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261087B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0448076.4
申请日:2024-04-15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06F30/28 , E21B49/00 , G06T17/05 , G06T17/20 , G06F113/08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气藏数值模型的历史拟合渗透率调整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包含生产井的反映地层平面渗透率分布的地质模型,将井附近的网格划分为若干圈层,把每个圈层作为一个独立的渗流阻力体,每个圈层内的网格之间按照并联方式计算平均渗透率和渗流阻力体的特征长度,然后再将每个渗流阻力体按照串联方式计算平均渗透率计算;将平均渗透率和试井反演渗透率的比值作为调整倍数,当调整倍数介于1.5和0.5之间时,将原网格渗透率,乘以调整倍数之后,重新赋值在该地质模型的网格上,并重新计算得到新的地层平均渗透率,直至调整倍数满足区间条件。本发明解决了反演得到的平均渗透率与正演数值模型中的平均渗透率不能匹配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195092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460045.0
申请日:2024-04-17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06Q10/04 , G06Q50/02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F18/1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气井产量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收集油气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并将预处理后的数据中的部分划分为训练集;S2、基于时域卷积神经网络,结合多头注意力机制和动态卷积机制构建预测模型,所述预测模型包括输入层、残差连接模块、时序注意力模块、动态卷积模块和全连接层;S3、将训练集带入预测模型中进行训练,训练完毕后,将油气井参数带入预测模型中,通过向前传播算法即可对油气井产量进行预测。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根据油气井开发的不同阶段,自适应地调整深度学习模型的结构和参数,使其无论是在单井预测还是多井预测方面,其准确度都优于现有的方法,使得本发明的方法能够为油气井产量提供数据支持。
-
公开(公告)号:CN11776383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80771.2
申请日:2023-12-22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06F30/20 , G06F18/27 , G06Q10/04 , G06Q50/02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缝洞型油藏动态储量预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油量获取甲型水驱特征曲线和丁型水驱特征曲线,基于实际地质情况,判断待预测井所属特征水驱曲线类型;采用产量递减法获取待预测井的最大产油量;基于待预测井的特征水驱曲线类型和最大产油量,得到水驱常数;基于水驱常数,得到缝洞型油藏的动态储量。本发明根据缝洞型油藏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水驱曲线,并根据其最大产油量的预测结果对储层动态储量进行预测,使得预测结果更加准确。
-
公开(公告)号:CN117759236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410017438.4
申请日:2024-01-05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IPC: E21B4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气可采性的矿场快速评价方法,步骤S1、获取目标煤层录井过程中的岩屑;S2、从获取的岩屑中筛选三维尺寸均大于1cm且小于3cm的数个岩屑;S3、测试每个岩屑的体积;S4、将每个岩屑用密封单独袋密封,并将密封袋中的空气完全排除;S5、将装有岩屑的密封袋静置8h,然后测试岩屑在密封袋中解吸的气体体积;S6、计算每个岩屑的解吸气体体积与岩屑本身体积的比值λi,然后计算所有λi值的平均值#imgabs0#S7、根据平均值#imgabs1#评价气井的可采性。本发明在钻井过程中基于录井岩屑的处理方式,以解吸速度为评价的核心参数,快速评价煤层气井的可采性,克服了现有评价技术中的时效性差且有效性差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005844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734092.5
申请日:2023-06-20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采多层厚油藏的立体井网及开发方法,涉及油气开发技术领域。该井网包括沿行方向和列方向设置的多个布井单元,任一所述的布井单元包括一口中心井和多口开采井;所述布井单元还包括多口定向井,所述定向井与所述开采井一一对应,且所述定向井底部与所述开采井连通;开发时,首先进行衰竭式开发;后进行注水开发。本发明的井网,在总体采收率和现有技术的井网的采收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本发明的井网,其布井密度极低,单井采收率极高,无论是钻井成本还是后续的开发成本,都远远低于现有的井网。
-
公开(公告)号:CN110618080B
公开(公告)日:2022-07-05
申请号:CN201910906530.5
申请日:2019-09-24
Applicant: 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 西南石油大学
IPC: G01N15/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致密砂岩异层水锁形成与解除的物理模拟系统与测试方法,所述物理模拟系统包括气体流动模拟系统、围压模拟系统、异层水锁模拟系统、气体流速测量系统,所述异层水锁模拟系统包括气液导流管和密封容器,所述气液导流管的一端与所述长岩心夹持器的出口端相连,所述气液导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容器的下端相连,所述密封容器还分别与储液瓶和液体回收装置相连;所述测试方法包括围压加载过程、产气模拟过程、异层水锁形成过程、异层水锁解除过程。本发明能针对非常规气藏中致密砂岩异层水锁的特殊机理,测试致密砂岩异层水锁的形成与解除特征,测试过程科学,测试结果准确,为致密气的有效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公开(公告)号:CN113433035B
公开(公告)日:2022-04-15
申请号:CN202110720187.2
申请日:2021-06-28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基于多样品整体虚拟测量的多毛管力曲线平均化方法,包括:第一步,取得m种岩石样品,得到每种样品的毛管力‑饱和度曲线、外观体积和孔隙度;第二步,检查每种样品的毛管力‑饱和度曲线质量并对曲线端点进行预处理;第三步,计算多个样品在整体虚拟测量下,不同毛管力值所对应的平均湿相饱和度;第四步,以湿相饱和度为横坐标,以毛管力为纵坐标,将数据点标在图形上,光滑地连接所有的数据点,即得到平均化的毛管力曲线。本发明原理可靠,操作简便,直接针对毛管力曲线操作,考虑样品代表的储层数量的影响,适用于物性冏异的多种类型的样品,应用范围广,计算结果准确便捷,更加符合实际工况。
-
公开(公告)号:CN111594161B
公开(公告)日:2022-03-11
申请号:CN202010650993.2
申请日:2020-07-08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厂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巨厚或多层油气藏的编织井网提高采收率方法,通过设计编织井网提高所述巨厚或多层油气藏的采收率,所述编织井网通过以下方法设计而成:划分油气藏的立方体开发单元;测量所述立方体开发单元的物性参数;根据所述物性参数计算井网设计参数,所述井网设计参数包括井数量和井身轨迹;根据所述井网设计参数钻取大位移水平井;其中所述划分油气藏的立方体开发单元的具体步骤为:通过地震体数据获得油气藏的边界;根据探井参数建立的地质模型,获得油气藏的主力开发层系;在所述主力开发层系内建立体积最大的立方体,该立方体即为所述立方体开发单元。本发明能够有效提高巨厚或多层油气藏的采收率。
-
公开(公告)号:CN111594133A
公开(公告)日:2020-08-28
申请号:CN202010651018.3
申请日:2020-07-08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七里村采油厂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水平缝弓形井开发多层低渗油气藏的编织状井网,所述编织状井网通过以下方法设计而成:划分油气藏的立方体开发单元;测量所述立方体开发单元的物性参数;根据所述物性参数计算井网参数,所述井网参数包括井数量和井身轨迹;根据所述井网参数钻取大位移斜井,得到所述编织状井网;其中所述划分油气藏的立方体开发单元的具体步骤为:通过地震体数据获得油气藏的边界;根据探井参数建立的地质模型,获得油气藏的主力开发层系;在所述主力开发层系内建立体积最大的立方体,该立方体即为所述立方体开发单元。本发明能够提高多层低渗油气藏的采收率,弥补了目前多层低渗油气藏大位移空间井网提高采收率的技术空白。
-
公开(公告)号:CN107387043B
公开(公告)日:2019-10-01
申请号:CN201710692053.8
申请日:2017-08-14
Applicant: 西南石油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自生多元气体驱替提高煤层气采收率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选择目标区域;S2、根据目标区域的煤组成及煤层水环境,选择并培养适合本区域的煤化微生物菌种;S3、将培养好的煤化微生物菌种注入煤层,溶解煤层裂缝及孔道中的煤粉形成煤溶液;S4、向煤层中注入煤溶液降解菌分解处理煤溶液及煤层裂缝中残存的不溶物;S5、将生气物水溶液注入经过步骤S4处理后的煤层中;S6、封闭井口进行焖井处理;S7、经过焖井后,向煤层中注入空气进行驱替。本发明采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和碳酸氢铵水溶液进行增产,具有工艺简单,低能耗,无污染等现有常规处理技术难以比拟的优点。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