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33679B
公开(公告)日:2019-08-09
申请号:CN201710034284.X
申请日:2017-01-18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H04L9/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GHZ态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法,所述基于GHZ态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法基于三粒子GHZ态在X基下的特殊性质;由第三方进行粒子分配,利用三粒子GHZ态在Z基和X基下具有不同的表示的特性作为密钥分发的关键点。本发明具有第三方TP(Third Part)为其他两名用户进行密钥分发的协议,大大减少了用户之间的量子传输信道,降低了复杂度,同时也减轻了成本,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经过安全性分析。本协议能抵御截获重发攻击,中间人攻击和纠缠攻击,而作为第三方可以是不可信的。
-
公开(公告)号:CN108173654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810205038.0
申请日:2018-03-13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H04L9/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于量子技术的安全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半量子技术的两方密钥协商方法及系统,有三个用户参与本协议的执行,两个协商密钥的用户,一个半可信的第三方,两个用户只需具备两个基本的量子功能,具体为:测量:使用经典基{|0>,|1>}测量量子,生成一个新的量子|0>或|1>,并发送出去;反射:收到的量子后,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发回给发送者;而第三方具有高级的量子功能,可以制备量子态、可使用各种基测量量子态、具有量子存储功能;本发明同时公开一种基于半量子技术的两方密钥协商系统。本发明提出的协议是一个基于量子技术的两方密钥协商协议,在保证密钥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还满足协议的公平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778287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710021804.3
申请日:2017-01-12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6F21/5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21/5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云模型推理的移动用户行为可信评判模型及评判方法,可信评判模型为移动用户行为评判标准集为C={C1,C2,...,Cn},其中表示移动用户ui(i=1,2,...,n)的评判标准集的数字特征。所述评判方法包括:评判主体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容忍度,容忍度用R表示;以评判标准集为依据得到评判该移动用户行为的数字特征,由正向云发生器,正向云发生器是将定性概念转换成定量的描述,得到代表移动用户行为的云滴,并经过转换得到表征移动用户行为的云模型和移动用户行为评判的云模型;最后经过云模型推理及云模型综合评判。本发明建立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基于云模型推理的移动用户行为可信评判模型,确保移动用户行为可信评判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的安全可信。
-
公开(公告)号:CN108173654B
公开(公告)日:2020-06-23
申请号:CN201810205038.0
申请日:2018-03-13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H04L9/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于量子技术的安全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基于半量子技术的两方密钥协商方法及系统,有三个用户参与本协议的执行,两个协商密钥的用户,一个半可信的第三方,两个用户只需具备两个基本的量子功能,具体为:测量:使用经典基{|0>,|1>}测量量子,生成一个新的量子|0>或|1>,并发送出去;反射:收到的量子后,不做任何修改,直接发回给发送者;而第三方具有高级的量子功能,可以制备量子态、可使用各种基测量量子态、具有量子存储功能;本发明同时公开一种基于半量子技术的两方密钥协商系统。本发明提出的协议是一个基于量子技术的两方密钥协商协议,在保证密钥绝对安全的前提下,还满足协议的公平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533679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710034284.X
申请日:2017-01-18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H04L9/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4L9/0852 , H04L9/081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GHZ态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法,所述基于GHZ态的量子密钥分发方法基于三粒子GHZ态 在X基下的特殊性质;由第三方进行粒子分配,利用三粒子GHZ态在Z基和X基下具有不同的表示的特性作为密钥分发的关键点。本发明具有第三方TP(Third Part)为其他两名用户进行密钥分发的协议,大大减少了用户之间的量子传输信道,降低了复杂度,同时也减轻了成本,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经过安全性分析。本协议能抵御截获重发攻击,中间人攻击和纠缠攻击,而作为第三方可以是不可信的。
-
公开(公告)号:CN106506567A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710021802.4
申请日:2017-01-12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H04L29/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行为评判的隐蔽式网络攻击主动发现方法,包括:采用模糊聚类算法对通过“移动用户行为可信评判”结果“不可信”的移动用户依据其行为特征进行分类;针对各移动用户行为特征定义为相应的攻击行为因子,建立移动用户相应的攻击行为度量指标,采用基于模糊聚类的隐蔽式网络攻击行为深度挖掘算法;计算“不可信”移动用户的攻击行为因子,判定“不可信”移动用户是否存在某种攻击;如果该“不可信”移动用户有攻击行为,则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本发明解决了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安全应用的低可控性与安全需求之间的矛盾;本发明提前阻止可能发生的隐蔽式网络攻击,为构建安全可信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奠定理论基础。
-
公开(公告)号:CN205665871U
公开(公告)日:2016-10-26
申请号:CN201620574340.X
申请日:2016-06-15
Applicant: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IPC: G08C17/0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建筑物能耗监控系统,其包括由若干个采集节点组成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用于对由采集节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的汇聚节点,采集节点与耗能设备连接,用于采集耗能设备的耗能信息进行采集;采集节点均匀分布在建筑物内,并通过Zigbee网络与汇聚节点进行通信;汇聚节点通过互联网将汇总的能耗信息传递给监控管理平台和移动电子设备;该智能建筑物能耗监控系统对各模块进行了有效、合理的布局,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及有线网络和4G通信网络相结合的应用于建筑物能耗监控系统上,形成了小型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实时监控能力,实现了对城市建筑群的大多数据建筑物能耗情况进行远程、实时的监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