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219836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10545298.4
申请日:2021-05-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信息与通讯科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数阶复值忆阻神经网络的投影同步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用于实现分数阶复值忆阻神经网络系统的投影同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设计同步控制器,同步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包括步骤:步骤S11:定义系统的同步误差;步骤S12:将同步误差分成实部误差和虚部误差;步骤S13:根据分离后的实部误差和虚部误差;把同步控制器通过两部分进行设计:实部自适应控制器和虚部自适应控制器。步骤S2:将实部自适应控制器引入到表征响应网络的实部部分的模型中;将虚部自适应控制器引入到表征响应网络的虚部部分的模型中。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下具有时变延迟的改进型分数阶复值忆阻神经网络难以实现投影同步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219835B
公开(公告)日:2022-04-08
申请号:CN202110544702.6
申请日:2021-05-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非线性动力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杂网络的同步控制方法及其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同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根据n维分数阶时变耦合复杂网络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步状态,建立表征目标同步状态的方程;步骤S2:设计同步控制器,方法细分为:步骤S21:定义投影同步的误差;步骤S22:根据投影同步的误差方程,设计自适应控制器;步骤S23:设计自适应耦合强度;步骤S3:利用设计的自适应耦合强度的对复复杂网络模型中耦合强度进行调整,并将同步控制器引入到复杂网络各节点中。本发明可以实现复杂网络中各节点与同步目标之间的同步,解决由于节点间耦合作用导致的不能同步或同步易中断的问题,并基于此实现图像的加密和解密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13219836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545298.4
申请日:2021-05-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信息与通讯科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分数阶复值忆阻神经网络的投影同步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用于实现分数阶复值忆阻神经网络系统的投影同步,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设计同步控制器,同步控制器的设计方法包括步骤:步骤S11:定义系统的同步误差;步骤S12:将同步误差分成实部误差和虚部误差;步骤S13:根据分离后的实部误差和虚部误差;把同步控制器通过两部分进行设计:实部自适应控制器和虚部自适应控制器。步骤S2:将实部自适应控制器引入到表征响应网络的实部部分的模型中;将虚部自适应控制器引入到表征响应网络的虚部部分的模型中。本发明解决现有技术下具有时变延迟的改进型分数阶复值忆阻神经网络难以实现投影同步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219835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544702.6
申请日:2021-05-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非线性动力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杂网络的同步控制方法及其在图像加密中的应用。同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根据n维分数阶时变耦合复杂网络需要达到的目标同步状态,建立表征目标同步状态的方程;步骤S2:设计同步控制器,方法细分为:步骤S21:定义投影同步的误差;步骤S22:根据投影同步的误差方程,设计自适应控制器;步骤S23:设计自适应耦合强度;步骤S3:利用设计的自适应耦合强度的对复复杂网络模型中耦合强度进行调整,并将同步控制器引入到复杂网络各节点中。本发明可以实现复杂网络中各节点与同步目标之间的同步,解决由于节点间耦合作用导致的不能同步或同步易中断的问题,并基于此实现图像的加密和解密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212086353U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21156711.5
申请日:2020-06-19
Applicant: 安徽大学
IPC: H04N7/18 , A61B5/0205 , A61B5/01 , A61B5/145 , A61B5/1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智慧安防监控装置。智慧安防监控装置包括腕带一、腕带二、盖体以及壳体,壳体内部设置一个安装腔,壳体的侧壁上设置用于触发报警装置的报警停止装置。报警装置、综合电源、控制机构收容在安装腔内,报警停止装置与报警装置串联以接受供电。在报警停止装置受压时,定位弹簧弹性驱使报警装置转动,使得异形滑杆与电源定位件分离,从而使蜂鸣器断路。所述智慧安防监控装置结合可穿戴设备的发展经验,实现“可穿戴”,随佩戴人员移动。并且将佩戴人员的人身健康安全纳入安防监控范畴,实现了消费型生活电子与工业安防电子相结合,更好的保障佩戴人员的人身安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