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激振中混凝土微裂纹内壁接触状态的标准单元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58756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10836480.5

    申请日:2021-07-23

    IPC分类号: G01N29/30 G01N29/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测试激振中混凝土微裂纹内壁接触状态的标准单元及方法,属于混凝土工程隐性裂纹探测技术领域;测试激振中混凝土微裂纹内壁接触状态的标准单元,包括有混凝土微裂纹标准体、金属膜、法拉电容、电池、导线以及万用表,金属膜覆盖于混凝土微裂纹标准体中裂纹内部两侧的内壁上,金属膜、法拉电容以及电池通过导线连接,形成测试电路,万用表用于测量电容两端的电压;本发明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难以判断未闭合的混凝土微裂纹在超声波等机械波激励中两侧壁接触碰撞情况的问题;在标准单元中测试内壁覆盖金属膜的混凝土微裂纹受激振动时内壁的接触状态,获得判定结果,其结果可映射到相同激振条件及边界条件下同一宽度的混凝土裂纹。

    基于体素结构和Mike模型的航道窗口期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51654A

    公开(公告)日:2021-10-26

    申请号:CN202110818521.8

    申请日:2021-07-20

    发明人: 王乃瑞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体素结构和Mike模型的航道窗口期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水下沙坝处的河口处修建双导堤,并开挖有航道;S2、构建出航道以及航道辐射范围底部的地貌三维模型,定量分析出航道以及航道辐射范围底部中悬沙浓度、泥沙的高度以及潮流流速;S3、不同季节与悬沙同步观测的潮流和波浪数据并结合前后15年风场和海场浪的资料,解析不同季节悬沙所处动力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S4、将地貌三维模型整合到平面二维潮流、波浪泥沙并耦合数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动力因子对悬沙分布,以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并预测出一段时间内航道辐射范围处的潮流大小、流速以及航道内的水深,进而预测出航道窗口期。

    一种适用于群桩基础的分部消涡预防护系统及消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62394B

    公开(公告)日:2023-09-01

    申请号:CN202210990586.5

    申请日:2022-08-18

    IPC分类号: E02D27/12 E02D27/14 E02D3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群桩基础的分部消涡预防护系统及消涡方法,包括:安装于承台之间的承台消涡构件;群桩消涡构件;所述群桩消涡构件包括安装于群桩桩基前端的牺牲桩以及安装于群桩第一排桩基前端或牺牲桩前端的消涡片;安装多个所述消涡片时,从上往下依次分布。该适用于群桩基础的分部消涡预防护系统及消涡方法,从群桩基础冲刷机理出发,结构设计非常简单,通过多种措施联合作用减小群桩基础不同部分处水流动力,以达到减小群桩基础周边整体漩涡强度,最终达到减小其局部冲刷的目的;分别对群桩不同部分水流进行消涡处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群桩基础的冲刷;相较于其他防护措施,其造价可控,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

    一种适用于群桩基础的分部消涡预防护系统及消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162394A

    公开(公告)日:2022-10-11

    申请号:CN202210990586.5

    申请日:2022-08-18

    IPC分类号: E02D27/12 E02D27/14 E02D31/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群桩基础的分部消涡预防护系统及消涡方法,包括:安装于承台之间的承台消涡构件;群桩消涡构件;所述群桩消涡构件包括安装于群桩桩基前端的牺牲桩以及安装于群桩第一排桩基前端或牺牲桩前端的消涡片;安装多个所述消涡片时,从上往下依次分布。该适用于群桩基础的分部消涡预防护系统及消涡方法,从群桩基础冲刷机理出发,结构设计非常简单,通过多种措施联合作用减小群桩基础不同部分处水流动力,以达到减小群桩基础周边整体漩涡强度,最终达到减小其局部冲刷的目的;分别对群桩不同部分水流进行消涡处理,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小群桩基础的冲刷;相较于其他防护措施,其造价可控,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

    基于体素结构和Mike模型的航道窗口期分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551654B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110818521.8

    申请日:2021-07-20

    发明人: 王乃瑞 陈可锋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体素结构和Mike模型的航道窗口期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水下沙坝处的河口处修建双导堤,并开挖有航道;S2、构建出航道以及航道辐射范围底部的地貌三维模型,定量分析出航道以及航道辐射范围底部中悬沙浓度、泥沙的高度以及潮流流速;S3、不同季节与悬沙同步观测的潮流和波浪数据并结合前后15年风场和海场浪的资料,解析不同季节悬沙所处动力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S4、将地貌三维模型整合到平面二维潮流、波浪泥沙并耦合数学模型,通过模拟不同动力因子对悬沙分布,以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分析并预测出一段时间内航道辐射范围处的潮流大小、流速以及航道内的水深,进而预测出航道窗口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