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3.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724422A

    公开(公告)日:2023-09-08

    申请号:CN202280010989.7

    申请日:2022-01-13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新颖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该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包括:使钴水溶液与碱性水溶液起反应来形成钴化合物;混合钴化合物与锂化合物并进行第一加热处理来形成第一复合氧化物;混合第一复合氧化物与包含第一添加元素的化合物并进行第二加热处理来形成第二复合氧化物;以及混合第二复合氧化物与包含第二添加元素的化合物并进行第三加热处理,其中,第一加热处理以700℃以上且1100℃以下的温度进行,第二加热处理以700℃以上且1000℃以下的温度进行,并且,第三加热处理以等于或低于第二加热处理的温度进行。

    锂离子电池
    4.
    发明公开
    锂离子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779573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9

    申请号:CN202280054033.7

    申请日:2022-07-26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冰点以下也具有良好的放电特性的锂离子电池。在25℃环境下直到成为4.5V的电压为止以0.1C(注意,1C=200mA/g)的充电速率对包括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正极、电解质及包含碳材料的负极活性物质的负极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直到电流值成为0.01C为止以4.5V进行恒压充电,然后在‑40℃环境下直到成为2.5V的电压为止以0.1C的放电速率进行恒流放电,由此求出的放电容量的值与通过下述步骤求出的放电容量的值相比为50%以上,即在25℃环境下直到成为4.5V的电压为止以0.1C(注意,1C=200mA/g)的充电速率对上述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电,直到电流值成为0.01C为止以4.5V进行恒压充电,然后在25℃环境下直到成为2.5V的电压为止以0.1C的放电速率进行恒流放电。

    二次电池、电子设备及车辆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17838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5

    申请号:CN202280028298.X

    申请日:2022-04-05

    Abstract: 提供一种循环特性中的放电容量保持率得到提高的正极活性物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二次电池,包括:以线压100kN/m以上且3000kN/m以下的范围进行挤压的正极;以及负极,其中,在将正极用于由锂构成负极的测试用电池,进行反复50次的如下充放电循环的循环测试,即在25℃以上且45℃以下的环境下以0.5C(1C=200mA/g)的充电倍率对测试用电池进行恒流充电至4.7V的电压,然后直到充电倍率成为0.05C为止以4.7V的电压进行恒压充电,接下来以0.5C的放电倍率进行恒流放电至2.5V的电压,并且按每次循环测量电池的放电容量的情况下,在第50次循环测量出的放电容量的值满足50次循环整体中的放电容量的最大值的35%以上且低于100%的范围。

    正极活性物质、二次电池、电子设备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5312756A

    公开(公告)日:2022-11-08

    申请号:CN202210485669.9

    申请日:2022-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正极活性物质、二次电池、电子设备及车辆。提供一种由充放电循环引起的放电容量的下降得到抑制的正极活性物质及使用该正极活性物质的二次电池。提供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中放电状态和以较高电压进行充电的状态之间的晶体结构的变化少,例如CoO2层的偏离较少。例如,提供一种正极活性物质,其中在放电状态下具有属于空间群R‑3m的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且在LixCoO2中的x超过0.1且为0.24以下的充电状态下具有属于空间群P2/m的晶体结构,并且在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进行分析时,衍射图案至少在2θ为19.47±0.10°及2θ为45.62±0.05°处具有峰。

    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以及正极活性物质

    公开(公告)号:CN119487652A

    公开(公告)日:2025-02-18

    申请号:CN202380050291.2

    申请日:2023-07-04

    Abstract: 提供一种容量大且安全性高的正极活性物质。本发明是一种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形成钴化合物和镍化合物溶解而成的混合液;使混合液与碱性水溶液起反应来得到钴镍氢氧化物沉淀的悬浮液;使用水对悬浮液进行第一抽滤;在第一抽滤后使用有机溶剂进行第二抽滤,在钴镍氢氧化物中,相对于钴的原子个数比与镍的原子个数比之和的镍的原子个数比大于0且为0.01以下。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