保护装置制备:采用PVC塑料管或利用硬纸板、废旧纸壳自制管状保护装置,管径规格为90-110mm,壁厚2.7-3.2mm,长度30-40cm,风蚀沙埋较小的造林沙地,可采用芦苇,麦秸或废弃棉杆捆扎的方法制造管状保护装置;6)造林地种植和保护:管状保护装置地下部分深度不能超过树苗或插穗地下部分,地上部分需高于地面15-20cm,树苗或插穗地上部分高度需高于管状保护装置的地上部分高度;7)造林后苗期管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科学合理,造价低,便于推广应用。

    一种灰杨断根萌蘖无性繁殖更新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93736A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210491463.7

    申请日:2022-05-0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灰杨(灰胡杨、灰叶胡杨)断根萌蘖无性繁殖更新的方法,在每年4~5月上年有过洪水漫溢的区域,或6~7月有引洪灌溉条件、郁闭度在0.4以下的疏林地或不足150株/hm2的衰退林区域实施挖沟,根据顺水流方向开挖一级断根沟,然后垂直一级断根沟开挖二级断根沟,最佳的断根部位为已有根蘖苗两侧50cm~100cm范围内,对10cm~40cm土层中直径大于0.3cm的水平根系进行人工断根,并辅助引洪灌溉措施,从而达到促进灰杨萌蘖无性繁殖更新的目的,遏制灰杨种群更新乏力、衰退及老龄化发展趋势,实现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的正向演替。本发明方法简单易行容易掌握,见效快、效果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一种新疆南疆沙地抗旱固沙造林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212156B

    公开(公告)日:2020-01-07

    申请号:CN201610590766.9

    申请日:2016-07-2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疆南疆沙地抗旱固沙造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造林地整地;2)造林时间的选择;3)苗木的准备;4)苗木种植前处理;5)辅助保护装置制备:采用PVC塑料管或利用硬纸板、废旧纸壳自制管状保护装置,管径规格为90‑110mm,壁厚2.7‑3.2mm,长度30‑40cm,风蚀沙埋较小的造林沙地,可采用芦苇,麦秸或废弃棉杆捆扎的方法制造管状保护装置;6)造林地种植和保护:管状保护装置地下部分深度不能超过树苗或插穗地下部分,地上部分需高于地面15‑20cm,树苗或插穗地上部分高度需高于管状保护装置的地上部分高度;7)造林后苗期管理。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科学合理,造价低,便于推广应用。

    一种破除藜科植物种子休眠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86008A

    公开(公告)日:2015-06-10

    申请号:CN201510107142.2

    申请日:2015-0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破除藜科植物种子休眠的方法,采用机械处理与赤霉素处理相结合的技术手段打破植物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方法可以快速高效地破除藜科植物种子休眠,显著提高种子萌发率,大大缩短植物育苗时间,有效提高植物产量,对农牧业生产、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等经济领域的发展意义重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