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系统及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180670A

    公开(公告)日:2013-06-26

    申请号:CN201280003259.0

    申请日:2012-10-19

    Inventor: 柿本敦

    Abstract: 一种供暖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取得步骤(S101),从供热源取得用于请求抑制从多个供暖装置进行的散热的散热抑制指示;散热停止步骤(S102),响应于在取得步骤中取得了散热抑制指示,使多个供暖装置的散热停止;检测步骤(S103),检测多个房间各自的室温;以及散热重新开始步骤(S104),根据在检测步骤中检测到的室温,使在各个房间设置的供暖装置的散热独立地重新开始。

    化学储热装置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55508B

    公开(公告)日:2012-05-30

    申请号:CN200880115574.6

    申请日:2008-11-13

    Abstract: 一种化学储热装置(100),具有:容器(202),其收容有比重比水大且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而发热的储热材料(210);热交换器(209),其设置于所述容器(202)内,在储热工序中向所述储热材料(210)供给热量,而在散热工序中从储热材料(210)吸收热量;水流路(204),其具有向下开口的开口部(203),并且为了将应与储热材料(210)进行反应的水供给于容器(202)内而在容器(202)内设置为比热交换器(209)靠下侧;以及分散板(206),其在容器(202)内设置为比热交换器(209)靠下侧且比开口部(203)靠上侧,并且,具有用于将供给于容器(202)内的水自下而上引导的多个通孔(205)。

    供给热水系统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42643A

    公开(公告)日:2010-09-22

    申请号:CN200880114397.X

    申请日:2008-10-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给热水系统(200),其包括:储存供暖用的热水的第一箱(5);储存需要供给于热水龙头(3)的热水的第二箱(6);将第一箱(5)中的热水供给于供暖装置(4)的供暖循环路径(51);第一路径(53),其包括包围第二箱(6)在第一箱(5)内露出的部分的第一传热部(10a),并连接第一箱(5)和供暖循环路径(51)的去路部分,以能够将第一箱(5)的热水经由第一传热部(10a)供给于供暖装置(4);第二路径(55),其包括沿第一传热部(10a)配置的第二传热部(11a),通过使第二箱(6)中的热水在第二传热部(11a)中流通而使第二箱(6)中的热水与第一传热部(10a)中流通的热水进行热交换。

    供给热水系统
    7.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842643B

    公开(公告)日:2013-03-06

    申请号:CN200880114397.X

    申请日:2008-10-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供给热水系统(200),其包括:储存供暖用的热水的第一箱(5);储存需要供给于热水龙头(3)的热水的第二箱(6);将第一箱(5)中的热水供给于供暖装置(4)的供暖循环路径(51);第一路径(53),其包括包围第二箱(6)在第一箱(5)内露出的部分的第一传热部(10a),并连接第一箱(5)和供暖循环路径(51)的去路部分,以能够将第一箱(5)的热水经由第一传热部(10a)供给于供暖装置(4);第二路径(55),其包括沿第一传热部(10a)配置的第二传热部(11a),通过使第二箱(6)中的热水在第二传热部(11a)中流通而使第二箱(6)中的热水与第一传热部(10a)中流通的热水进行热交换。

    化学储热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855508A

    公开(公告)日:2010-10-06

    申请号:CN200880115574.6

    申请日:2008-11-13

    Abstract: 一种化学储热装置(100),具有:容器(202),其收容有比重比水大且通过与水进行反应而发热的储热材料(210);热交换器(209),其设置于所述容器(202)内,在储热工序中向所述储热材料(210)供给热量,而在散热工序中从储热材料(210)吸收热量;水流路(204),其具有向下开口的开口部(203),并且为了将应与储热材料(210)进行反应的水供给于容器(202)内而在容器(202)内设置为比热交换器(209)靠下侧;以及分散板(206),其在容器(202)内设置为比热交换器(209)靠下侧且比开口部(203)靠上侧,并且,具有用于将供给于容器(202)内的水自下而上引导的多个通孔(205)。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