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75191A
公开(公告)日:2023-04-18
申请号:CN202211723757.4
申请日:2022-12-30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IPC: C08G73/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热固性含硅聚酰亚胺树脂预聚体、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公开了一种如式(I)所示的含硅聚酰亚胺树脂预聚体,其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将二酐单体与二胺溶液混合后进行缩合加成反应,得到反应液A;(2)将封端剂加入至反应液A中反应完全,得到反应液B;(3)将反应液B进行亚胺化,得到所述含硅聚酰亚胺树脂预聚体。同时公开了由上述含硅聚酰亚胺树脂预聚体经模压成型制备得到的含硅聚酰亚胺树脂及其模压成型方法。本发明制备的热固性的含硅聚酰亚胺树脂改善了树脂的理化性质及可加工性。本发明的操作简便,加工窗口较宽,适合工业进行大批量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164441B
公开(公告)日:2023-02-03
申请号:CN202111634365.6
申请日:2021-12-29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IPC: C25B1/04 , C25B11/054 , C25B11/065 , C25B11/075 , C25B11/09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氢氧化镍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氧析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属于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将Ni(NO3)2·6H2O溶于水和三甘醇中,加入石墨烯得到溶液A;将尿素、TBAH溶液和NaHCO3溶于水中得到溶液B;把溶液A和B混合并进行水热反应,得到氢氧化镍纳米带/石墨烯,将其溶于水中超声,再与冷冻的弱酸水溶液混合,得到氢氧化镍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氧析出催化剂。本发明将氢氧化镍纳米带生长在石墨烯上,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通过采用低温酸处理,生成超小尺寸(<5nm)的氢氧化镍颗粒,加大了活性位点的暴露,实现了该材料OER电催化活性的有效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4471706B
公开(公告)日:2022-12-09
申请号:CN202210161339.4
申请日:2022-02-22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IPC: B01J31/04 , B01J35/06 , B01J35/10 , B01J37/34 , B82Y30/00 , B82Y40/00 , C07K5/037 , C07K1/113 , C07K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骨架纳米纤维管的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制备和应用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开环,酯化,取代反应等制备了双亲性生物超分子,其中脂肪醇脂肪链作为疏水部,谷胱甘肽作为亲水部分,亲疏水部分以二硫键进行连接,具有氧化还原响应,适宜浓度双亲性生物超分子在选择溶剂水中通过控制超声功率及时间,可自组装成中空结构纳米纤维管。本发明制备的纳米纤维管尺寸分布均匀、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活性位点多,且本发明的技术路线简单,易于控制,原料的成本低廉,来源广泛,适宜进行大规模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4890458A
公开(公告)日:2022-08-12
申请号:CN202210582660.X
申请日:2022-05-26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IPC: C01G19/02 , C01B32/05 , H01M4/48 , H01M4/587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碗状结构的金属氧化物‑碳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1)将盐酸多巴胺、三嵌段共聚物和金属源溶解于乙醇水溶液中,加入1,3,5‑三甲基苯,超声处理,然后在搅拌情况下加入氨水,反应,得到沉淀;(2)将所述沉淀分散于乙醇水溶液中,水热固化反应,洗涤,干燥,高温煅烧处理,得到所述具有碗状结构的金属氧化物‑碳基复合材料。此碗状空心结构排除了传统空心粒子中不必要的闲置空间,与直径相同的空心球相比,具有更高的堆积密度,提高了电极的体积能量和功率密度,克服了传统空心粒子体积能量密度低的缺点。
-
公开(公告)号:CN115910622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210695022.9
申请日:2022-06-20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可弯曲钛基掺硼金刚石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半导体材料技术领域。通过选择金属钛尺寸、预处理金属钛改善其对金刚石的附着能力、再将其作为基底材料,利用金属钛良好的弯曲性能和稳定的化学性质,从而制备出可弯曲钛基掺硼金刚石薄膜。经上述简单、便捷的制备方法得到的钛基掺硼金刚石薄膜,可以兼顾柔性可弯曲功能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以此组装而成的柔性电容器器件在电流密度为0.1mA cm‑2时,得到功率密度为3mW cm‑2和能量密度为12.36mJ cm‑2。因此,极大的扩展了掺硼金刚石在柔性超级电容器领域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5548342B
公开(公告)日:2023-05-12
申请号:CN202211278752.5
申请日:2022-10-19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3DTi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制备过程中将原材料Al、Ti和C按比例置于石英管中于惰性气体环境的高频感应炉中熔炼,得到合金锭,然后将得到的合金锭加工成厚度30‑50μm、宽度3cm的合金条,然后置于NaOH溶液中腐蚀48h后采用超纯水洗涤至中性,真空烘干,即得到3DTiC复合材料。将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制备,作为锂金属负极骨架,TiC含有丰富的亲锂官能团,在诱导锂的均相成核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效地调节了金属锂的形核并抑制了锂枝晶的生长,电化学性能显著提高。
-
公开(公告)号:CN113809300B
公开(公告)日:2023-03-31
申请号:CN202111090825.3
申请日:2021-09-17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587 , H01M4/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金属电池三维双层结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电极材料技术领域,所述负极材料包括基底及位于基底表面的碳纳米管,其制备方法为:对基底进行氧化刻蚀,之后置于可溶性金属盐‑氟化铵‑尿素溶液中,加热,得到含有金属纳米线的基底,然后与双氰胺一起煅烧即可;本发明通过对基底进行氧化刻蚀处理,不仅使其与碳纳米管的结合强度提高,而且使得基底比表面积增大,从而可以负载更多的碳纳米管;同时本发明制得的双层结构材料形貌规则,导电性能优异,将其作为锂金属电池负极材料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的形成,且稳定性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5621431A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210513217.7
申请日:2022-05-11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锂金属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金属电池技术领域,通过对锂金属电池金属锂负极材料进行简单的机械压载获得三维泡沫镍@金属锂复合负极材料,可以用于抑制锂枝晶的形成和改善锂金属电池电化学性能。本发明制得的锂金属用负极材料可诱导锂金属电池中锂离子的均匀沉积或溶出,从而有效地抑制锂金属中锂枝晶或者死锂的形成,提升了锂金属电池的库伦效率、循环寿命和安全稳定性,相比于其他方法,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成本低且有利于制备大尺寸柔性电池,推动了锂金属电池商业化和柔性化的发展。
-
公开(公告)号:CN115000412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617831.8
申请日:2022-06-01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金属电池材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表面改性碳布3D骨架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表面改性碳布3D骨架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亲水碳布的制备:2)改性碳布的制备。本发明以经常使用的碳布集流体作为3D骨架,导电性好,韧性强,可以有效控制锂金属的体积变化,降低电流密度,并且对其进行了表面改性过程中并未引入过多非活性物质,实现了3D骨架性能的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4164441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1634365.6
申请日:2021-12-29
Applicant: 山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
IPC: C25B1/04 , C25B11/054 , C25B11/065 , C25B11/075 , C25B11/09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氢氧化镍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氧析出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属于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催化剂的制备过程包括:将Ni(NO3)2·6H2O溶于水和三甘醇中,加入石墨烯得到溶液A;将尿素、TBAH溶液和NaHCO3溶于水中得到溶液B;把溶液A和B混合并进行水热反应,得到氢氧化镍纳米带/石墨烯,将其溶于水中超声,再与冷冻的弱酸水溶液混合,得到氢氧化镍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氧析出催化剂。本发明将氢氧化镍纳米带生长在石墨烯上,提高了材料的导电性,通过采用低温酸处理,生成超小尺寸(<5nm)的氢氧化镍颗粒,加大了活性位点的暴露,实现了该材料OER电催化活性的有效提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