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潮汐流潜流湿地强化水体污染物净化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28849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348162.X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藻‑潮汐流潜流湿地强化水体污染物净化装置及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处理污染水时,将污染水从微藻生长区顶部通入,流经微藻生长区时,微藻同化吸收污染物,并提供富氧环境;污染水流经湿地基质填充区时,水流中携带的新鲜高活性微藻与细菌形成藻菌共生膜,对污染水进行强化净化;净化后的水自出水口流出;在对污染水进行净化过程中,周期性调整微藻生长区水流速度,对附着生长的微藻进行周期性冲刷,使其随水流进入湿地基质,以补充微藻。

    一种基于微藻培养的有机碳源供给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784419A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1595459.1

    申请日:2022-12-13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藻培养的有机碳源供给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将微藻在污水中采用附着培养的方式进行培养,以超细纤维链条绳作为载体,以太阳光为能量来源,在20‑30℃的温度下进行培养;水力停留时间设置为3‑7天,将藻水混合液采用虹吸排水的方式周期性周期性排入中间储水池后连续供给给反硝化工艺单元,微藻在反硝化过程中作为碳源,发挥供碳功能,排水周期时间为6‑24h;本发明从附着培养和排水设备两方面出发,对微藻培养方式、出水方式进行设计,通过采用附着培养、虹吸排水的方式来实现较好的处理效果,使得有机碳源的供应更加稳定、持续,采用虹吸排水的方式能够顺利实现有机碳源的周期性供应。

    一种水体中抗生素及其处理过程中间产物的毒性测定装置与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67627A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410723174.4

    申请日:2024-06-05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体中抗生素及其降解中间产物的毒性测定装置与方法,属于水中抗生素的检测技术领域。测定装置包括:降解反应室,降解反应室为水平设置的平推流反应室,平推流反应室的两端分别为连续进水口和连续出水口;降解反应室中设置有固定基质,固定基质上附着有微生物膜或光降解材料,或进口段连续通入化学氧化剂;降解反应室的底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定的距离设置有多个低流量出水口;低流量出水口连通毒性检测装置;单个低流量出水口的流量与连续出水口的流量比例为1:(300‑1000),低流量出水口的数量为3‑10个。在平推流反应室中,抗生素降解过程中物质时间上的差异可以从不同低流量出水口位置上体现出来,因此在每个点位对毒性进行测定,能更加准确地得到抗生素母体与中间产物的毒性。

    一种基于微藻培养的有机碳源供给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784419B

    公开(公告)日:2024-08-13

    申请号:CN202211595459.1

    申请日:2022-12-13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微藻培养的有机碳源供给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将微藻在污水中采用附着培养的方式进行培养,以超细纤维链条绳作为载体,以太阳光为能量来源,在20‑30℃的温度下进行培养;水力停留时间设置为3‑7天,将藻水混合液采用虹吸排水的方式周期性周期性排入中间储水池后连续供给给反硝化工艺单元,微藻在反硝化过程中作为碳源,发挥供碳功能,排水周期时间为6‑24h;本发明从附着培养和排水设备两方面出发,对微藻培养方式、出水方式进行设计,通过采用附着培养、虹吸排水的方式来实现较好的处理效果,使得有机碳源的供应更加稳定、持续,采用虹吸排水的方式能够顺利实现有机碳源的周期性供应。

    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341641A

    公开(公告)日:2022-11-15

    申请号:CN202211157326.6

    申请日:2022-09-22

    Applicant: 山东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周期性虹吸排水装置及方法,涉及虹吸排水领域,针对目前虹吸管在较大管径或较低水流速时难以形成虹吸排水以及小管径难以实现出水流速大于进水流速,导致无法保证反应系统内液位周期性变化的问题,从虹吸管结构和材质进行配置,通过压缩虹吸管顶部内径、降低管内壁亲水性和多根细管径虹吸管代替大管径单管多方面进行改进,使其协同作用能够解决难以形成虹吸排水的问题,以顺利形成周期性虹吸排水,满足全排水周期中的虹吸排水需求。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