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088552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110523332.8
申请日:2021-05-13
Applicant: 河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的方法,本发明经过对多种菌种筛选后确定选用谷氨酸棒杆菌与白色链霉菌进行混菌发酵,并经过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下本发明的生产方法,达到提高ε‑PL产量的目的。具体的,首先将白色链霉菌接种至M3G培养基中摇床培养24h,得到白色链霉菌种子液,将白色链霉菌种子液按8%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发酵初始pH为7.4)中,在其发酵的12h时接入10%培养至OD600=2.3~2.8的谷氨酸棒杆菌种子液,30℃,200 r/min摇床培养60 h,得到高产量ε‑PL产品。本发明为发酵法高效生产ε‑PL提供了新思路,为混菌发酵在ε‑PL发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3088552A
公开(公告)日:2021-07-09
申请号:CN202110523332.8
申请日:2021-05-13
Applicant: 河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菌发酵生产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的方法,本发明经过对多种菌种筛选后确定选用谷氨酸棒杆菌与白色链霉菌进行混菌发酵,并经过单因素优化实验确定下本发明的生产方法,达到提高ε‑PL产量的目的。具体的,首先将白色链霉菌接种至M3G培养基中摇床培养24h,得到白色链霉菌种子液,将白色链霉菌种子液按8%接种量接入发酵培养基(发酵初始pH为7.4)中,在其发酵的12h时接入10%培养至OD600=2.3~2.8的谷氨酸棒杆菌种子液,30℃,200 r/min摇床培养60 h,得到高产量ε‑PL产品。本发明为发酵法高效生产ε‑PL提供了新思路,为混菌发酵在ε‑PL发酵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公开(公告)号:CN116396971A
公开(公告)日:2023-07-07
申请号:CN202310415500.0
申请日:2023-04-18
Applicant: 河南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ε‑聚赖氨酸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利用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制备ε‑聚赖氨酸的生产方法。该重组谷氨酸棒杆菌以现有谷氨酸棒杆菌为改造基础,以pXMJ19‑19质粒为载体,重组有ε‑聚赖氨酸合成酶基因pls。本申请实现了ε‑聚赖氨酸的异源表达制备。初步实验结果表明,发酵培养基中ε‑聚赖氨酸产量和菌体干重可达250.32mg/L和3.82g/L。本申请的ε‑聚赖氨酸制备方法具有明显的菌体量低以及发酵周期短的技术优点。而且由于所采用的谷氨酸棒杆菌CICC10064属于食品安全级菌株,因此所构建的重组菌及所制备的ε‑聚赖氨酸可直接满足食品加工领域的食品安全需要,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