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电磁致声的经颅声波收发方法、装置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379102A

    公开(公告)日:2024-01-12

    申请号:CN202311471467.X

    申请日:2023-11-07

    Inventor: 谢实梦 王丽 罗勇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电磁致声的经颅声波收发方法,首先产生一个固定磁场强度的静磁场,外部激励源产生外加电磁波信号,该电磁波信号穿过头盖骨进入颅内,并与颅内放置的金属薄片(具有生物相容性)相互作用,在静磁场和外加电磁波的共同作用下由于电磁致声效应产生与外加激励源频率相同的声波信号。由于电磁致声效应具有互易性,因此,由于电磁致声逆过程,本发明还可以接收颅内与声波回波波形一致的电磁波信号。头盖骨利于电磁波传输,而不利于声波传输,因此,通过电磁致声效应,避免了传统经颅超声与头盖骨的强烈互作用,既可提高经颅超声的成像质量,还可以提升经颅超声调控的精度和效率,更安全可靠。

    一种针对复杂背景中目标的检测与分割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091524B

    公开(公告)日:2023-06-13

    申请号:CN202310364445.7

    申请日:2023-04-0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复杂背景中目标的检测与分割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制作训练集与测试集;S2、构建检测分割初始模型;S3、输入数据集通过编码器提取特征信息;S4、输入提取的特征信息由双线性插值上采样和拼接组成的网络通过自上向下的解码方式生成预测特征;S5、输入提取的特征信息通过倒三角解码器生成预测特征;S6、将预测特征和预测特征通过特征交叉融合网络生成最终预测图;S7、输入数据集训练检测分割初始模型,得到检测分割最终模型,该方法主要由编码器、双线性插值上采样、拼接、倒三角解码器和特征交叉融合网络组成,通过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最优参数,实现对目标的自动检测与分割。

    一种用于高阶工作模式的介质加载回旋行波管高频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3345780B

    公开(公告)日:2023-05-23

    申请号:CN202110584235.X

    申请日:2021-05-27

    Abstract: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高阶工作模式的介质加载回旋行波管高频结构,属于毫米波和太赫兹器件技术领域。在220GHz等高频段,相较于具有开放边界的共焦波导回旋行波管,本发明可以降低对工作模式的损耗,从而获得更高的增益及效率。本发明首次采用以高阶模式TE32为回旋行波管的工作模式,解决了以低阶模为工作模式介质加载回旋行波管的结构尺寸过小、功率容量低、电子注易被截获等问题,并实现了较高的功率输出。传统的周期性分布介质加载无法有效地抑制高阶模式带来的多种寄生模式振荡,本发明以非周期分布介质加载的方式灵活地解决了高阶模式带来的多种寄生模式振荡问题,并通过输出渐变段优化匹配非均匀磁场大幅度地提升输出功率,获得稳定的高增益输出。

    一种四腔高功率输出TE01模式的回旋速调管高频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4664615B

    公开(公告)日:2023-03-14

    申请号:CN202210151748.6

    申请日:2022-02-18

    Abstract: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四腔高功率输出TE01模式的回旋速调管高频结构,属于毫米波器件技术领域,在Q频段利用TE01模式构建了四个谐振腔工作的回旋速调管高频结构,可以应用于高次谐波下的线性化器件中,同时对TE01模式的功率容量限制进行探索。主要是在回旋速调管中利用TE01模式进行注波互作用,同时四个谐振腔包括输入腔、第一群聚腔、第二群聚腔和输出腔,工作频率为47GHz,该频段研究还较少,可用在直线加速器上,也对于兆瓦级回旋速调管的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单星与多地面站联合测量的无源目标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9633724B

    公开(公告)日:2023-03-03

    申请号:CN201910038540.1

    申请日:2019-01-16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对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单星与多地面站联合测量的无源目标定位方法。本发明针对空中目标辐射源的定位场景,通过单星和多个地面站分别测量目标辐射源信号到达各自的方向余弦角,以及目标辐射源信号分别到达卫星与多个地面观测站的时间差和频率差,通过对方向余弦角的伪线性化处理并将其融合时差测量方程和频差测量方程,给出目标位置的加权最小二乘解析解。该方法在可实现单次瞬时高精度定位,不存在定位解模糊问题,定位误差的均方误差可逼近克拉美‑罗下限。

    基于DBSCAN的无源多站多目标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0673090B

    公开(公告)日:2022-08-05

    申请号:CN201910973717.7

    申请日:2019-10-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对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DBSCAN的无源多站多目标定位方法。本发明的方法主要是首先通过联合观测站所测量的相对于目标的角度信息和观测站自身位置信息来确定观测视线,再根据观测视线得到所有视线的交叉点位置通过基于密度的DBSCAN聚类方法找出各个目标附近的交叉点形成的簇,最后通过找到簇的中心位置实现多个目标定位。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可以有效地通过多个观测站测量的角度信息和观测站自身位置对多个目标进行定位估计,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一种四腔高功率输出TE01模式的回旋速调管高频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4664615A

    公开(公告)日:2022-06-24

    申请号:CN202210151748.6

    申请日:2022-02-18

    Abstract: 该发明公开了一种四腔高功率输出TE01模式的回旋速调管高频结构,属于毫米波器件技术领域,在Q频段利用TE01模式构建了四个谐振腔工作的回旋速调管高频结构,可以应用于高次谐波下的线性化器件中,同时对TE01模式的功率容量限制进行探索。主要是在回旋速调管中利用TE01模式进行注波互作用,同时四个谐振腔包括输入腔、第一群聚腔、第二群聚腔和输出腔,工作频率为47GHz,该频段研究还较少,可用在直线加速器上,也对于兆瓦级回旋速调管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种用于行波管纵向输出降压收集极的低泄漏截断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2216578B

    公开(公告)日:2021-12-03

    申请号:CN202011021924.1

    申请日:2020-09-2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行波管纵向输出降压收集极的低泄漏截断结构,属于大功率电真空毫米波器件技术领域。该结构包括矩形波导腔、圆形间隙、扼流槽、光子晶体单元、以及金属外壳,矩形波导腔的中轴线垂直穿过圆形间隙的中心,扼流槽为设置于圆形间隙下侧的矩形环槽,光子晶体单元设置于圆形间隙上、下两侧且周期排布。该结构可以提供足够宽的截断间隙,增加间隙间的高压打火阈值,从而可以施加更高的反向电压来回收剩余电子能量,实现更高的收集能量回收效率和整管效率,并且具有更宽的工作频带、更低的微波反射和泄露。

    基于被动多传感器系统的多目标数据关联与定位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390406A

    公开(公告)日:2021-09-14

    申请号:CN202110666607.3

    申请日:2021-06-16

    Inventor: 李万春 王丽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电子对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非理想状态下的基于被动多传感器系统的多目标数据关联与定位方法。本发明的方法总共分为三个步骤:粗关联、细关联和回溯。首先计算在搜索区间内所有位置点的误差向量,再根据相关条件进行判定筛选出粗关联后的位置点。在细关联中利用DBSCAN聚类算法将粗关联后的点划分为不同的簇,再找出每个簇所匹配的测量值,并利用WLS算法得到每个簇对应的目标的位置估计。最后在回溯中根据马氏距离删除对应于同一组测量值的多余目标。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可以准确对被动多传感器多目标数据完成关联,并最终准确估计出多个目标的位置,方法简单,效果良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