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LiSr合金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701928A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597774.2

    申请日:2023-1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纳LiSr合金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复合材料由锂和锶按特定比例合金化、冷却形成固态合金,随后破碎处理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氟化银混合,通过冷冻球磨和热处理步骤最终得到LiSr+PMMA+AgF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在电化学性能上表现出卓越,具有优异的离子传导性和电子传导性,同时展现出低体积膨胀率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LiSr+PMMA+AgF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特别是作为电极材料,显示出卓越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大电流密度下的稳定运行能力。该材料在对称电池或作为单一负极使用时,都展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高效,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一种微纳结构的锂硅合金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525377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790254.3

    申请日:2023-12-25

    Abstract: 一种微纳结构的锂硅合金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方法包括:按原子比为99.5:0.5~97.5:1.5称量锂金属和硅混合作为原材料;将称量并混合好的原材料放入熔炼甩带设备的舱体内,在氩气保护气氛下,通过加热将原材料熔融形成液态合金,然后对液态合金进行喷铸,并由铜辊按线速度为35‑40m/sec进行收料;将收料于铜辊上的产物轧制成厚度为100‑300um的薄片,经裁剪,得到微纳结构的锂硅合金负极材料。本发明通过引入硅元素,利用熔炼甩带的快淬工艺,构筑出具有微纳结构的锂硅合金负极材料,锂硅合金表现出独特的三维网络骨架,具有良好的结构组织,这种微纳结构提供了大比表面积,有利于提升了电极材料整体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一种LiAlH4基复合储氢材料及其固相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083913B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0196873.8

    申请日:2024-02-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iAlH4基复合储氢材料及其固相制备方法,该方法首先在惰性气氛下通过熔炼制备锂铝合金,再在液氮冷却条件下,通过低温冷冻球磨制备LiAl合金,细化锂铝合金的晶粒和颗粒尺寸,最后在氢气气氛下,通过氢化反应球磨获得配位铝基复合储氢材料。本发明采用固相制备方法,在不使用催化剂的情况下即可制备得到LiAlH4,同时避免了有机溶剂的使用,免去后续除溶剂的过程,不经过中间相Li3AlH6,直接制备得到LiAlH4,制备的LiAlH4基复合储氢材料中不含有Li3AlH6,放氢温度低,放氢速率快,可实现LiAlH4的规模化制备和应用。

    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锂镧粉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437919A

    公开(公告)日:2024-08-06

    申请号:CN202410524437.9

    申请日:2024-04-2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锂镧粉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所述方法包括:步骤一、用电子天平称量金属锂和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十八烷基膦酸和对二甲苯;步骤二、将称量好的原材料放入冷冻球磨罐中,利用冷冻球磨,使其在‑196℃下粉化,在微观尺度表现为非常细小的纳米颗粒。本发明制备的粉末型锂金属,在比表面积上具有优势,可以大大降低电极的局部电流密度,从而降低锂阳极的极化,提升稳定性,通过这种方法制备的锂镧粉,提升了锂金属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将制备的样品组装成Li‑La合金||Li‑La合金对称电池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临界电流密度值达63 mA cm‑2,在1 mA cm‑2,1 mAh cm‑2的条件下,该电池稳定循环达2200小时。

    一种钼掺杂双金属磷化物纳米管电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758301A

    公开(公告)日:2024-03-26

    申请号:CN202311756423.1

    申请日:2023-12-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纳米管电极材料合成与电化学技术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钼掺杂双金属磷化物纳米管电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NaMoO4·2H2O和NiCl2·6H2O分散得到前驱体溶液A,将K3(Fe(CN)6)分散得到前驱体溶液B;制备NiMoO4/NF纳米线复合物:水热法制备纳米管复合材料Mo‑FeNi PBANTs/NF:在双温区管式炉内制备Mo‑FeNiP NTs/NF复合电极材料。本发明不仅具有优异的本征催化活性,而且具有高的电化学比表面积和快的传质特性,可在大电流密度下保持优异的传质特性和稳定性;本发明制备方法的反应条件较温和,易于控制,操作简单,成本低,生产周期短,可有效地提高电解水效率,降低了能耗,易于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

    一种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525454A

    公开(公告)日:2024-02-06

    申请号:CN202311635949.4

    申请日:2023-12-01

    Abstract: 一种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方法包括:将Co(NO3)2·6H2O分散在甲醇溶液中,配置得到溶液A;将二甲基咪唑分散在甲醇溶液中,配置得到溶液B;将三聚氰胺海绵块体浸泡在溶液A中以充分吸收溶液A,然后将溶液B加入到溶液A中,室温下磁力搅拌1‑3min后,静置老化24‑72h,得到MF/Co‑MOF复合材料;将MF/Co‑MOF复合材料干燥后,在惰性气氛下,热处理碳化,冷却至室温,得到Co/CMF三维自支撑正极材料;将Co/CMF三维自支撑正极材与硒粉在氢气和氩气的混合气氛保护下升温硒化,得到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材料。本发明制备的锂‑二氧化碳电池正极材料,可直接作为锂‑二氧化碳电池电极,无需使用粘结剂和导电剂,降低实验成本,缩短生产周期。

    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负载绿硫钒石催化提升MgH2储氢性能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910033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1173359.9

    申请日:2024-08-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态储氢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氧化石墨烯负载绿硫钒石催化提升MgH2储氢性能的方法。本发明通过离子液体氯代1‑丁基‑3甲基咪唑盐([BMIm]Cl)辅助的水热法合成GO@VS4纳米颗粒复合材料催化剂,然后通过球磨法制备得到GO@VS4掺杂的MgH2。本发明制备的过渡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绿硫钒石具有未饱和d电子和高的导电性,通过引入氧化石墨烯负载绿硫钒石(GO@VS4)催化剂到MgH2中,可有效提升MgH2吸放氢反应动力学和循环稳定性,MgH2的放氢动力学活化能从122.7 kJ/mol降低至63.8 kJ/mol,循环100次质量放氢容量保持不变。制备工艺简单,对设备要求不高,易于操作,具有商业应用前景。

    一种铜集流体、其改性方法及其在锂金属电池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8899445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310495635.2

    申请日:2023-05-0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铜集流体、其改性方法及其在锂金属电池(LMBs)中的应用,一种铜集流体,原位构筑具有丰富微/纳米孔的三维(3D)结构,原位引入亲锂元素N构筑亲锂3D结构,N元素的原子占比为1.6~1.7%。本发明通过简单方便的方法实现了铜集流体改性,利用离子注入技术,原位构建了具有丰富微/纳孔结构的3D结构;可有效提升锂金属负极电化学性能,并能精确控制注入的N元素的剂量和均匀性;可有效缓解锂沉积/剥离体积膨胀,提升锂在集流体上的附着力,均匀锂离子通量,通过缓解锂沉积/剥离体积膨胀和抑制枝晶生长,保证了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LMBs半电池稳定循环达到525次。

    微纳LiSr合金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701928B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311597774.2

    申请日:2023-1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纳LiSr合金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复合材料由锂和锶按特定比例合金化、冷却形成固态合金,随后破碎处理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和氟化银混合,通过冷冻球磨和热处理步骤最终得到LiSr+PMMA+AgF复合材料。这种复合材料在电化学性能上表现出卓越,具有优异的离子传导性和电子传导性,同时展现出低体积膨胀率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LiSr+PMMA+AgF复合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特别是作为电极材料,显示出卓越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大电流密度下的稳定运行能力。该材料在对称电池或作为单一负极使用时,都展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高效,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