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输配协调调度目标级联分析法

    公开(公告)号:CN108599373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465163.5

    申请日:2018-05-16

    IPC分类号: H02J13/00 H02J3/4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输配协调调度目标级联分析法,包括:局部调度层是指某一配电网的内部,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进行联合出力优化的调度单元;输电网和配电网分别作为自治的主体,通过边界功率进行解耦,独立优化区域内资源并相互协作安排功率传输计划,其中,输电网调度层,基于改进区间法对可再生能源不确定性建模,构造能量和备用协调优化模型,配电网调度层,针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设置局部调度层,结合储能系统利用场景法进行联合出力优化,从而将配网层子问题构建为以经济性最优和消纳局部调度层中分布式可再生能源联合出力为目标的动态经济调度模型。

    大规模输电网架恢复的分层协同控制与动态决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356466A

    公开(公告)日:2016-02-24

    申请号:CN201510980702.5

    申请日:2015-12-23

    申请人: 山东大学

    发明人: 王洪涛 曹曦

    IPC分类号: H02J3/00

    CPC分类号: H02J3/006 H02J2003/00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大规模输电网架恢复的分层协同控制与动态决策方法,步骤一,将输电网架分成主网架层和地区层两个层次,主网架层和地区层通过受电点连接,受电点在主网架层和地区层中分别具有负荷和电源的属性;步骤二,确定受电点的指标值;步骤三,建立承诺与约定的恢复协作机制,受电点的承诺值根据系统状态变化更新;步骤四,将主网架层和地区层恢复优化作为下层问题,将受电点指标值寻优作为上层问题,建立双层规划的输电网架恢复决策模型并求解,得到整体的决策方法。解决了在应对分层分区多进程恢复时各级、各地区调度间的协调与配合问题,能够实现各子进程独立并行恢复,并保证了操作安全性,提高了恢复效率。

    一种可快速退锚的全螺纹锚杆预紧力施加装置及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90843B

    公开(公告)日:2015-10-21

    申请号:CN201310598078.3

    申请日:2013-11-21

    申请人: 山东大学

    IPC分类号: E21D20/00

    摘要: 本发明具体公开了一种可快速退锚的全螺纹锚杆预紧力施加装置及操作方法,包括前置横梁、后置横梁和实现对锚杆的夹紧与松开的退锚装置,所述的前置横梁和后置横梁均与两个液压可缩式油缸支柱相连,且前置横梁、后置横梁中间均设有供锚杆穿过的孔,所述的前置横梁与锚杆的托盘贴合,为反力支撑,通过两个液压可缩式油缸支柱对锚杆提供拉拔力;后置横梁与退锚装置相配合;所述的后置横梁的中间与退锚装置相配合,所述的可伸缩式油缸支柱有风动油压泵驱动,风动油压泵的输出端连接一个控制器。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利用扭矩扳手或风动扳手对全螺纹锚杆施加预紧力时扭矩转化系数低、螺纹间距大且易变形而造成退锚困难、预紧力施加困难且无法定量等缺点。

    一种地下工程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效果的综合定量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215748B

    公开(公告)日:2015-04-22

    申请号:CN201410408786.0

    申请日:2014-08-19

    IPC分类号: G01N33/2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工程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效果的综合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围岩钻孔取芯、地质雷达探测、钻孔窥视探测及原位钻孔围岩强度测试等四种技术检测手段,分别统计分析得到注浆前后围岩钻孔取芯提高率、破损面积加固提高率、裂隙闭合提高率及强度参数提高率等参数,并通过权重分析法,对注浆加固效果进行综合定量分析,建立注浆加固效果定量评价指标,对地下工程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效果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本发明的一种地下工程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效果的综合定量检测方法,克服了现有地下工程破碎围岩注浆加固效果技术检测手段落后、评价方法单一、无法定量等缺点,检测手段先进,方法更具新颖性,与传统经验定性分析方法相比更具科学性。

    可自动退锚的全螺纹锚杆预紧力施加装置及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90842B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310596116.1

    申请日:2013-11-21

    申请人: 山东大学

    IPC分类号: E21D20/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自动退锚的全螺纹锚杆预紧力施加装置及操作方法,包括前置横梁、后置横梁和实现对锚杆的夹紧与松开的退锚装置,前置横梁和后置横梁均与两个液压可缩式油缸支柱相连,且前置横梁中间设有一个锥形螺母,锥形螺母的端部设有一个与退锚装置活动配合的套管;前置横梁与锚杆的托盘贴合;后置横梁与退锚装置相配合;所述的后置横梁的中间与退锚装置相配合,可伸缩式油缸支柱有风动油压泵驱动,风动油压泵的输出端连接一个控制器。本发明实现了自动退锚,操作使用方便,预紧力施加效率高,有利于充分发挥高强全螺纹锚杆的支护潜力,保证煤矿企业安全高效生产。

    双馈变速风电机组的附加频率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2611132B

    公开(公告)日:2014-08-13

    申请号:CN201210045545.5

    申请日:2012-02-27

    IPC分类号: H02J3/3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馈变速风电机组的附加频率控制器参数整定方法,可在保证风电机组稳定运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对系统频率的支撑作用。它的过程为:1)采集电网数据,求出电网的总的常规发电机装机容量、转动惯量、一次调频能力以及负荷总量特征参数,将系统简化成两机系统;2)以突增负荷的形式为系统设置功率扰动,扰动量为系统负荷总量的5%,通过大量的仿真计算,求出切入和切出风速之间不同风速对应的附加频率控制器增益最优值,由此形成控制器增益选择的备选参数库;3)对步骤2)中已求出切入和切出风速间各整数风速对应的控制器增益,对测得的风速采取向下取整的方式,然后从备选参数库中查找对应的控制器增益对控制器进行设置。

    一种可快速退锚的全螺纹锚杆预紧力施加装置及操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590843A

    公开(公告)日:2014-02-19

    申请号:CN201310598078.3

    申请日:2013-11-21

    申请人: 山东大学

    IPC分类号: E21D20/00

    摘要: 本发明具体公开了一种可快速退锚的全螺纹锚杆预紧力施加装置及操作方法,包括前置横梁、后置横梁和实现对锚杆的夹紧与松开的退锚装置,所述的前置横梁和后置横梁均与两个液压可缩式油缸支柱相连,且前置横梁、后置横梁中间均设有供锚杆穿过的孔,所述的前置横梁与锚杆的托盘贴合,为反力支撑,通过两个液压可缩式油缸支柱对锚杆提供拉拔力;后置横梁与退锚装置相配合;所述的后置横梁的中间与退锚装置相配合,所述的可伸缩式油缸支柱有风动油压泵驱动,风动油压泵的输出端连接一个控制器。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利用扭矩扳手或风动扳手对全螺纹锚杆施加预紧力时扭矩转化系数低、螺纹间距大且易变形而造成退锚困难、预紧力施加困难且无法定量等缺点。

    多时空导航式电力系统恢复决策支持系统及恢复决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48127A

    公开(公告)日:2013-08-14

    申请号:CN201310198881.8

    申请日:2013-05-23

    申请人: 山东大学

    IPC分类号: H02J13/00 G06Q50/0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时空导航式电力系统恢复决策支持系统及恢复决策方法,包括负责恢复决策的相关展示与人机交互操作的人机会话层;负责与EMS建立接口并接受电网数据的接口适配层;为领域服务层提供底层的数据支持的数据访问层;用于进行各类图表定制与绘图的建模维护层;所述接口适配层、领域服务层通过网络通讯总线与人机会话层连接,领域服务层与数据访问层连接,数据访问层与建模维护层连接。本发明提高电力系统恢复的效率和成功率,实现了恢复决策的全过程覆盖和恢复进程的持续在线监视,集成了调度员培训仿真功能,适用于有关电力系统恢复操作培训。

    基于风电功率波动概率特性的主导节点选择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19743A

    公开(公告)日:2013-07-24

    申请号:CN201310097158.0

    申请日:2013-03-25

    申请人: 山东大学

    IPC分类号: H02J3/38

    CPC分类号: Y02E10/763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风电功率波动概率特性的主导节点选择方法。控制区域内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并入将使得潮流波动和走向变化加剧,给区域电压无功控制带来诸多挑战。主导节点作为二级电压的首要目标,其选择需要考虑可再生能源接入的影响。本发明以风电接入为例,统计风电场不同时段的注入功率概率分布特性,与系统的峰、腰和谷负荷运行方式叠加形成具有不同概率的各种系统随机运行状态,选取的主导节点能够满足系统在受到随机扰动后,通过控制消除所选主导节点的电压偏差,使得全网其余负荷节点在各种随机运行状态下的电压偏移期望最小。IEEE3机9节点和New England39节点系统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