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880650A
公开(公告)日:2015-09-02
申请号:CN201510276083.1
申请日:2015-05-26
Applicant: 武汉大学 , 南方电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31/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气间隙击穿电压预测方法,选取若干典型电极结构空气间隙,确定影响其击穿电压的因素及水平范围;选用能够考察上述因素各个水平的正交表,按照各试验号对应的试验条件依次进行击穿电压试验;加载击穿电压试验值对典型电极结构空气间隙进行静电场计算,从计算结果中提取电场分布参数;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击穿电压预测模型,将电场分布参数作为模型的输入,以间隙在加载电压下是否击穿作为模型的输出,采用典型电极结构空气间隙击穿电压试验数据对支持向量机模型进行训练,从而预测得到其他电极结构的空气间隙击穿电压。本发明预测过程简单、准确性高,有助于减少空气间隙放电特性研究所需的试验量,降低试验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08052779B
公开(公告)日:2021-05-04
申请号:CN201810069950.8
申请日:2018-01-2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棒‑板间隙结构的电场表征方法,包括通过静电场仿真计算获取棒‑板间隙的三维电场分布,将棒电极和板电极之间最短几何距离所在的路径定义为最短路径;在最短路径上等距选取n个取样点(n为正整数),提取n个取样点的坐标、电场强度的原始数据;根据所提取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表征棒‑板间隙结构的电场特征集,进而将三维空间结构映射至一维路径特征。该方法提出的最短路径电场特征集易于获取,提取过程简单,用以替代电极尺寸、间隙距离等简单几何参数,可以对棒‑板间隙结构进行更完善的表征,并可推广应用于最短路径单调递减电场分布曲线的复杂工程间隙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5678014B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610067299.1
申请日:2016-01-3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介质的储能特征与放电电压预测方法,采用空间尺度特征、时间尺度特征和环境因素特征表征绝缘结构的储能状态,空间尺度特征指绝缘结构的电场分布特征量,时间尺度特征指加载电压的波形特征量,环境因素特征指气体介质的气压、温度、湿度等。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放电电压预测模型,将储能特征经过归一化后作为模型的输入,将绝缘结构在加载电压下是否击穿(1或‑1)作为模型的输出,采用少量典型电极(球、棒、板)绝缘结构的放电电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预测得到其他绝缘结构在不同加载电压波形下的放电电压。本发明预测过程简单、准确性高,避免了复杂的气体放电过程研究,有助于指导电气设备的绝缘优化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08052779A
公开(公告)日:2018-05-18
申请号:CN201810069950.8
申请日:2018-01-24
Applicant: 武汉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具体涉及一种棒‑板间隙结构的电场表征方法,包括通过静电场仿真计算获取棒‑板间隙的三维电场分布,将棒电极和板电极之间最短几何距离所在的路径定义为最短路径;在最短路径上等距选取n个取样点(n为正整数),提取n个取样点的坐标、电场强度的原始数据;根据所提取的原始数据计算得到表征棒‑板间隙结构的电场特征集,进而将三维空间结构映射至一维路径特征。该方法提出的最短路径电场特征集易于获取,提取过程简单,用以替代电极尺寸、间隙距离等简单几何参数,可以对棒‑板间隙结构进行更完善的表征,并可推广应用于最短路径单调递减电场分布曲线的复杂工程间隙结构。
-
公开(公告)号:CN105678014A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610067299.1
申请日:2016-01-30
Applicant: 武汉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36 , G06K9/626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气体介质的储能特征与放电电压预测方法,采用空间尺度特征、时间尺度特征和环境因素特征表征绝缘结构的储能状态,空间尺度特征指绝缘结构的电场分布特征量,时间尺度特征指加载电压的波形特征量,环境因素特征指气体介质的气压、温度、湿度等。采用支持向量机建立放电电压预测模型,将储能特征经过归一化后作为模型的输入,将绝缘结构在加载电压下是否击穿(1或-1)作为模型的输出,采用少量典型电极(球、棒、板)绝缘结构的放电电压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训练,预测得到其他绝缘结构在不同加载电压波形下的放电电压。本发明预测过程简单、准确性高,避免了复杂的气体放电过程研究,有助于指导电气设备的绝缘优化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