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671322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699977.0
申请日:2024-05-31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G01N33/52 , G01N27/30 , G01N27/327 , G01N27/42
Abstract: 一种In2O3/In2S3光阳极驱动的硝酸盐生物电化学检测传感器以及检测方法,涉及硝酸盐生物电化学检测方法技术领域,以具有纳米花状结构的In2O3/In2S3异质结作为光阳极激发产生电子,驱动以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作为识别元件构建的生物阴极,从而构建硝酸盐生物电化学检测传感器。将含有硝酸盐的样品加入到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反应液中,检测电流值的变化;根据硝酸盐的浓度变化和电流响应值变化之间的线性关系来计算测定样品中硝酸盐的浓度。该检测方法能够达到高的灵敏度和稳定性,且不依赖大型仪器设备,检测成本低、操作简单、准确性高、专一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4894871B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0531689.5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48
Abstract: 一种高灵敏度亚硝酸还原酶生物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涉及环境污染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首先将多孔介质材料负载在导电材料上制成多孔介质复合电极,再将从微生物细胞中纯化提取出的亚硝酸还原酶附着于制备好的复合电极上,从而构建出高特异性的亚硝酸还原酶生物电极,能够实现亚硝酸盐的精确定性和高灵敏度定量检测。本发明提出的酶生物电极检测亚硝酸盐的方法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步骤复杂、测定误差大等难题,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本发明所构建的高灵敏度亚硝酸还原酶电极在有毒亚硝酸盐的(56)对比文件Jian Du 等.ZnS nanoparticleselectrodeposited onto ITO electrode as aplatform for fabrication of enzyme-basedbiosensors of glucose《.Materials Scienceand Engineering C》.2013,2031-2036.Lídia Santos 等.Synthesis ofWO3nanoparticles for biosensingapplications《.Sensors and Actuators B:Chemical》.2015,第223卷参见摘要,第187-192页.毛燕;包宇;韩冬雪;赵冰.亚硝酸盐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分析化学.2018,(02),147-156.丁少南;龚钢明.亚硝酸盐酶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食品工业科技.2013,(08),378-380,385.
-
公开(公告)号:CN114894871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531689.5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G01N27/327 , G01N27/48
Abstract: 一种高灵敏度亚硝酸还原酶生物电极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涉及环境污染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首先将多孔介质材料负载在导电材料上制成多孔介质复合电极,再将从微生物细胞中纯化提取出的亚硝酸还原酶附着于制备好的复合电极上,从而构建出高特异性的亚硝酸还原酶生物电极,能够实现亚硝酸盐的精确定性和高灵敏度定量检测。本发明提出的酶生物电极检测亚硝酸盐的方法解决了传统检测方法步骤复杂、测定误差大等难题,具有检测快速、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和稳定性好的优点。本发明所构建的高灵敏度亚硝酸还原酶电极在有毒亚硝酸盐的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评估方面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9797512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36274.4
申请日:2025-01-0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C02F1/461 , C02F1/467 , C02F1/72 , C02F101/34
Abstract: 一种原位电化学重构铁锰双金属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材料合成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首先使用水热法制备得到铁锰普鲁士蓝,再将铁锰普鲁士蓝负载到碳纸上,在抗坏血酸溶液中通过阳极氧化使其与碳纸耦合,形成原位生长在碳纤维上的铁锰有机骨架纳米片。以原位生长后的电极作为三电极体系阳极,加1.1V低电压并持续搅拌,以实现水中双酚A的去除。本发明采用创新方法合成的原位生长在碳纤维上的铁锰有机骨架纳米片材料,与电氧化相结合能够实现低电压下水中双酚A的高效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19612747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945861.7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C02F3/00 , C02F3/34 , C02F3/30 , C02F3/32 , C02F3/28 , C02F101/16 , C02F101/30
Abstract: 一种生物处理结合电芬顿的多级污水处理装置及方法,涉及水污染控制领域,该装置由三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反应器构成,从左至右依次由微生物阳极室、电芬顿阴极室以及光合作用室构成。生物阳极室由填充的厌氧颗粒污泥与作为电子收集器的碳刷电极组成;电芬顿阴极室的核心结构是负载了纳米FeCo2O4的气体扩散阴极。微生物阳极室与电芬顿阴极室之间利用质子交换膜隔绝,气体扩散电极同时也分离电芬顿阴极室与光合作用室。本发明实现了将微生物能与光能两大清洁能源的结合,结合了好氧、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高效去除能力以及微生物与藻类净化污水的协同机制,进一步优化了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效能,实现污水中氨氮和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
-
公开(公告)号:CN117080633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037538.5
申请日:2023-08-16
Applicant: 安徽大学
Abstract: 一种基于纳米材料的光热效应提高生物基水伏电池产电效能的方法,属于环境微能量利用和新能源开发领域。基于G.sulfurreducens的细胞外还原特性,在厌氧条件下利用氧化石墨烯或氯金酸钠在细胞表面原位合成出还原氧化石墨烯或金纳米颗粒作为光热纳米材料。收集该光热纳米材料与电化学细菌菌体耦联形成的复合生物基材料进行光热增强型水伏电池的制备;通过光激发引起光热材料离子体共振产生的光热效应来增强水伏电池的产电效能。本发明通过光照所引发的光热效应来增强环境湿度条件下水伏电池的产电输出,提升环境微能量的利用效能。所构建的光热效应强化的水伏电池技术在环境微能量利用和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实际应用价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