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全息感知数据的高速服务区风险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81791B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210236418.7

    申请日:2022-03-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全息感知数据的高速服务区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高速服务区的感知设备所采集的全息感知数据;将高速服务区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并将每个功能区域划分为多个栅格,确定风险识别与预警的时段长度;获取各功能区域的各栅格的行人风险指数并确定行人风险评价阈值;获取各功能区域的各栅格的当前车辆风险指数并确定当前车辆风险评价阈值;获取各功能区域的各栅格的预测车辆风险指数并确认预测车辆风险评价阈值;判断不同是否存在栅格的风险指数大于对应的评价阈值,若是,判断该栅格存在风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能够对不同区域的风险大小进行量化分析,全面、有效识别、预警服务区不同等级的风险。

    基于路侧感知设备数据融合的目标行车安全风险预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19874A

    公开(公告)日:2022-04-29

    申请号:CN202111413903.9

    申请日:2021-1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路侧感知设备数据融合的目标行车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用于对目标车辆进行风险预警,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路侧感知设备的传感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设于待预警区域路侧,所述待预警区域内行驶目标车辆;S2:对所述路侧感知设备获取的传感数据进行数据融合,获取融合数据;S3:根据所述融合数据对待预警区域进行多目标跟踪;S4:基于所述多目标跟踪结果获取待预警区域中目标车辆的行车安全风险场;S5:筛选行车安全风险场中对目标车辆风险高于风险阈值的物体并发出预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准确高效的对目标车辆进行风险预警。

    基于路侧感知设备数据融合的目标行车安全风险预警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419874B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111413903.9

    申请日:2021-11-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路侧感知设备数据融合的目标行车安全风险预警方法,用于对目标车辆进行风险预警,包括以下步骤:S1:获取路侧感知设备的传感数据,所述路侧感知设备设于待预警区域路侧,所述待预警区域内行驶目标车辆;S2:对所述路侧感知设备获取的传感数据进行数据融合,获取融合数据;S3:根据所述融合数据对待预警区域进行多目标跟踪;S4:基于所述多目标跟踪结果获取待预警区域中目标车辆的行车安全风险场;S5:筛选行车安全风险场中对目标车辆风险高于风险阈值的物体并发出预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够准确高效的对目标车辆进行风险预警。

    一种基于全息感知数据的高速服务区风险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8179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236418.7

    申请日:2022-03-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全息感知数据的高速服务区风险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待识别的高速服务区的感知设备所采集的全息感知数据;将高速服务区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域,并将每个功能区域划分为多个栅格,确定风险识别与预警的时段长度;获取各功能区域的各栅格的行人风险指数并确定行人风险评价阈值;获取各功能区域的各栅格的当前车辆风险指数并确定当前车辆风险评价阈值;获取各功能区域的各栅格的预测车辆风险指数并确认预测车辆风险评价阈值;判断不同是否存在栅格的风险指数大于对应的评价阈值,若是,判断该栅格存在风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能够对不同区域的风险大小进行量化分析,全面、有效识别、预警服务区不同等级的风险。

    一种基于GHZ态的隐私保护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6800464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048561.8

    申请日:2023-01-3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GHZ态的隐私保护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所述方法包括:用户端向中继服务器发送认证请求,并在接收到返回的随机数r(i)后,准备n个GHZ态粒子,并将第二个粒子发送给中继服务器;用户端对第一、三个粒子进行量子门变换,并计算C(i)=m(i)||ID(i)⊕r(i)||m(i),将C(i)和第一、三个粒子发送给中继服务器;中继服务器对第二个粒子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R;用Bell态对第一、三粒子进行联合测量,得到测量结果B;中继服务器根据C(i)、R、B和r(i),确定是否身份认证通过。应用本发明可以不需要存储量子密钥,实现在隐蔽身份信息、交易信息等隐私的同时进行验证身份。

    一种耐疲劳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171132A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110999660.5

    申请日:2021-08-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疲劳应力吸收层配合比设计方法,绘制沥青用量与物理力学指标关系图,以沥青用量为横坐标,将试验结果绘制成沥青用量与各项指标的关系曲线。求取相应于稳定度最大值的沥青用量a1、相应于密度最大的沥青用量a2以及相应的空隙率范围中值沥青用量a3,求取三者平均值作为最佳沥青用量的初始值OAC1。对五种不同油石比的混合料分别辗压成型,在应变控制加载模式下对沥青混合料进行四点弯曲疲劳寿命测试。对不同油石比的沥青混合料进行三组平行试验,结果取平均值,得到考虑疲劳寿命的最佳油石比OACfatigue。本方法提高所设计应力吸收层的疲劳性能,降低服役期间因疲劳裂缝产生二次病害的可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便于养护。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