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3216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585776.8
申请日:2024-05-11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样本岩石对应的第一地理位置信息、第一类别信息、第一物理力学性质信息、第一深度信息、第一矿井编号;根据第一地理位置信息、第一类别信息、第一深度信息、及第一矿井编号中的至少一项,生成样本岩石对应的样本标识;将样本岩石对应的样本标识,与样本岩石对应的第一地理位置信息、第一类别信息、第一物理力学性质信息、第一深度信息、第一矿井编号进行关联存储。由此,不仅可以从标识中获取岩石的部分信息,而且可以通过标识,快速查询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信息,快速为煤岩工程现场动力灾害防护或安全支护方案提供理论参考或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8133581B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552461.3
申请日:2024-05-07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煤岩体应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基于煤岩体试样的内部结构信息和灰度值重建虚拟三维应力模型;对煤岩体试样进行压缩的同时利用声发射技术和VIC‑3D进行监测,获取煤岩体试样的表面应变、弹性模量,及各点位的声发射参数;基于每个点位的声发射参数,确定每个点位的第二断裂点应力,并基于表面应变及弹性模量确定第二表面应力;基于对虚拟三维应力模型进行模拟压缩获取的第一表面应力与第二表面应力间的差值,及对虚拟三维应力模型进行模拟压缩获取的每个点位的第一断裂点应力与第二裂点应力间的差值,对虚拟三维应力模型进行修正,以获取最终的虚拟三维应力模型。从而提高了煤岩体应力模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280495A
公开(公告)日:2024-07-02
申请号:CN202410695072.6
申请日:2024-05-31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演化规律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岩石力学研究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参考岩石对应的参考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参考压强值;基于参考应力应变曲线及参考压强值,确定第一类型岩石对应的第一压强梯度;获取参考岩石样本在每个第一压强梯度下的多个第一特征参数值;对多个第一特征参数值进行加权求和,以得到参考岩石样本在每个第一压强梯度下的第一演化系数;根据第一演化系数以及参考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每个第一压强梯度对应的第一演化系数范围,以及第一类型岩石对应的演化规律。可以实现对岩石的破坏程度进行量化,能够更直观地描述岩石内部裂隙、孔隙的演化过程,为提高岩石破坏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了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8393003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80275.8
申请日:2024-05-29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N29/22
摘要: 本发明提出一种超声波探头的固定装置,所述超声波探头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组件和连接组件,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罩和延伸件,固定罩具有空腔,超声波探头用于放置在空腔内,延伸件与固定罩的开口端相连,且延伸件朝向远离固定罩的方向延伸,固定组件为多个,多个固定组件沿试验样品的周向间隔布置,延伸件为多个,多个延伸件与多个固定组件一一对应,在试验样品的周向上,多个固定罩通过延伸件依次相连,且延伸件的轮廓与试验样品的外周轮廓适配,连接组件置于相邻的两个固定罩之间,且相邻的两个固定组件中的延伸件均与连接组件相连。本发明的超声波探头的固定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方便固定以及可重复使用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842520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411641.X
申请日:2024-04-07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1N23/046 , G06V10/764 , G06V10/40 , G06F18/2415 , G06T7/00 , G01V5/226
摘要: 本公开提出一种煤岩破坏模式的确定方法及装置,涉及煤岩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对多个待测煤岩进行CT扫描,获得每个待测煤岩的多个特征信息;将待测煤岩的多个特征信息输入至预先构建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确定待测煤岩的破坏模式;朴素贝叶斯分类器通过以下方式构建:根据多个煤岩样本的特征信息和对应的破坏模式,确定每种破坏模式的先验概率以及每种破坏模式对应的条件概率,基于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构建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本公开基于煤岩的特征信息和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可实现煤岩的无损分类,有效预测煤岩受到静载压力后的破坏模式,对准确控制煤岩体裂纹的产生、维持巷道围岩的稳定性以及合理地制定开挖和支护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8821583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788768.3
申请日:2024-06-18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G06F30/27 , G06T17/00 , G06T7/00 , G06T7/11 , G06T7/136 , G06T7/62 , G06V10/46 , G06V10/766 , G06F111/10 , G06F119/14
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裂隙演化的表征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岩石力学研究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参考岩石对应的参考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参考应力值;基于参考应力应变曲线及参考应力值,确定第一类型岩石对应的第一应力梯度;获取参考岩石样本在第一应力梯度下的扫描数据;提取扫描数据中每个裂隙对应的骨架结构;根据骨架结构,确定参考岩石样本对应的第一特征参数值;基于第一特征参数值,生成第一类型岩石的裂隙演化情况的描述信息。可以量化表征岩石内部的裂隙演化过程,使得描述信息更加直观,为提高预测岩石破坏时间及破坏时状态等的准确性提供了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8280495B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695072.6
申请日:2024-05-31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演化规律的确定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岩石力学研究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获取多个参考岩石对应的参考应力应变曲线以及参考压强值;基于参考应力应变曲线及参考压强值,确定第一类型岩石对应的第一压强梯度;获取参考岩石样本在每个第一压强梯度下的多个第一特征参数值;对多个第一特征参数值进行加权求和,以得到参考岩石样本在每个第一压强梯度下的第一演化系数;根据第一演化系数以及参考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每个第一压强梯度对应的第一演化系数范围,以及第一类型岩石对应的演化规律。可以实现对岩石的破坏程度进行量化,能够更直观地描述岩石内部裂隙、孔隙的演化过程,为提高岩石破坏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了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844351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85785.7
申请日:2024-05-11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煤岩测试系统的分析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煤岩测试系统的指标数据,并基于煤岩测试系统对煤岩样本进行加载测试,得到煤岩测试系统的指标测试数据,其中指标数据包括轴向加载力、加载速度;基于指标数据和指标测试数据,确定煤岩测试系统的加载力误差值、保压时间误差值和速度误差值;基于煤岩测试系统的误差值,对煤岩测试系统进行分析。由此,本方法可以分析煤岩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精确性,有助于在进行煤岩评估时,提供可靠的测试数据,以提高煤岩评估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133581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52461.3
申请日:2024-05-07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摘要: 本申请提出一种煤岩体应力模型的构建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基于煤岩体试样的内部结构信息和灰度值重建虚拟三维应力模型;对煤岩体试样进行压缩的同时利用声发射技术和VIC‑3D进行监测,获取煤岩体试样的表面应变、弹性模量,及各点位的声发射参数;基于每个点位的声发射参数,确定每个点位的第二断裂点应力,并基于表面应变及弹性模量确定第二表面应力;基于对虚拟三维应力模型进行模拟压缩获取的第一表面应力与第二表面应力间的差值,及对虚拟三维应力模型进行模拟压缩获取的每个点位的第一断裂点应力与第二裂点应力间的差值,对虚拟三维应力模型进行修正,以获取最终的虚拟三维应力模型。从而提高了煤岩体应力模型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29471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612556.X
申请日:2024-05-16
申请人: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IPC分类号: B65G47/74 , G01N23/046 , B65G35/00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多尺寸煤岩CT扫描系统的煤岩物料运送装置,装置包括安装物料系统、运输物料系统和试验平台放置物料系统,其中:安装物料系统的行架通过铰链与存放煤岩物料的运送工装连接,以将运送工装及煤岩物料运送并安装至运输物料系统的物料车上;运输物料系统通过地上通道区将物料车运输至升降平台上;试验平台放置物料系统通过地下通道区,将物料车运输至目标区,并抓取煤岩物料和运送工装到对应CT扫描系统的试验台上进行边加载边CT扫描。由此,极大地简化了不同尺寸煤岩物料搬运、起吊、运输及放置试验台的整个流程,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更能避免了实验员直接与CT扫描系统的接触,杜绝了无形中的辐射带来的健康危害。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