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电池
    1.
    发明公开
    二次电池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250094A

    公开(公告)日:2023-06-09

    申请号:CN202180063714.5

    申请日:2021-09-13

    Abstract: 二次电池具备:正极,含有锂镍复合氧化物;负极,含有锂钛复合氧化物;以及电解液,含有羧酸酯,该羧酸酯含有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丙酸乙酯以及丙酸丙酯中的至少一种。在使用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的正极的表面分析中,检测出在结合能为528eV以上且531eV以下的范围内具有峰的第一氧谱,和在结合能大于531eV并且为535eV以下的范围内具有峰的第二氧谱,第一氧谱的强度相对于该第二氧谱的强度之比为0.30以上且0.80以下。在使用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的负极的表面分析中,检测出在结合能为528eV以上且531eV以下的范围内具有峰的第三氧谱,和在结合能大于531eV并且为535eV以下的范围内具有峰的第四氧谱,第三氧谱的强度相对于该第四氧谱的强度之比为0.82以上且1.35以下。

    负极活性物质、用于二次电池的负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08352498B

    公开(公告)日:2021-04-23

    申请号:CN201680062869.6

    申请日:2016-09-06

    Abstract: 一种构成负极的负极活性物质,由下述物质的混合物构成,即:碳材料、由第一氧化硅粒子(2)和覆盖其表面的碳层(3)构成多个第一粒子(1)、以及由碳粒子(5)和第二氧化硅粒子(6)构成且第二氧化硅粒子(6)排列在碳粒子(5)的表面等的多个第二粒子(4),当设每克负极活性物质的第一氧化硅粒子的质量为M1克,第二氧化硅粒子的质量为M2克时,满足0.40≤M1/(M1+M2)≤0.85,当设由碳材料和碳粒子(5)引起的放电容量为Cpc,由第一氧化硅粒子(2)和第二氧化硅粒子(6)引起的放电容量为Cpso时,满足0.15≤Cpso/(Cpc+Cpso)≤0.5。

    二次电池用正极以及二次电池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443556A

    公开(公告)日:2022-12-06

    申请号:CN202180025563.4

    申请日:2021-04-07

    Abstract: 二次电池具备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负极和电解液,该正极活性物质层包含由下述的式(1)表示的层状岩盐型的锂镍复合氧化物。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表面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正极活性物质层时,Al的原子浓度相对于Ni的原子浓度之比X满足由下述的式(2)表示的条件。在正极活性物质层的内部(深度=100nm)使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分析正极活性物质层时,Al的原子浓度相对于Ni的原子浓度之比Y满足由下述的式(3)表示的条件。比X相对于比Y之比Z满足由下述的式(4)表示的条件。在使用了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的正极的表面分析中,检测出B1s光谱、S2p光谱、F1s光谱和Ni3p光谱。B1s光谱的强度相对于Ni3p光谱的强度之比IBN满足由下述的式(5)表示的条件。S2p光谱的强度相对于Ni3p光谱的强度之比ISN满足由下述的式(6)表示的条件。F1s光谱的强度相对于Ni3p光谱的强度之比IFN满足由下述的式(7)表示的条件。LiaNi1‑b‑c‑dCobAlcMdOe…(1)(M是Fe、Mn、Cu、Zn、Cr、V、Ti、Mg以及Zr中的至少一种。a、b、c、d以及e满足0.8<a<1.2、0.06≤b≤0.18、0.015≤c≤0.05、0≤d≤0.08、0<e<3、0.1≤(b+c+d)≤0.22以及4.33≤(1‑b‑c‑d)/b≤15.0。) 0.30≤X≤0.70…(2) 0.16≤Y≤0.37…(3) 1.30≤Z≤2.52…(4) 0.9≤IBN≤1.8…(5) 0.4≤ISN≤1.2…(6) 8≤IFN≤13…(7)。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