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315231A

    公开(公告)日:2025-01-14

    申请号:CN202411452887.8

    申请日:2024-10-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一种电池、电池包及用电设备,其中,电池包括壳体、卷芯、弹性绝缘座、绝缘件、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二端子包括沿第一方向连接的限位板、连接柱和集流板,集流板位于第一端子远离卷芯的一侧,集流板嵌设于绝缘件中;而且电池具有垂直于第一方向的辅助平面,绝缘件在辅助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一端子在辅助平面上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至少部分落入第二投影内,由此,集流板受力时,第一端子会限制绝缘件,进而限制集流板朝向壳体内移动,即,此种结构的电池,其第二端子在受力时不易朝壳体内移动,电池的结构可靠性比较高。

    一种复合碳源包覆磷酸铁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和涉电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9240644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367275.9

    申请日:2024-09-29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碳源包覆磷酸铁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和涉电设备,涉及材料领域。该制备方法包括:将磷酸铁、锂源、第一碳源和溶剂进行第一混合、研磨得到浆料,然后喷雾干燥得到粉体材料;将粉体材料和第二碳源进行第二混合,然后在惰性气氛下烧结得到复合碳源包覆磷酸铁锂材料;第一碳源包括热解温度不高于500℃的小分子碳源,第二碳源包括热解温度不低于600℃的高热稳定碳源。本申请提供的复合碳源包覆磷酸铁锂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第一碳源和第二碳源的配合,实现对磷酸铁锂材料的均匀包覆,解决磷酸铁锂融合‑生长后,现有碳包覆方案无法对其进行均匀包覆的问题。

    一种电池及电池包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9009388A

    公开(公告)日:2024-11-22

    申请号:CN202410237267.6

    申请日:2024-03-0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电池及电池包,电池包括壳体、卷芯、绝缘座、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壳体具有开口;卷芯设置在壳体内;绝缘座设置在壳体内且封闭开口,绝缘座背向卷芯的侧面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绝缘座设有连接孔,连接孔从第一安装槽槽底壁贯穿至绝缘座朝向卷芯的侧面;第一端子嵌设在第一安装槽,并穿过连接孔与卷芯的第一电极接头连接以形成导电通路;第二端子嵌设在第二安装槽中,并通过壳体与卷芯的第二电极接头形成导电通路。上述电池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位于同一侧,多个电池在串联/并联时可在电池同一侧布线,而壳体为导电通路一部分,壳体背向开口的侧面也可作为连接端子,多个电池也可异侧布线,布线便捷。

    一种高面密度复合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914070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0769180.9

    申请日:2023-06-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面密度复合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涉及锂离子电池制备技术领域。所述高面密度复合正极片包括:设于中间的集流体;集流体设有上下两个表面;每个表面均由内至外依次涂布有内涂层和外涂层;其中,内涂层和外涂层的面密度不同,且外涂层中包括具有导电性的纳米金属颗粒。本发明所提供的高面密度复合正极片采用双层涂布技术,将不同的浆料涂覆在集流体上,通过在外涂层中加入高导电性的纳米银颗粒,增加极片敷料面密度的同时,避免极片的电阻率提升和正负极距离增加导致锂离子传输的难度增加,改善极片导电性能及电芯循环性能,并且其制作过程简单,电芯性能改善明显。

    一种含有紧固壳的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4597557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210246363.8

    申请日:2022-03-1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有紧固壳的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为上端具有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壳体的内部设有裸电芯,所述壳体的上端开口处连接有盖帽组件,所述盖帽组件包括密封件,且密封件通过插接方式连接,所述裸电芯上设有若干极耳,所述若干极耳与若干集流盘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若干集流盘分别与盖帽组件和壳体电连接,密封件中的密封钉与密封块过盈连接,完成了对连接孔一和连接孔三的密封,无需对密封钉采用激光焊接的方式将其安装在盖帽组件上,解决了动力电池中盖帽的密封钉通过激光焊接密封,不仅增加了焊接工序成本,而且带来了焊接产生焊渣带来的短路风险的技术问题。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