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845332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819946.X
申请日:2017-06-29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1M10/0525 , H01M4/525 , H01M4/485 , H01M4/36 , H01M4/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设备、锂离子二次电池、正极活性物质及其制造方法。在如钴酸锂等具有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表层部设置有两种区域,其中内侧的区域为包含如钛等过渡金属的非整比化合物,而外侧的区域为如氧化镁等主族元素的化合物。该两种区域的每一个具有岩盐型晶体结构。内侧的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和表层部的两种区域是拓扑衍生的,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因充放电而发生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的变化。此外,因为与电解液接触的外包覆层使用在化学方面稳定的主族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可以提供一种循环特性优越的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6544521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763612.5
申请日:2017-06-29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1M10/058 , H01M10/052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在如钴酸锂等具有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表层部设置有两种区域,其中内侧的区域为包含如钛等过渡金属的非整比化合物,而外侧的区域为如氧化镁等主族元素的化合物。该两种区域的每一个具有岩盐型晶体结构。内侧的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和表层部的两种区域是拓扑衍生的,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因充放电而发生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的变化。此外,因为与电解液接触的外包覆层使用在化学方面稳定的主族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可以提供一种循环特性优越的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6387601A
公开(公告)日:2023-07-04
申请号:CN202310126252.8
申请日:2017-10-06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1M10/0525 , H01M4/525 , H01M4/485 , H01M4/131 , H01M10/0566 , H01M4/38 , H01M4/583
摘要: 本公开的发明名称是“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以及正极活性物质粒子的制造方法”。提供一种当被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时抑制因充放电循环导致的容量减少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偏析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层部形成覆盖层。正极活性物质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的内部。第二区域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的表层部及内部的一部分。第一区域包含锂、过渡金属及氧。第二区域包含镁、氟及氧。
-
公开(公告)号:CN116053451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269282.4
申请日:2017-06-29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1M4/36 , H01M4/525 , H01M10/0525 , H01M4/38 , H01M4/48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如钴酸锂等具有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设置有两种区域,其中内侧的区域为包含如钛等过渡金属的非整比化合物,而外侧的区域为如氧化镁等主族元素的化合物。该两种区域的每一个具有岩盐型晶体结构。内侧的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和表层部的两种区域是拓扑衍生的,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因充放电而发生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的变化。此外,因为与电解液接触的外包覆层使用在化学方面稳定的主族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可以提供一种循环特性优越的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10380046B
公开(公告)日:2022-09-20
申请号:CN201910675942.2
申请日:2015-04-27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1M4/48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83 , H01M4/62 , G06F1/16 , G04G21/00 , G04C10/00 , H01M4/36 , H01M4/525 , H01M10/052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量大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循环特性得到提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活性物质,包括:具有第一面的粒子;以及覆盖所述第一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含石墨烯层,所述石墨烯包含氧,所述第一面具有选自(001)面、(00‑1)面、(100)面、(‑100)面、(010)面、(0‑10)面、(021)面、(02‑1)面、(0‑21)面或(0‑2‑1)面的一个晶面。
-
公开(公告)号:CN110911639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1911291482.X
申请日:2017-06-29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1M4/131 , H01M4/1315 , H01M4/1391 , H01M4/13915 , H01M4/62
摘要: 提供一种可以提高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的正极活性物质。在如钴酸锂等具有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的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设置有两种区域,其中内侧的区域为包含如钛等过渡金属的非整比化合物,而外侧的区域为如氧化镁等主族元素的化合物。该两种区域的每一个具有岩盐型晶体结构。内侧的层状岩盐型晶体结构和外表部的两种区域是拓扑衍生的,由此可以有效地抑制因充放电而发生的正极活性物质的晶体结构的变化。此外,因为与电解液接触的外包覆层使用在化学方面稳定的主族元素的化合物,所以可以提供一种循环特性优越的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8101050B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1810081169.2
申请日:2012-09-20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C01B32/23 , C01B32/192 , H01G11/22 , H01G11/32 , H01M4/04 , H01M4/133 , H01M4/1393 , H01M4/587 , B82Y30/00 , B82Y40/00
摘要: 本发明涉及石墨烯及蓄电装置、及它们的制造方法。石墨烯的形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第一导电层上形成含有氧化石墨烯的层;在其中浸渍了作为工作电极的第一导电层及作为对电极的第二导电层的电解液中,对第一导电层提供使氧化石墨烯在此发生还原反应的电位。包括至少正电极、负电极、电解液、及隔离体的蓄电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形成通过上述形成方法形成的正电极和负电极中的一个或两个的活性材料层的石墨烯的步骤。
-
公开(公告)号:CN112397677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265163.4
申请日:2015-12-25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摘要: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高容量且稳定的蓄电池用电极的制造方法。为了抑制用来形成活性物质层的混合物变为强碱性,将呈现碱性的活性物质混合到呈现酸性的包含第一导电助剂的氧化衍生物的水溶液中,来形成第一水溶液,对第一水溶液进行干燥,使第一导电助剂的氧化衍生物还原,来形成第一混合物,混合第二导电助剂与粘合剂来形成第二混合物,混合第一混合物与第二混合物来形成第三混合物,并且,在集流体上涂敷第三混合物。通过缓和用来形成活性物质层的混合物的强碱性,可以抑制粘合剂的凝胶化。
-
公开(公告)号:CN111799453A
公开(公告)日:2020-10-20
申请号:CN202010619838.4
申请日:2017-11-17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1M4/36 , H01M4/525 , H01M4/505 , H01M4/485 , H01M4/62 , H01M10/0525 , B60L50/64 , B60R16/033
摘要: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锂离子二次电池包括正极和负极,其中,所述正极包括包含钴的正极活性物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在表层部包含所述钴、铝及氟,在所述表层部中,所述铝具有浓度梯度,并且,在利用能量分散型X射线分析的线分析结果中,所述氟具有:在比所述铝具有的峰值更接近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的区域被检出的峰值。
-
公开(公告)号:CN111446424A
公开(公告)日:2020-07-24
申请号:CN201911410508.8
申请日:2017-10-06
申请人: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IPC分类号: H01M4/36 , H01M4/485 ,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10/0525 , H01G11/50 , C01G45/12 , C01G51/00 , C01G53/00
摘要: 提供一种当被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时抑制因充放电循环导致的容量减少的正极活性物质。通过偏析在正极活性物质的表层部形成覆盖层。正极活性物质包括第一区域及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的内部。第二区域存在于正极活性物质的表层部及内部的一部分。第一区域包含锂、过渡金属及氧。第二区域包含镁、氟及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