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035913B
公开(公告)日:2016-07-06
申请号:CN201210361916.0
申请日:2012-09-25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58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25 , H01M4/625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含有该正极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正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可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速率特性及循环特性。该正极材料、使用含有该正极材料的正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及正极材料的制造方法的特征为,由导电性碳包覆磷酸钒锂粒子,该磷酸钒锂粒子平均一次粒径大于或等于0.3μm且小于或等于2.6μm,而且,晶粒尺寸大于或等于24nm且小于或等于33nm,相对于该磷酸钒锂粒子全体,该导电性碳的含量处于0.5质量%至2.4质量%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3035912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210360954.4
申请日:2012-09-25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525 , H01M4/58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其在正极活性物质中含有包覆有碳LiFePO4、LiMnPO4或Li3V2(PO4)3中的至少1种,在电解液中含有氟代碳酸乙烯酯,上述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抑制由氟代碳酸乙烯酯与水分的反应而产生的氟化氢引起的电池特性恶化。该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的特征在于,在正极的第1活性物质中含有包覆有碳的LiFePO4、LiMnPO4或Li3V2(PO4)3、及其金属元素即Fe、Mn、V位置的一部分由其它的元素序号大于或等于11的金属元素置换得到的物质中的至少1种,在正极的第2活性物质中含有锂镍复合氧化物,并且,在电解液中含有氟代碳酸乙烯酯。
-
公开(公告)号:CN103140966B
公开(公告)日:2016-01-20
申请号:CN201180046552.0
申请日:2011-09-22
Applicant: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97 , C01B25/45 , H01M4/04 , H01M4/13 , H01M4/136 , H01M4/5825 , H01M4/625 , H01M10/0525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Abstract: 一种磷酸钒锂碳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第1工序,将锂源、5价或4价的钒化合物、磷源和通过加热分解产生碳的导电性碳材料源在水溶剂中混合来制备原料混合液;第2工序,加热该原料混合液进行沉淀生成反应,得到含有沉淀产物的反应液;第3工序,利用介质磨对该含有沉淀产物的反应液进行湿式粉碎处理,得到含有粉碎处理物的浆料;第4工序,对该含有粉碎处理物的浆料进行喷雾干燥处理,得到反应前体;第5工序,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中或还原气氛中在600℃~1300℃下对该反应前体进行煅烧。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在用作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时能够赋予锂二次电池以高的放电容量等优异的电池性能的磷酸钒锂碳复合体的制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2790202A
公开(公告)日:2012-11-21
申请号:CN201210156654.4
申请日:2012-05-18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131 , H01M4/136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25 , H01M4/131 , H01M4/136 , H01M4/1391 , H01M4/1397 , H01M4/485 , H01M4/502 , H01M4/505 , H01M4/523 , H01M4/525 , H01M4/625 , H01M2004/0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包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3V2(PO4)3,具有高输出和高安全性,并且容量高、充放电循环特性优良。其特征在于,具有正极,其具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复合层,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3V2(PO4)3和锂镍复合氧化物,它们的质量比为从8∶82至70∶20的范围,正极复合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大于或等于4mg/cm2而小于或等于20mg/cm2,锂镍复合氧化物中的镍元素的含有率为,相对于锂原子1摩尔大于或等于0.3摩尔而小于或等于0.8摩尔。
-
公开(公告)号:CN102790202B
公开(公告)日:2017-04-12
申请号:CN201210156654.4
申请日:2012-05-18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131 , H01M4/136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25 , H01M4/131 , H01M4/136 , H01M4/1391 , H01M4/1397 , H01M4/485 , H01M4/502 , H01M4/505 , H01M4/523 , H01M4/525 , H01M4/625 , H01M2004/0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包含作为正极活性物质的Li3V2(PO4)3,具有高输出和高安全性,并且容量高、充放电循环特性优良。其特征在于,具有正极,其具有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复合层,正极活性物质包含Li3V2(PO4)3和锂镍复合氧化物,它们的质量比为从8∶82至70∶20的范围,正极复合层的单位面积重量大于或等于4mg/cm2而小于或等于20mg/cm2,锂镍复合氧化物中的镍元素的含有率为,相对于锂原子1摩尔大于或等于0.3摩尔而小于或等于0.8摩尔。
-
公开(公告)号:CN103140966A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180046552.0
申请日:2011-09-22
Applicant: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97 , C01B25/45 , H01M4/04 , H01M4/13 , H01M4/136 , H01M4/5825 , H01M4/625 , H01M10/0525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Abstract: 一种磷酸钒锂碳复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第1工序,将锂源、5价或4价的钒化合物、磷源和通过加热分解产生碳的导电性碳材料源在水溶剂中混合来制备原料混合液;第2工序,加热该原料混合液进行沉淀生成反应,得到含有沉淀产物的反应液;第3工序,利用介质磨对该含有沉淀产物的反应液进行湿式粉碎处理,得到含有粉碎处理物的浆料;第4工序,对该含有粉碎处理物的浆料进行喷雾干燥处理,得到反应前体;第5工序,在非活性气体气氛中或还原气氛中在600℃~1300℃下对该反应前体进行煅烧。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在用作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活性物质时能够赋予锂二次电池以高的放电容量等优异的电池性能的磷酸钒锂碳复合体的制造方法。
-
公开(公告)号:CN103035913A
公开(公告)日:2013-04-10
申请号:CN201210361916.0
申请日:2012-09-25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日本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58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25 , H01M4/625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材料、含有该正极材料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及正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其可以提高锂离子二次电池的速率特性及循环特性。该正极材料、使用含有该正极材料的正极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及正极材料的制造方法的特征为,由导电性碳包覆磷酸钒锂粒子,该磷酸钒锂粒子平均一次粒径大于或等于0.3μm且小于或等于2.6μm,而且,晶粒尺寸大于或等于24nm且小于或等于33nm,相对于该磷酸钒锂粒子全体,该导电性碳的含量处于0.5质量%至2.4质量%范围。
-
公开(公告)号:CN102651471A
公开(公告)日:2012-08-29
申请号:CN201210042816.1
申请日:2012-02-22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139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0404 , H01G11/50 , H01M4/131 , H01M4/1391 , H01M4/364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5825 , H01M4/621 , H01M10/0525 , Y02E60/13 , Y02T10/7011 , Y02T10/7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蓄电设备,该正极活性物质用于构成能够抑制短路或过度充电时的起火或发热、安全性高的蓄电设备。该正极活性物质的特征在于,含有:1)锂镍钴锰氧化物;以及从2a)锂钒复合氧化物、钒氧化物、锂钒磷酸盐、及氟化磷酸锂钒化合物、以及2b)Nb2O5、TiO2、Li3/4Ti5/3O4、WO2、MoO2及Fe2O3中选择的至少1种锂离子接受量调整化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2201559A
公开(公告)日:2011-09-28
申请号:CN201110076019.0
申请日:2011-03-24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2/16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162 , H01M4/661 , H01M4/70 , H01M10/052 , H01M10/0585 , Y02E60/122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其可以提高循环特性。在蓄电装置(10)中,在正极(13)和负极(14)隔着正负极用隔板(15)交替层叠而形成的电极层叠单元(12)的最外部,配置锂电极(17)。锂电极(17)具有作为锂离子供给源的金属锂(25),并配置有由满足(a)平均纤维直径为0.1~10μm以及(b)厚度为5~500μm的条件的无纺布构成的锂电极用隔板(无纺布隔板)(16)。如上述所示,由于与具有锂离子供给源的锂电极(17)接触的锂电极用隔板(16)由无纺布构成,所以可以使蓄电装置(10)的循环特性飞跃性地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01819880A
公开(公告)日:2010-09-01
申请号:CN201010123031.8
申请日:2010-03-01
Applicant: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G9/00 , H01G9/04 , H01G9/155 , H01G9/058 , H01M10/00 , H01M4/02 , H01M4/70 , H01M10/0525 , H01M4/13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10/0525 , H01G9/016 , H01G9/058 , H01G9/155 , H01G11/06 , H01G11/12 , H01G11/50 , H01G11/62 , H01G11/70 , H01M10/0413 , H01M10/0431 , Y02E60/13 , Y02T10/7011 , Y02T10/7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卷绕型蓄电装置,其目的在于在电极中均匀地掺杂离子。在电极板组(11)的一侧的最外层设置单面具有正极复合层(22)的正极板(13),在电极板组(11)的另一侧的最外层设置单面具有正极复合层(24)的正极板(14)。另外,在正极板(13)、(14)之间设置两面具有负极复合层(27)的负极板(15)。在上述板(13)~(15)进行层叠而得到的电极板组(11)上,叠放两面具有金属锂箔(29)的锂电极板(17)。并且,在制造卷绕型蓄电装置时,将电极板组(11)与锂电极板(17)一起卷绕。由此,锂电极板(17)配置为夹在负极板(15)两侧,负极板(15)和锂电极板(17)之间的间隔大致恒定。因此,可以在负极板(15)中均匀地预嵌入锂离子。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