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713668B
公开(公告)日:2021-01-05
申请号:CN201810778441.2
申请日:2018-07-1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橡胶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卤化聚乙烯橡胶及其加工方法。该卤化聚乙烯橡胶的原料组分及重量份数为:卤化支化聚乙烯100份、交联剂1~10份、补强填充剂30~80份、助交联剂0.1~10份,增塑剂0.5~5份,金属氧化物2~10份;所述卤化支化聚乙烯是由支化聚乙烯通过卤化反应引入卤素而获得,所用支化聚乙烯为支化度不低于50个支链/1000个碳、重均分子量不低于4.7×104g/mol的乙烯均聚物;卤化支化聚乙烯为非线型结构,其门尼粘度ML(1+4)125℃不低于3,卤素在卤化支化聚乙烯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不超过15.6wt%。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卤化聚乙烯橡胶具有较快的交联速度,加工性能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08864342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710325708.8
申请日:2017-05-1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8F110/02 , C08F110/14 , C08F210/16 , C08F4/70 , C08F2/34 , C08F2/38 , C08F293/00 , C07F15/00 , C07C249/02 , C07C251/20 , C07C251/08 , C07C251/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烯烃催化聚合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双核(α‑二亚胺)镍/钯烯烃催化剂及其制备与应用。该催化剂的化学结构式如式I或式II所示。本发明催化剂的分子结构更加多样化,可以在更宽的范围内调节聚合产物的链结构(如分子量和支化度),尤其是分子结构不对称的催化剂,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活性中心,各自生成的聚合物的分子量和/或支化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可以用于制备双峰分布型聚烯烃及其它新型结构的聚烯烃材料。
-
公开(公告)号:CN108864327B
公开(公告)日:2020-10-09
申请号:CN201710326135.0
申请日:2017-05-1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8F4/70 , C08F10/02 , C08F10/06 , C08F110/02 , C08F110/06 , C07F1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烯烃催化聚合领域,旨在提供一种5,6‑二甲基苊(α‑二亚胺)镍烯烃催化剂及其制备与应用。该催化剂的化学结构式如下式所示。本发明催化剂活性高,热稳定性好,能够在80℃以上的聚合温度下在催化乙烯聚合时仍然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并可以催化得到高分子量超支化聚乙烯。在同样的聚合条件下相比于经典催化剂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制备原料成本低,合成路线短,反应产率高,极大地降低了生产成本,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
-
公开(公告)号:CN111393755A
公开(公告)日:2020-07-10
申请号:CN201910004635.1
申请日:2019-01-03
Applicant: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浙江大学
Inventor: 赵增辉 , 韦德帅 , 付义 , 宋磊 , 高宇新 , 王斯晗 , 方宏 , 王登飞 , 任合刚 , 闫义彬 , 傅智盛 , 范志强 , 姜进宪 , 杨国兴 , 何书艳 , 王玉如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100份计,该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原料包括:高密度聚乙烯5-45份,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54-94.9份,抗氧剂0.1-1份。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聚烯烃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用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代替传统的乙丙橡胶,免除了切胶、碎胶等工序,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能耗,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适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利用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和聚乙烯共混制备热塑性弹性体时,它和聚乙烯的相容性明显改善。和传统的乙丙橡胶相比,用核壳型球状茂金属乙丙橡胶制备的热塑性弹性体具有更好的物理机械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713668A
公开(公告)日:2020-01-21
申请号:CN201810778441.2
申请日:2018-07-16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橡胶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卤化聚乙烯橡胶及其加工方法。该卤化聚乙烯橡胶的原料组分及重量份数为:卤化支化聚乙烯100份、交联剂1~10份、补强填充剂30~80份、助交联剂0.1~10份,增塑剂0.5~5份,金属氧化物2~10份;所述卤化支化聚乙烯是由支化聚乙烯通过卤化反应引入卤素而获得,所用支化聚乙烯为支化度不低于50个支链/1000个碳、重均分子量不低于4.7×104g/mol的乙烯均聚物;卤化支化聚乙烯为非线型结构,其门尼粘度ML(1+4)125℃不低于3,卤素在卤化支化聚乙烯中的质量百分含量不超过15.6wt%。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卤化聚乙烯橡胶具有较快的交联速度,加工性能良好。
-
公开(公告)号:CN106496621B
公开(公告)日:2019-06-14
申请号:CN201610873082.X
申请日:2016-10-03
Applicant: 浙江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疏水材料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聚乙烯表面超疏水化的方法。包括:先后用正己烷、甲醇和去离子水清洗聚乙烯材料表面后风干;将PE‑b‑PTFE加入甲苯中,加热、搅拌,配成溶液;将聚乙烯材料固定在旋转装置上,趁热将PE‑b‑PTFE溶液倒在其表面;立即启动旋转装置并保持旋转,使溶液均匀涂覆于聚乙烯表面,然后风干;氮气保护下退火处理,实现聚乙烯表面的超疏水化。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制备的聚乙烯表面与水的接触角范围在144~151.4°之间,滚动角范围在1~10°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聚乙烯表面超疏水化的方法具有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无需昂贵的设备的优点,具有很好的产业化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478854B
公开(公告)日:2019-04-02
申请号:CN201610885069.6
申请日:2016-10-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8F136/20 , C08F4/7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烯烃催化聚合领域,旨在提供一种聚(1,9‑癸二烯)及其制备方法。该聚(1,9‑癸二烯)的分子中碳碳双键的含量为0.63~2.68mol%,每1000个碳中含有64~72个支链,其中13.4~39.4mol%为甲基支链,60.6~86.6mol%为戊基或更长的烷基支链。本发明以(α‑二亚胺)镍烯烃聚合催化剂催化1,9‑癸二烯聚合,聚合过程中1,9‑癸二烯不会发生交联反应,制备的聚(1,9‑癸二烯)可以溶解在四氢呋喃、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己烷、庚烷、辛烷等常用溶剂中,在适当的温度下也可以熔融。在聚合过程中有部分双键没有参与聚合,在聚合物中保留了下来。这些双键可以作为反应性基团进行环氧化、点击化学反应、硫化等反应,用于制备许多新型的聚合物。
-
公开(公告)号:CN105860120B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610310762.0
申请日:2016-05-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8J7/04 , C09D187/00 , C08L23/1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超疏水薄膜材料,旨在提供一种超疏水聚丙烯薄膜及其制备方法。该种超疏水聚丙烯薄膜以等规聚丙烯‑b‑聚乙二醇两嵌段物为表面改性剂,在聚丙烯薄膜的表面构筑有微纳米复合结构;该制备方法包括步骤:将等规聚丙烯‑b‑聚乙二醇两嵌段物溶解在烷烃溶剂中得到聚合物溶液,然后旋涂在聚丙烯薄膜表面,再将经过表面改性的聚丙烯薄膜放在真空烘箱中抽真空干燥,即得到超疏水聚丙烯薄膜。本发明操作简单,无需复杂的化学处理,也不需要昂贵的设备,制备方法高效、易行、环保且成本较低,易于产业化;且所获得的超疏水聚丙烯薄膜具有很好的表面结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8864336A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710326489.5
申请日:2017-05-10
Applicant: 浙江大学
IPC: C08F10/00 , C08F10/02 , C08F110/02 , C08F4/70 , C07F15/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烯烃催化聚合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双核芘(α‑二亚胺)镍烯烃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该催化剂的化学结构式如式I所示。本发明创新地在镍金属中心旁边引入一个2,6‑二异丙基苯胺以抑制聚合增长链向单体发生链转移反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双核芘(α‑二亚胺)镍烯烃催化剂可以制备更高分子量、更高支化度的聚乙烯,同时聚合活性也更高。
-
公开(公告)号:CN107345027A
公开(公告)日:2017-11-14
申请号:CN201610313081.X
申请日:2016-05-1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08L23/12 , C08L23/14 , C08L2205/02 , C08L23/08 , C08K5/1345 , C08K5/5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聚合物改性和加工,旨在提供一种超高抗冲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种超高抗冲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由原料聚丙烯、弹性体增韧剂、稳定剂组成;该种制备方法为将原料混合Haake转矩流变仪中共混,共混结束后,将物料剪成颗粒,即制得所需超高抗冲强度聚丙烯复合材料。本发明使用超支化聚乙烯作为弹性体增韧剂,与传统增韧改性聚丙烯相比,具有更优秀的低温韧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