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8163836A
公开(公告)日:2018-06-15
申请号:CN201810144623.4
申请日:2018-02-12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9K11/7728 , C01P2006/80 , C09K11/65 , C09K11/774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的提纯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在制备的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中加入丙酮,丙酮与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溶液体积比≥0.5;丙酮与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溶液混合均匀后,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出现团聚现象,溶液由透明变得浑浊,通过离心操作实现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与液体的分离,最后经干燥后得到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粉末。本发明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沉淀剂‑丙酮使得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点具有合成产物纯度高、产物发光性与稳定性良好、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等优势,克服了金属离子掺杂碳量子制备过程中透析所带来的工艺复杂、成本高、消耗时间长等缺陷。
-
公开(公告)号:CN107722971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1055807.5
申请日:2017-11-01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光与荧光探针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稀土掺杂柠檬酸锌荧光粉。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发光材料,为稀土离子激活的柠檬酸锌有机盐络合物,其化学组成表示式为C12H14O16Zn3-x:xRe3+,其中Re为Eu、Tb等,x为稀土离子取代柠檬酸锌基质中锌离子的量,1%≤x≤9%。本发明的稀土掺杂柠檬酸锌荧光粉为片状,其长×宽为1~10×0.5~5μm。该发光粉由稀土离子掺杂取代柠檬酸锌中的锌离子并形成发光中心,具有合成产物纯度高,产物发光性与稳定性良好等优势。本发明所提供的稀土掺杂柠檬酸锌荧光粉可应用于发光材料、生物荧光标记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8587618A
公开(公告)日:2018-09-28
申请号:CN201810674751.X
申请日:2018-06-27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柠檬酸螯合锌为前驱体的高荧光性锌离子掺杂碳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其制备步骤包括:(1)柠檬酸溶液的配制;(2)锌盐溶液的配制;(3)柠檬酸螯合锌前驱体的制备;(4)水热制备锌离子掺杂碳量子点;(5)纯化。在本发明中,锌离子掺杂碳量子点荧光强度随着锌离子浓度变化而变化,相比于未掺杂的碳量子点,荧光强度能增加4-8倍,且最佳激发波长和发射波长均出现红移。除此之外,本发明中提供的锌离子掺杂碳量子点采用一步水热法完成,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合成条件温和、成本低,无毒等优势,可应用于光学器件和生物医学等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8288711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810144620.0
申请日:2018-02-12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制备方法,所述四元锂离子电池材料的分子式为LiNi0.6Co0.1Mn0.1Fe0.1O2。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称取可溶性镍盐、可溶性钴盐、可溶性锰盐、可溶性铁盐,并同时加入去离子水中进行溶解配制成混合溶液;将沉淀剂加入到去离子水中进行溶解配制成沉淀剂溶液;将混合溶液滴加入到沉淀剂溶液中进行搅拌混合、共沉淀反应、抽滤、洗涤、干燥得到前驱体,静置老化;将镍钴锰铁四元材料前驱体与锂源混合均匀,经预烧-研磨-二次烧结得到镍钴锰铁四元正极材料。本发明通过向三元材料中引入第四元素铁,由于引入离子半径及电负性与被替元素接近,引入过后不会破坏,并且还能稳定其层状结构从而提高其循环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2614975A
公开(公告)日:2021-04-06
申请号:CN202011487430.2
申请日:2020-12-16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MOFs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IL‑53(Al‑Fe)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该材料的制备以FeCl3·6H2O和Al(NO3)3·9H2O为金属离子原料,以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通过溶剂热法可合成不同Al/Fe比例的双金属MOFs结构的MIL‑53(Al‑Fe)材料。尤其对苯二甲酸:Al3+:Fe3+的摩尔比为6:1:3时合成的MIL‑53(Al‑Fe),做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首次放电/充电比容量分别为1577mAh/g和1114mAh/g,循环100次后,放电比容量仍能保持892mAh/g,表现出优异的比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本发明提供的MIL‑53(Al‑Fe)材料,电化学性能好且成本低廉,制备条件温和且易于操作,因此具有做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良好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9585825A
公开(公告)日:2019-04-05
申请号:CN201811431176.7
申请日:2018-11-28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金属MOF前驱体合成的Ni/NiFe2O4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Ni/NiFe2O4电极材料由单质Ni和NiFe2O4复合组成,其制备方法是以可溶性镍盐和铁盐为主原料,氨基对苯二甲酸为配体,采用溶剂热法构建了Ni-Fe-MOFs前驱体,进一步经干燥焙烧得到Ni/NiFe2O4电极材料。采用本发明方法合成的Ni/NiFe2O4,材料形貌和尺寸均匀,约为200~400nm,其中Ni与NiFe2O4弥散分布,且具有高比表面积和高孔隙率,因此既有良好电子电导率,又可为锂离子提供良好的传输通道,所以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表现出优异的结构稳定性、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低,成本低,得到的Ni/NiFe2O4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8428877A
公开(公告)日:2018-08-21
申请号:CN201810262597.5
申请日:2018-03-28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52 , H01M10/0525 , B82Y30/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纳米Fe3O4@C原位复合多孔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生产技术领域。本发明基于柠檬酸盐的多羟基结构特征,从分子尺度设计以柠檬酸铁螯合物为前驱体,碳化得到Fe3O4弥散分布于多孔碳骨架中的原位Fe3O4@C复合多孔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本发明采用络合沉淀法制备柠檬酸铁前驱体并在惰性气氛中进行碳化,Fe3+在原位位点上生成Fe3O4,C6H5O73-分解形成碳骨架,多孔结构则得益于其他分解产物的溢出,其制备条件温和,合成工艺简单可控,成本低。本发明合成的电极材料可实现Fe3O4的原位纳米晶化及弥散分布,且不需外加碳源,同时,碳的多孔结构有利于提高电子迁移速率,增强电解液和电极材料的接触而改善电极材料的储锂性能,实现Fe3O4与多孔碳结构的协同作用,有效解决Fe3O4体积效应引起的容量衰减显著,循环稳定差等问题,使得Fe3O4@C复合材料实现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9616641A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811477765.9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IPC: H01M4/36 , H01M4/48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四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Co-Mn-V-O)。本发明也提供了该四元材料的相应合成方法:在前驱体合成阶段,通过草酸共沉淀将钒元素引入到体系中,能保证V元素以较大量均匀参与晶体形成新四元正极材料,且Mn能在酸性条件下能以Mn2+形式稳定存在,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合成工艺简单,产物稳定性好。本发明的四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实现了将钒以第四组元均匀引入,形成新的镍钴锰钒四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能在较高的截止电压下(4.6V)有着良好的循环及倍率性能,且由于Co含量的降低而降低成本以及减少Co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因此该材料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应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08179009A
公开(公告)日:2018-06-19
申请号:CN201810144629.1
申请日:2018-02-12
Applicant: 成都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铕离子掺杂碳量子点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碳量子点以柠檬酸为前驱体碳源,铕离子掺杂离子浓度为0.5~5%,形貌为球形,直径为1~10nm。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称取柠檬酸置于烧杯中,加入水搅拌使溶解得柠檬酸溶液;称取稀土氧化铕,滴入浓硝酸,待稀土氧化物反应完全稀土硝酸盐溶液;将柠檬酸溶液和稀土硝酸铕溶液混合、搅拌然后在100~240℃条件下进行2~15h的水热反应,得到的黄色透明液体即为铕离子掺杂柠檬酸碳量子点。本发明具有合成产物纯度高、产物发光性与稳定性良好、碳量子点颜色可调的优点,克服了传统碳量子点发光单一性,使得发光向红光区域移动,在光学器件和生物医学等领域应用前景好。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