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72779A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11151985.3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杭州格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
Inventor: 向新宇 , 杨玉强 , 徐川子 , 王伟峰 , 陈奕 , 姚冰峰 , 郭大琦 , 夏霖 , 马笛 , 洪潇 , 何岳昊 , 李强强 , 吕思源 , 柴丽萍 , 董建洋 , 叶笑朗 , 张子发 , 虞振兴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支持智能物联电能表的交互控制方法及有序充电终端,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充电请求中的电池信息;向智能物联电能表提出功率查询请求;分析功率,生成至少两种充电模式并发送至用户端;根据选择的充电模式,向智能物联电能表发送预留功率请求以获得与预期功率等值的预留功率,基于预留功率和与其余充电桩均分的分配功率对电池进行充电;视情况调整分配功率使用优先级。本发明通过主动规划和用户选择的方式将可控变量进行主动控制,以最大程度减少需要预测的变量,降低预测难度,进而提高充电时长的预测准确性,并充分匹配双方的供需关系,以便于为充电车主提前规划时间,减少占位时长,进而提高充电桩的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872779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151985.3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杭州格创新能源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
Inventor: 向新宇 , 杨玉强 , 徐川子 , 王伟峰 , 陈奕 , 姚冰峰 , 郭大琦 , 夏霖 , 马笛 , 洪潇 , 何岳昊 , 李强强 , 吕思源 , 柴丽萍 , 董建洋 , 叶笑朗 , 张子发 , 虞振兴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支持智能物联电能表的交互控制方法及有序充电终端,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充电请求中的电池信息;向智能物联电能表提出功率查询请求;分析功率,生成至少两种充电模式并发送至用户端;根据选择的充电模式,向智能物联电能表发送预留功率请求以获得与预期功率等值的预留功率,基于预留功率和与其余充电桩均分的分配功率对电池进行充电;视情况调整分配功率使用优先级。本发明通过主动规划和用户选择的方式将可控变量进行主动控制,以最大程度减少需要预测的变量,降低预测难度,进而提高充电时长的预测准确性,并充分匹配双方的供需关系,以便于为充电车主提前规划时间,减少占位时长,进而提高充电桩的运行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6890668A
公开(公告)日:2023-10-17
申请号:CN202311146180.X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台州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 , 浙江大学
Inventor: 徐川子 , 杨玉强 , 胡若云 , 姚冰峰 , 王伟峰 , 郭大琦 , 茹传红 , 夏霖 , 马笛 , 洪潇 , 秦建 , 李题印 , 罗扬帆 , 冯涛 , 张驰 , 陈奕 , 何岳昊 , 周波 , 夏旭华 , 陈识微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同步互联的安全充电方法及充电装置,包括:摄像端响应于所述第一采集指令进行视频采集并将接收第一采集指令的时刻作为起始采集时刻;摄像端响应于所述第二采集指令进行视频采集及识别并将接收第二采集指令的时刻作为识别采集时刻;若判断识别监测区域内具有相对应的识别目标则发送至服务器,并将相应时刻作为提醒采集时刻;若判断达到安全提醒条件则基于提醒采集时刻开始向请求端同步识别监测区域的视频并控制提醒装置响应;基于所述起始采集时刻、识别采集时刻、终止采集时刻和/或提醒采集时刻对视频处理后同步至请求端。
-
公开(公告)号:CN116890668B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146180.X
申请日:2023-09-07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台州供电公司 , 浙江大学
Inventor: 徐川子 , 杨玉强 , 胡若云 , 姚冰峰 , 王伟峰 , 郭大琦 , 茹传红 , 夏霖 , 马笛 , 洪潇 , 秦建 , 李题印 , 罗扬帆 , 冯涛 , 张驰 , 陈奕 , 何岳昊 , 周波 , 夏旭华 , 陈识微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息同步互联的安全充电方法及充电装置,包括:摄像端响应于所述第一采集指令进行视频采集并将接收第一采集指令的时刻作为起始采集时刻;摄像端响应于所述第二采集指令进行视频采集及识别并将接收第二采集指令的时刻作为识别采集时刻;若判断识别监测区域内具有相对应的识别目标则发送至服务器,并将相应时刻作为提醒采集时刻;若判断达到安全提醒条件则基于提醒采集时刻开始向请求端同步识别监测区域的视频并控制提醒装置响应;基于所述起始采集时刻、识别采集时刻、终止采集时刻和/或提醒采集时刻对视频处理后同步至请求端。
-
公开(公告)号:CN116912780A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11173656.9
申请日:2023-09-12
Applicant: 杭州慕皓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 ,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模式动态切换的充电监测保护方法及保护系统,接收充电起始信号,将相应充电桩的标签信息发送至监控端,确定白光图像中与充电桩所对应的可停车区域并得到第一像素点集合;对可停车区域内的电动汽车的汽车区域识别并得到第二像素点集合,将第一像素点集合和第二像素点集合内的像素点比对得到差别像素点集合;按照第一监测模式对差别像素点集合内的像素点的像素值进行判断,在像素点的像素值达到预设的变换条件后对所变换的像素点的像素值进行图像截取得到待识别图像;按照第二监测模式对待识别图像进行目标识别;接收充电截止信号,清除第二像素点集合、差别像素点集合,将第一像素点集合与可停车区域对应存储。
-
公开(公告)号:CN116912780B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173656.9
申请日:2023-09-12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杭州市富阳区供电公司 , 杭州慕皓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模式动态切换的充电监测保护方法及保护系统,接收充电起始信号,将相应充电桩的标签信息发送至监控端,确定白光图像中与充电桩所对应的可停车区域并得到第一像素点集合;对可停车区域内的电动汽车的汽车区域识别并得到第二像素点集合,将第一像素点集合和第二像素点集合内的像素点比对得到差别像素点集合;按照第一监测模式对差别像素点集合内的像素点的像素值进行判断,在像素点的像素值达到预设的变换条件后对所变换的像素点的像素值进行图像截取得到待识别图像;按照第二监测模式对待识别图像进行目标识别;接收充电截止信号,清除第二像素点集合、差别(56)对比文件邓智浩;郭雨婷;丘权威;陈德胜;贺粤;谢家兴.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车辆识别系统.电子世界.2020,(第02期),全文.
-
公开(公告)号:CN116703644A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10388456.9
申请日:2023-04-12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安吉县供电公司
IPC: G06Q50/06 , G06Q10/04 , G06Q10/0639 , G06F18/214 , G06N3/04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Attention‑RNN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方法,涉及电力系统负荷预测技术领域。当前电力负荷预测存在无法处理非线性和非平稳数据等的问题;本发明包括步骤:基于Attention机制量化负荷时间序列中各时间节点间所隐含的时序相关性,提取互相关特征;接着,利用RNN网络的记忆特性,基于RNN提取负荷长期序列中所隐含的趋势特征以及周期特征,挖掘负荷序列的时序依赖性。利用Attention机制及RNN网络特性,从历史数据中挖掘负荷时序的时间相关性与长期依赖特征,形成基于Attention‑RNN的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根据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模型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本发明综合考虑负荷时序特征及外部多维影响因素,相较于传统预测方法,有效提高短期电力负荷预测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076894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343999.5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 国网浙江浙电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宁波产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杨玉强 , 李海弘 , 俞晨玺 , 张莹 , 刘畅 , 胡晓哲 , 柳志军 , 叶静娴 , 陈甜妹 , 徐天天 , 包江雪 , 陈晓丰 , 葛军萍 , 吴建锋 , 王健国 , 王婧 , 温少清 , 沈琦 , 张晓莹 , 刘勇 , 左小草
IPC: G06F18/20 , G06F16/904 , G06Q10/0631 , G06Q10/10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应链风险全过程监测防控管理方法及管理系统,通过在物资全业务流嵌入数字监督管控技术手段,能够对供应链业务风险开展实时动态监测、形成发现、预警督办和反馈整改的监督新模式,打造物资数字监督业务网,促提升物资核心敏感业务作业规范水平。本发明获取供应链内所有的第一设备以及每个第一设备所对应的第一状态;根据所述第一状态确定相对应的第一模型,采集与第一设备所对应的第一采集信息;第一模型对所述第一采集信息分析确定满足预设要求的第二采集信息,将第二采集信息和扩充展示信息分别填充至第二基准信息模版内,得到与供应链相应第一设备对应的第一监测防控管理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7094530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311335387.1
申请日:2023-10-16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 国网浙江浙电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宁波产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杨玉强 , 李海弘 , 张莹 , 徐天天 , 赵欣 , 陈甜妹 , 刘畅 , 陈枫 , 马骏 , 俞晨玺 , 陈晓丰 , 叶静娴 , 吴建锋 , 王健国 , 胡恺锐 , 吴海朋 , 杨岸涛 , 左小草 , 张晓莹 , 刘勇 , 马新强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F16/25 , G06F16/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网供应链指标体系管控方法及系统,可以实现供应链指标体系数字化管控。包括:在判断用户需要构建供应链指标体系时生成初始体系交互表;根据所述体系级别信息生成级别相对应的多级单元交互界面;基于所述节点触发图标在多级单元交互界面的不同节点区域生成相应的树节点,基于预设交互连接策略对不同节点区域的树节点相连接,以使所有的树节点分别连接形成树状图;生成与每个树状图对应的数据存储空间;按照预设转化策略对多级单元交互界面的树状图转化,生成相对应的供应链指标体系表并添加相对应的体系名称信息,获取与树节点所对应的量化信息计算得到每个树节点所对应的指标值并在供应链指标体系表内对应显示。
-
公开(公告)号:CN117076894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1343999.5
申请日:2023-10-17
Applicant: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物资分公司 , 国网浙江浙电招标咨询有限公司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 浙江华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宁波产链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Inventor: 杨玉强 , 李海弘 , 俞晨玺 , 张莹 , 刘畅 , 胡晓哲 , 柳志军 , 叶静娴 , 陈甜妹 , 徐天天 , 包江雪 , 陈晓丰 , 葛军萍 , 吴建锋 , 王健国 , 王婧 , 温少清 , 沈琦 , 张晓莹 , 刘勇 , 左小草
IPC: G06F18/20 , G06F16/904 , G06Q10/0631 , G06Q10/10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应链风险全过程监测防控管理方法及管理系统,通过在物资全业务流嵌入数字监督管控技术手段,能够对供应链业务风险开展实时动态监测、形成发现、预警督办和反馈整改的监督新模式,打造物资数字监督业务网,促提升物资核心敏感业务作业规范水平。本发明获取供应链内所有的第一设备以及每个第一设备所对应的第一状态;根据所述第一状态确定相对应的第一模型,采集与第一设备所对应的第一采集信息;第一模型对所述第一采集信息分析确定满足预设要求的第二采集信息,将第二采集信息和扩充展示信息分别填充至第二基准信息模版内,得到与供应链相应第一设备对应的第一监测防控管理数据。(56)对比文件CN 114612018 A,2022.06.10CN 114676015 A,2022.06.28CN 115638813 A,2023.01.24CN 116824484 A,2023.09.29US 2019305589 A1,2019.10.03藏志刚.内蒙古电力物资管理信息平台架构及功能设计《.内蒙古电力技术》.2017,第35卷(第4期),92-96.杨玉强 等.基于电力数据的产业链运行监测模型构建研究《.产品与技术》.2023,74-77.Robert J. Ellison et al..Software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FromProducts to Systems of Systems 《.SoftwareEngineering Institute》.2010,1-45.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