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710870A
公开(公告)日:2020-09-25
申请号:CN202010630796.4
申请日:2015-05-29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nventor: 池沼达也
IPC: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4/133 , H01M4/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的制造方法、电极、蓄电池及电子设备。本发明提供一种为了实现电极强度高且导电率高的蓄电池而改善了的电极。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在活性物质层中包括石墨烯和改性的高分子的电极。或者,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包括集流体、其上的实质上由碳粒子构成的层以及包含改性的高分子的活性物质层的电极。该改性的高分子具有聚偏氟乙烯结构,部分具有多烯结构或芳环结构。多烯结构或芳环结构夹在聚偏氟乙烯结构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5322173B
公开(公告)日:2020-08-04
申请号:CN201510283819.8
申请日:2015-05-29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nventor: 池沼达也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极的制造方法、电极、蓄电池及电子设备。本发明提供一种为了实现电极强度高且导电率高的蓄电池而改善了的电极。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在活性物质层中包括石墨烯和改性的高分子的电极。或者,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是一种包括集流体、其上的实质上由碳粒子构成的层以及包含改性的高分子的活性物质层的电极。该改性的高分子具有聚偏氟乙烯结构,部分具有多烯结构或芳环结构。多烯结构或芳环结构夹在聚偏氟乙烯结构之间。
-
公开(公告)号:CN106104862B
公开(公告)日:2020-04-28
申请号:CN201580013593.8
申请日:2015-03-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当反复进行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锂离子电容器的充放电循环时,通过尽可能抑制电解液等的分解反应,可以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锂离子电容器的循环特性。电极包括集流体及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包括粒状活性物质、导电助剂、粘结剂、以及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粒状活性物质中的一个的表面包括与其他粒状活性物质接触的区域、与导电助剂接触的区域和与粘结剂接触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除了这些区域以外的粒状活性物质表面至少部分地接触于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
-
公开(公告)号:CN111403683B
公开(公告)日:2024-02-23
申请号:CN202010227007.2
申请日:2015-03-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583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G11/38 , H01G11/40 , H01G11/42 , H01G11/8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极、蓄电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极的制造方法。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装置,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电解质,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都包含集流体和活性物质层,第一电极的活性物质层或者第二电极的活性物质层含有粒状活性物质、导电助剂、粘结剂、以及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粒状活性物质包含碳类材料,粒状活性物质中的至少一个的表面包括与粒状活性物质中的其他一个接触的第一区域、与导电助剂接触的第二区域和与粘结剂接触的第三区域中的至少一个,并且,除了第一区域至第三区域以外的粒状活性物质中的一个的表面至少部分地接触于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
-
公开(公告)号:CN110299531A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910675974.2
申请日:2015-04-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 H01M4/36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量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特性得到提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锂化合物、锰化合物和镍化合物的混合物,对所述混合物进行加热而形成一次粒子,使多个所述一次粒子烧结而形成二次粒子,将所述二次粒子研碎成多个粒子,在所述多个粒子上覆盖含石墨烯层,所述多个粒子中,第一粒子的第一劈开面被所述含石墨烯层所覆盖,所述第一劈开面通过所述研碎而形成,所述多个粒子中,第二粒子的第二劈开面被所述含石墨烯层所覆盖,所述第一粒子和所述第二粒子通过所述石墨烯而粘结。
-
公开(公告)号:CN106486640A
公开(公告)日:2017-03-08
申请号:CN201610736693.X
申请日:2016-08-26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nventor: 池沼达也
IPC: H01M4/131 , H01M4/1391 , H01M4/04 , H01M4/36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62 , H01M10/052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05 , H01M4/0404 , H01M4/0471 , H01M4/131 , H01M4/1391 , H01M4/366 , H01M4/622 , H01M4/625 , H01M10/0525 , H01M2220/30 , Y02E60/12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极及其制造方法、蓄电池及电子设备。作为二次电池的正极的活性物质,使用包含锂、锰、以M表示的元素及氧的锂锰复合氧化物,并且使用被还原的氧化石墨烯覆盖。形成包含该活性物质、氧化石墨烯、导电助剂及粘合剂的活性物质层,并且将活性物质层浸渍在醇中,然后进行加热处理,制造氧化石墨烯被还原的电极。
-
公开(公告)号:CN106104862A
公开(公告)日:2016-11-09
申请号:CN201580013593.8
申请日:2015-03-06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当反复进行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锂离子电容器的充放电循环时,通过尽可能抑制电解液等的分解反应,可以得到锂离子二次电池或锂离子电容器的循环特性。电极包括集流体及集流体上的活性物质层。活性物质层包括粒状活性物质、导电助剂、粘结剂、以及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粒状活性物质中的一个的表面包括与其他粒状活性物质接触的区域、与导电助剂接触的区域和与粘结剂接触的区域中的至少一个。除了这些区域以外的粒状活性物质表面至少部分地接触于以氧化硅为主要成分的膜。
-
公开(公告)号:CN110380046B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1910675942.2
申请日:2015-04-27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 H01M4/48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83 , H01M4/62 , G06F1/16 , G04G21/00 , G04C10/00 , H01M4/36 , H01M4/525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量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特性得到提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活性物质,包括:具有第一面的粒子;以及覆盖所述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含石墨烯层,所述石墨烯包含氧,所述第一面具有选自(001)面、(00‑1)面、(100)面、(‑100)面、(010)面、(0‑10)面、(021)面、(02‑1)面、(0‑21)面或(0‑2‑1)面的一个晶面。
-
公开(公告)号:CN106169560B
公开(公告)日:2021-11-23
申请号:CN201610335243.X
申请日:2016-05-19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 H01M4/133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提供一种容量大的蓄电装置。另外,提供一种能量密度高的蓄电装置。另外,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蓄电装置。另外,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蓄电装置。另外,提供一种容量大的电极。另外,提供一种能量密度高的电极。另外,提供一种可靠性高的电极。另外,提供一种使用寿命长的电极。该蓄电装置包括:第一电极;以及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包括第一集电体及第一活性物质层,第一活性物质层包括第一活性物质及第一粘合剂,第一活性物质为石墨,并且,在20℃以上且70℃以下的温度下将第一电极浸渍在溶液中3小时以上之后,从第一集电体剥离第一活性物质层而测得的被剥离的样品的单位宽度的第一电极的剥离强度F为0.05N/cm以上且5N/cm以下。
-
公开(公告)号:CN112397677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65163.4
申请日:2015-12-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高容量且稳定的蓄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为了抑制用来形成活性物质层的混合物变为强碱性,将呈现碱性的活性物质混合到呈现酸性的包含第一导电助剂的氧化衍生物的水溶液中,来形成第一水溶液,对第一水溶液进行干燥,使第一导电助剂的氧化衍生物还原,来形成第一混合物,混合第二导电助剂与粘合剂来形成第二混合物,混合第一混合物与第二混合物来形成第三混合物,并且,在集流体上涂敷第三混合物。通过缓和用来形成活性物质层的混合物的强碱性,可以抑制粘合剂的凝胶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