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247105B
公开(公告)日:2016-11-16
申请号:CN201380003439.3
申请日:2013-11-28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587 , H01M4/583 , H01M4/133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活性材料,包含多孔硅氧化物‑碳材料复合物,所述多孔硅氧化物‑碳材料复合物包含:含孔的多孔硅氧化物以及涂布在所述多孔硅氧化物的表面上、孔中、或者表面上和孔中的线型碳材料;以及制备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方法。因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负极活性材料的硅氧化物可以包含多个孔,因此可以改进对由体积变化造成的机械应力的抗性。此外,因为将所述线型碳材料结合至孔内部,所以即使在所述多孔硅氧化物中产生内部裂纹的情况下导电性也可能不下降,并且可以改进寿命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396063A
公开(公告)日:2015-03-04
申请号:CN201380031905.9
申请日:2013-11-29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38 , H01M4/48 , H01M4/13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86 , H01M4/0471 , H01M4/0483 , H01M4/0488 ,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48 , H01M10/052 , H01M2004/021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的负极活性材料包含得自硅、氧化硅和硅合金中至少一种的硅基粒子,且所述硅基粒子具有多面体形状,由此提供高容量和良好的寿命特性而不会造成在使用常规硅基粒子中所产生的任何劣化,并最终提供具有这种特性的锂二次电池。
-
公开(公告)号:CN102365774B
公开(公告)日:2014-05-14
申请号:CN201080014060.9
申请日:2010-03-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362 , H01M4/38 , H01M4/386 , H01M4/387 , H01M4/485 , H01M4/625 , H01M4/626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作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的复合材料和包含该复合材料的二次电池。所述复合材料包含:第一材料,其选自能够与锂可逆地形成合金的金属和准金属;第二材料,其选自不能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包含所述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包含能够与锂不可逆地形成合金的金属或准金属的化合物;和第三材料,其是导电性比所述第二材料更高的至少一种金属,其中基于所述复合材料的总重量,所述第三材料的含量为10~10,000ppm。在复合材料中,第三材料提高了导电性,从而在复合材料内的材料之间形成导电通路。这使得在充电/放电期间,电池的体积可均匀变化。因此,在将所述复合材料用作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时,可以提高电池的寿命特性,并使得电极的厚度变化最小。
-
公开(公告)号:CN107112519A
公开(公告)日:2017-08-29
申请号:CN201580053723.0
申请日:2015-10-01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 化学
IPC: H01M4/38 , H01M4/134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含有多孔多晶硅,并且所述多孔多晶硅包含位于晶界中的孔,因此,在充电或放电时,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可以内部吸收其体积变化,从而显示缓冲作用,导致负极和电池的寿命特性的改善。
-
公开(公告)号:CN103782420A
公开(公告)日:2014-05-07
申请号:CN201380002953.5
申请日:2013-05-15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1393 , H01M4/583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133 , H01M4/0471 , H01M4/131 , H01M4/364 , H01M4/366 , H01M4/386 , H01M4/483 , H01M4/485 , H01M4/50 , H01M4/52 , H01M4/587 , H01M10/0525 , H01M2004/021 , H01M4/1393 , H01M4/583 , H01M10/052 , H01M2004/02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其包含负极活性材料,所述负极活性材料包含SiOx(0
-
公开(公告)号:CN101803071A
公开(公告)日:2010-08-11
申请号:CN200880100485.4
申请日:2008-07-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B1/20 , H01M4/13 , H01M4/133 , H01M4/366 , H01M4/62 , H01M10/052 , Y02E6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电极活性材料,其包括:(a)能够插入和放出锂离子的核;和(b)包含当用电解质浸渍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以下的聚合物或低聚物的壳,其中所述核的表面由所述壳包覆。此外,公开了通过使用所述电极活性材料制造的电极和包含所述电极的二次电池。所述壳(b)在电池初始充电期间抑制SEI层的形成,并阻止了初始容量降低。因此,可以获得高容量电池。具有核-壳结构的电极活性材料、特别是具有核-壳结构的金属(准金属)基电极活性材料能够具有比常规电极活性材料、特别是常规金属(准金属)基电极活性材料稍高的电容量,并且能够使在充电/放电期间的气体产生最小化。
-
公开(公告)号:CN112272880A
公开(公告)日:2021-01-26
申请号:CN201980034560.X
申请日:2019-11-15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10/44 , H01M10/058 , H01M4/04 , H01M10/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激活二次电池的方法。本发明包括:对包括正电极、负电极、分隔件和电解质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一次充电步骤;在室温下存储已经经历一次充电步骤的二次电池的室温老化步骤;和在高温下存储已经经历室温老化步骤的二次电池的高温老化步骤,其中,在一次充电步骤结束时,通过将+电流和‑电流交替地施加到二次电池来执行充电/放电。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激活二次电池的方法包括在一次充电步骤结束时将+电流和‑电流交替地施加到二次电池,以稳定SEI膜,从而缩短后续的老化时间。
-
公开(公告)号:CN111819717A
公开(公告)日:2020-10-23
申请号:CN201980018125.8
申请日:2019-04-02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锂二次电池用负极活性材料,其包含: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粒子,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粒子包含第一人造石墨粒子和碳涂层,所述碳涂层形成在所述第一人造石墨粒子上并且包含硬碳;和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粒子,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粒子包含第二人造石墨粒子,其中,所述第一负极活性材料粒子的平均粒径D50与所述第二负极活性材料粒子的平均粒径D50之间的差值为5μm以下,并且在所述碳涂层的差示热重分析中放热峰处的温度在580℃至690℃的范围内。
-
公开(公告)号:CN101803071B
公开(公告)日:2014-09-10
申请号:CN200880100485.4
申请日:2008-07-25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IPC: H01M4/3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B1/20 , H01M4/13 , H01M4/133 , H01M4/366 , H01M4/62 , H01M10/052 , Y02E60/1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电极活性材料,其包括:(a)能够插入和放出锂离子的核;和(b)包含当用电解质浸渍时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5℃以下的聚合物或低聚物的壳,其中所述核的表面由所述壳包覆。此外,公开了通过使用所述电极活性材料制造的电极和包含所述电极的二次电池。所述壳(b)在电池初始充电期间抑制SEI层的形成,并阻止了初始容量降低。因此,可以获得高容量电池。具有核-壳结构的电极活性材料、特别是具有核-壳结构的金属(准金属)基电极活性材料能够具有比常规电极活性材料、特别是常规金属(准金属)基电极活性材料稍高的电容量,并且能够使在充电/放电期间的气体产生最小化。
-
公开(公告)号:CN102365774A
公开(公告)日:2012-02-29
申请号:CN201080014060.9
申请日:2010-03-30
Applicant: 株式会社LG化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366 , H01M4/362 , H01M4/38 , H01M4/386 , H01M4/387 , H01M4/485 , H01M4/625 , H01M4/626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用作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的复合材料和包含该复合材料的二次电池。所述复合材料包含:第一材料,其选自能够与锂可逆地形成合金的金属和准金属;第二材料,其选自不能与锂形成合金的金属、包含所述金属的化合物以及包含能够与锂不可逆地形成合金的金属或准金属的化合物;和第三材料,其是导电性比所述第二材料更高的至少一种金属,其中基于所述复合材料的总重量,所述第三材料的含量为10~10,000ppm。在复合材料中,第三材料提高了导电性,从而在复合材料内的材料之间形成导电通路。这使得在充电/放电期间,电池的体积可均匀变化。因此,在将所述复合材料用作二次电池用电极活性材料时,可以提高电池的寿命特性,并使得电极的厚度变化最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