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烟叶烘烤的清洁型炭专用供热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3841921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1273837.X

    申请日:2021-10-2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烟叶烘烤的清洁型炭专用供热装置,在炉膛下方设有炉桥和灰箱,在内胆外设有炉套,在内胆和炉套之间的夹层上设有用于为炉膛提供热风的A路送风通道和B路送风通道,在炉套上设有A路送风通道和B路送风通道的鼓风装置;所述A路送风通道由夹层向内胆下部炉壁设有的进风孔进入炉膛形成一次热风,B路送风通道由夹层向内胆中部炉壁设有的进风孔进入炉膛形成二次热风;在内胆上设有能向炉膛注入不能燃烧或不能助燃气体的火势调节装置;本发明能有效地利用一次热风和二次分层热风助燃,能将燃料充分燃烧,能最大限度将清洁型炭的热能交换至装烟室,能便于对炉火的调节和稳温,能与自动送料结合。

    一种自动落灰的供热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983480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406033.2

    申请日:2021-1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自动落灰的供热装置,散热器位于燃烧器上端,所述燃烧器包括内胆,在内胆内设有炉膛,在内胆上设有通向炉膛的燃料添加口,在炉膛下方设有灰箱,其特征在于:在内胆外设有炉套,在内胆和炉套之间的夹层上设有用于为炉膛提供热风的A路送风通道和B路送风通道,在炉套上设有A路送风通道和B路送风通道的鼓风装置;所述A路送风通道由夹层向内胆下部炉壁设有的进风孔进入炉膛形成一次热风,B路送风通道由夹层向内胆中部炉壁设有的进风孔进入炉膛形成二次热风;在炉膛下方设有自动落灰的炉桥;本发明能有效利用二次分层热风助燃,能将燃料充分燃烧,能最大限度将清洁型炭的热能交换至装烟室,能便于使用过程中炉灰的清理。

    一种工程性水田开发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496447A

    公开(公告)日:2018-09-07

    申请号:CN201810200554.4

    申请日:2018-03-12

    Inventor: 罗海波 胡兴廷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01B79/00 C09K17/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工程性水田开发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清除地块土壤上方非土壤杂质;对土壤进行深度为20-25cm耕作层剥离,将剥离后的土壤移至地块附近以待后续使用;在剥离耕作层后的地块上喷足水,利用工程机械对剥离耕作层后湿润的地块进行填平压实;将配制好的水田渗控剂喷洒在地块和田坎上,投放有机物料;将剥离移除的土壤回填至地块上即可放水进行水田的正常耕作。本发明通过实验优化产生了具体的技术方案,涉及了具体的工程性操作方案和控制渗漏率结配剂的工业化配方,申请人检测后的渗水下降高度为3-10mm/天;完全满足水田水分渗漏率的要求,在满足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具有较好实用性和规模化操作性。

    锰渣场原位处理剂及其使用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252055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310137118.4

    申请日:2013-04-19

    Inventor: 康俊丽 罗海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锰渣场原位处理剂及使用方法,它由下述质量配比的原料混合构成:纳米级碳酸钙15-30份、碳酸钠5-15份、碳酸氢氨5-10份、蚯蚓粪55-65份。本发明的核心是选用优质高效的速溶离子型和纳米级缓释型锰矿化剂,采用科学的配比,对渣场和渗滤液溶液中锰离子进行矿化,使之生成不溶型矿物,从而降低其离子活性,保证其在自然状况下不再迁移、转化,从而达到治理锰矿渣场污染的目的,本方法利用溶度积原理,在锰渣中引入碳酸根离子,使游离态的锰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结合,形成碳酸锰的不溶状态,将锰渣中的游离态锰离子转换为矿物态锰离子,实现锰离子的固定。

    一种采用工程技术措施造水田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8391478A

    公开(公告)日:2018-08-14

    申请号:CN201810200148.8

    申请日:2018-03-12

    Inventor: 罗海波 胡兴廷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工程技术措施造水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土地整治中需要开发的水田地块进行规划,并清除地块土壤上方非土壤杂质;利用工程机械对土壤进行深度为20-25cm耕作层剥离,将剥离后的土壤移至地块附近后续使用;利用工程机械再对地块上的土壤进行深度为10-12cm的旋耕操作,并使旋耕后的地块处于水平状态;均匀投放水田渗控剂3-7kg/m2,之后喷水,利用工程机械进行压实、压平,并制作田坎;投放4-6cm有机物料;将移除的土壤回填至工程性地块上即可放水进行水田的正常耕作。本发明完全满足水田水分渗漏率的要求,在满足国家政策的前提下,具有较好实用性和规模化操作性。

Patent Agency Ranking